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连云港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谷不可食也(尽、完)  蔺相如以口舌为劳(只、不过)

    彼且恶乎哉(等待)   苦宫也(买)

    B.须沽取对君酌(直截了当) 又欲其西封(扩张)

    罟不入洿池(密) 持千金之资物(钱币)

    C.不自,故有功(夸耀) 及卫律所降者(将要)

    且君尝为晋君矣(恩惠)  伫倚楼风细细(高)

    D.等闲、白了少年头(轻易)  而飞(奋发)

    秦王之金千斤(重金征求)   君子而不骄(平和,安适)

  •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们普遍认为生物认证技术的安全系数很高。事实并非如此。例如,人脸识别看起来很先进,已经被一些不法分子破解并用来“盗刷”。目前生物认证技术还不够成熟,其实适合于门禁等不联网的本地化应用。在互联网环境下,大量的生物特征数据 被盗,带来的风险要比“盗刷”严重得多。这是生物认证方式的真正“痛点”。

     

    A.

    然而

    虽然

    一旦

    B.

    不过

    即使

    一旦

    C.

    但是

    虽然

    万一

    D.

    可是

    即使

    万一

     

     

    A. A   B. B   C. C   D. D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书的“体”与“用”

    杨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累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精英阶层。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属,而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义务。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等等围绕“读书”而来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性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功利性的诉求。全球化、经济发展、时代剧变、信息爆炸„„人类遇到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变、复杂,各种困惑烦恼纠缠于心,如何理性地看待社会的人与事,如何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需要我们读书。从实用功利性角度考量,读书有用,且利国利民、利人利己,善莫大焉。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通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实用功利性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这种读书实用论,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肯定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这意味着,读书是一种属人的活动或事情,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人们常说,“想了解一个人,看他读什么书。”也是此意。实质上也就是在讲读书与做人的道理: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读书的“本体”意义是“人文化成”。从这种本体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至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的诉求所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形而上“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要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这分明是“学而不思则罔”呀!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但是到了四十却不惑了。这不是孔子的自夸,而是孔子对于知识和人生宿命的感叹。同时,知天命而后耳顺,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回到随心所欲的领悟人生方面去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不仅“尽信书不如无书”,而且还可能“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前者却是一定斤斤计较如落市井,必然就有“知见障”——带着一片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本体意义之所在吗?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4月24日第02版)

    1下列对读书实用功利性的理解,不确定的一项是(     )

    A.读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遇到的各种纠缠于心的困惑、烦恼,利人利己。

    B.读书能让人理性地看待社会的人与事,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利国利民。

    C.读书可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可以让人通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D.读书靠“书中自有千钟粟”等来激励,这样可能会养育人们狭隘的读书观。

    2下列对读书“用”与“体”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的“用”是指读书的功用性功能,读书的“体”则是指读书的根本意义。

    B.“要读书”是受功利之“用”的诉求驱使的,“好读书”要怀有形而上“体”之情怀。

    C.“要读书”应勤读“五经”,衡量得失;“好读书”是读“闲书”,兴之所至,随性自然。

    D.“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斤斤计较;“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往往不执着于书。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读书是现代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义务,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或生存方式。

    B.读书可从“体”和“用”两个层面理解,过分强调“用”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

    C.读书的“本体”意义是“人文化成”,以此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至读书的至境。

    D.“好读书,不求甚解”体现了陶渊明读书的功利性,作者对其是持批评态度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搴汀洲兮杜若,______。时不可兮骤得,______。(《湘夫人》)

    (2)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3)岩扉松径长寂寥,_______。(《夜归鹿门歌》)

    (4)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5)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______,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6)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_____,夷歌数处起渔樵。(《阁夜》)

    (7)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_,老鱼跳波瘦蛟舞。(《李凭箜篌引》)

    (8)《阿房宫赋》中借古讽今,作者用以警告唐敬宗应当对秦之灭亡哀而鉴之,不要重蹈覆辙,并以此作结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 5、按要求填空。

    (1)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里仁》)

    (2)王于兴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子偕作。(《诗经•秦风•无衣》)

    (3)老子在论述“有”“无”关系的时候说,“有”给人提供帮助方便利用时,正是“无”起了作用。他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若虚面对江月,感慨个人的生命短哲即逝,而人类及自然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能做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老子》不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来阐述,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说理,最后指出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这一道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

    (2)《老子》四章中,告诉我们不失去为人之根本的人能长久,死而不朽的人能长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李白《将进酒》中“______”一句,用借代的手法,表达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

    (4)碣石山是自古以来的海滨名胜,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高适《燕歌行》中都曾提及此地,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5)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6)______,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

    (7)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李凭弹箜篌的超凡技艺与神奇魅力,其中表现老鱼为之跳跃的一句是______

    (8)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列锦手法,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杀敌的心情。

  •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古往今来,很多人为了世上的功名利禄,拼命追求;然而《逍遥游》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了宋荣子在“功名利禄”上与常人截然不同的态度。

    (2)李商隐的《无题》中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的《赤壁》以反面落笔的手法来写,______________ 一句表明不同的历史结局。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⑶《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____________

    ⑷《鱼我所欲也》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

    ⑸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的《出师表》中的两句名言是:____________

    ⑹猿,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三峡》中引用渔歌“____________”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

    ⑺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作品)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与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的思想一致。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二十首)(其八)

    东晋: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中诗人用“众草”反衬“青松”,塑造了青松不畏严寒、挺拔超凡(卓然独立)的高大形象。

    B.三、四句从时令上来写,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凝霜”象征着严酷的环境。

    C.第五、六句“连林”,意指青松夹杂在众多的树木中。“独树”进一步表现了孤松独立的奇特之美。

    D.第七、八两句写作者提壶斟酒,抚摩青松,时时远望。借动作描写来展现自己内心的彷徨与孤独。

    【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一)

    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史记·孔子世家》

    (二)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庄子·秋水》

    (三)

    孔子行,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带甲以围孔子舍。子路愠怒,奋戟将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义之寡裕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不讲,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阳虎,而以我为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我歌,子和若。”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围罢。《诗》曰:“来游来歌。”以陈盛德之和而无为也。《韩诗外传·卷六》

    (四)

    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者,则非丘之罪也,命之夫。由歌,予和汝。”子路弹琴歌,孔子和之。《孔子家语·困誓》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陈 适:到,去

    B.阳虎尝匡人 暴:欺凌

    C.吾命有所矣 制:制度

    D.我穷久矣 讳:忌讳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拘五日 必知疾之所自起,能攻之

    B.匡人如予何 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C.礼乐不讲 譬之如医攻人之疾者然

    D.子路弹琴歌 大败越人,裂地封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承担起维护它的责任。

    B.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

    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贫穷的人,并不是因为人们都取得了智慧。

    C.由,何仁义之寡裕也的人。

    由,你心里的仁义怎么这样少了。

    D.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

    怎么会有修治仁义却免不掉世俗憎恨的人呢?

    【4】根据上述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以上材料都记录了“子畏于匡”这一事件,匡人围困孔子的原因是: 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孔子面对围困的态度:____________

    【5】四则材料中,孔子面对围困的态度是相同的,但理由各有侧重,表达了作者的不同观点。《史记》《庄子》和《韩诗外传》的记载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

    幸福一起分享就会加倍,苦难一起分担就能减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

    请以“与子偕行”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