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微信营销”几年前在人们的脑海中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如今,已经被不少商家利用到叹为观止的地步了。
②有些人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言必称希腊,用哗众取宠的话语忽悠年轻一代,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
③教育规划国际化的思路正在影响中国的中等收入家庭,由此而带来的江河日下的留学热潮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④专家认为,明清以后,广州本土文化足以和国内其他地区并驾齐驱,甚至是领风气之先,学术与文化都颇具特色。
⑤随着网络书店的崛起,日本大街小巷的小书屋陆续销声匿迹,连大型书店也相继撤退,转而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⑥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懈可击的伟大壮举,它锻造了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书写下中华民族的不朽传奇。
A. ①③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完善国债市场,主要是在国债的发行规模、期限、方式、利率、无纸化程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实现全国国债市场联网。
B.江苏教育部门虽然对2010年等级要求还没有明确表态,但从目前清华大学招办反馈的信息看,清华认为2009年“AA+”这一等级要求比较合理。
C.当前,大江东正在全方位打造智造谷、智慧谷、科创谷、金融小镇等一批创业创新平台,同时创建特色小镇等项目正有序推进,将全面提升大江东产城融合的步伐。
D.昨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次震惊世界的爆炸事件都在显要位置作了详细的报道,分析人士认为,这次事件和基地组织有关系。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诗词美在何处?其传播如何突破文化鸿沟?98岁的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近期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就此进行解读。
记者:中华诗词有何特点?其美感体现在何处?
叶嘉莹:古今中外,诗歌都注重形象与情意的结合。西方的文学理论更注重表达技巧,把形象与情意的关系分别得非常仔细,像明喻、隐喻、转喻等。而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在于兴发感动的作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就很好地概括了中国诗歌形象与情意之间的关系。中华古典诗歌最基本、最重要的特质就是诗歌的感发生命,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的宝贵特质,也是中国诗歌最美妙的地方。
中国古典诗词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特色,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中曾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记者:在中华文化的“版图”中,中华诗词处于何种位置,发挥何种作用?
叶嘉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非常宝贵的精华。以我个人来说,我是从“四书”学起。在艰苦的物质生活中,我想到的是《论语》中“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的自信与自立的精神和态度。中国古典诗词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歌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由作者到读者,不断传达出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
2007年冬季,我因肺炎住院,病愈后写了一首小诗:“雪冷不妨春意到,病痊欣见好诗来。但使生机斫未尽,红蕖还向月中开。”诗词能够表达和传递美好的情感。我们作为现代人,虽然不一定要再学习写作旧诗,但如能学会欣赏诗歌,则对于提升性情品质实在可以起到相当的作用。我之喜爱古典诗词,是出于其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蓄积了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和修养。受益于古诗词,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却能一直保持乐观、平静。
中国诗词蕴藏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一个伟大的作者是用生命来写作,满口“忠孝仁爱”口号,但做出来不是那回事。这个作品就会没有生命,不会感动人。
现在有一些青年人文化积淀不够,守着中华诗词的丰富宝藏而一无所知,这自然是一件极遗憾的事。弥补这些遗感原是我这些年来的一大愿望,也是我选择回国教书的一个主要原因。虽然我也自知学识能力有所不足,恐终不免有劳而少功之诮,只不过情之所在,不可自已。我愿把所知道的都说出来,否则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
记者:中华诗词如何实现全球化传播?
叶嘉莹:中华诗词所独有的声韵美感及体现出的情感,是难以言传的意韵之美。因此,当语言文字发生改变时,诗词所蕴含的情志可能就完全改变了。我曾听过,将唐诗“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翻译成“I return you the pearls with my tears / that we didn't meet in earlier years”。这种很好的翻译,需要译者具有诗人的情怀和才华。
在英语课堂上,我将对诗词的理解表达给学生,将诗人真正的、本质的美好讲述出来,和对待中文读者、中国学生一样。学生们对我的教学还是极感兴趣的,课堂积极性很高。我想,这与我真正用生命将诗歌的情感、意志诠释出来有极大的关系。当然,我在课堂上的吟诗诵词,也吸引学生们陶醉于中国传统文化。
我与海陶玮先生(哈佛大学教授、东亚系主任)初识于1966年夏天,之后合作了数十年。初识时,海先生正在研究陶渊明的诗。我将我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讲述给海陶玮先生,让他能够更深入、更清晰地理解中华诗词,而他也帮助翻译了很多我的作品。这样的跨国合作确实有益于中华诗词更好地向西方世界传播。此外,传播中国文化时,还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真正热爱中国文化,是不是知道中国文化美好品格所在,是不是能让它们在自己身上表现出来。
(摘编自访谈《叶嘉莹:中华诗词在文明互鉴中发挥何种作用》,“中国新闻网”2022年3月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古典诗歌最美妙之处,不在于文字、音律的生动优美,而在于它的感发生命,这是中华古典诗歌区别于外国诗歌的基本特质。
B.中国古典诗词是诗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是诗人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才更易打动读者,成为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
C.在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看来,她最初读到的“四书”等儒家经典和古典诗词一样,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其生命经久不衰。
D.伟大作者的创作必然是一种生命创作,作品与作者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真正做到文如其人,其作品才会具有生命力,才会影响到更多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西方诗歌借助明喻、隐喻、转喻等技巧实现形象与情意的结合不同,中国古典诗歌则淡化技巧,更加重视诗歌的感发生命。
B.随着时代变迁,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已没有必要再去学习旧诗写作,但倘若能够欣赏诗歌,应当能提升我们的性情品质。
C.叶嘉莹虽然历经苦难和不幸,但她却能从中华古典诗词中获得一种感发生命,帮助她走出苦难,保持乐观与平静。
D.带着传承中华古诗词之美的强烈使命感,叶嘉莹选择回国教书,把给当代青年讲授古诗词作为主要工作,并取得了自己满意的成就。
【3】请结合材料,概括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华诗词全球化传播者。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小题)
(1)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报任安书》)
(2)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________________,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
(3)世人皆浊,________________?众人皆醉,________________? (《渔父》)
(4)颜渊喟然叹曰:“_____________,钻之弥坚。_____________,忽焉在后。”(《论语》)
(5)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的高度自信和豪放洒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四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四章》中,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概括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2)《大学(节选)》表明“明明德”先决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颜回向孔子问仁德问题,孔子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在论述未雨绸缪、未兆易谋的道理时,列举了大树生长的过程的例子:“合抱之木,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阳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学习《诗经》对于侍奉父母、君主的重要意义。
(2)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处理好家庭关系是治国的基础。
(3)《老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有助于明己之长,知己之短。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将诗歌比拟为树,把思想感情比作树根,认为语言、声韵、思想都是由“情”衍生出的,这在《与元九书》表述为八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山中激流和石头滚动的巨响烘托出蜀道之险。
(3)杜甫的《蜀相》中,描绘了祠堂内美好春景又融进了崇敬与追怀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柳永《望海潮》中的“____________”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__”写出了居民住宅的雅致。
(5)屈原《离骚》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诗句,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的《陈情表》中,直陈其事,用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的表现出来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晴天碧水、天水相接,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叙述自己亲朋相乐、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习近平主席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演讲时引用庄子《逍遥游》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反面强调,我们要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浩瀚的大海,让中墨友好合作的大船不断乘风破浪前进。
10、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问题。
次韵杨明叔见饯(其二)①
黄庭坚
杨君清渭水,自流浊泾中。今年贫到骨,豪气似元龙②。
男儿生世间,笔端吐白虹。何事与秋萤,争光蒲苇丛。
(注)①杨明叔是黄庭坚贬居戎州(今四川宜宾)时所收的学生。元符三年(1100)十二月,黄庭坚奉召东归,杨明叔写了十首诗送别。黄庭坚也步杨诗原韵,和诗十首回赠。杨当时正式“求泸州而不可得”之时。②元龙:陈登(字元龙)。《三国志·陈登传》中记载,陈登因看不起“求田问舍”的许汜,被刘备称许“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1】下列诗句,与诗作尾联中“秋萤”所运用的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B.青灯风雪夜,黄卷圣贤心。(黄庚《夜坐读书》)
C.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D.蛟龙得云雨,雕鹗在秋天。(杜甫《奉赠严八阁老》)
【2】概括这首诗中杨明叔的人物形象特点。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沈伦,字顺宜,开封太康人。少习《三礼》于嵩、洛间,以讲学自给。汉乾祐中,白文珂镇陕,伦往依之。周显德初,太祖领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太祖继领滑、许、宋三镇,皆署从事,掌财货,以廉闻。及受周禅,自宋州观察推官召为户部郎中。奉使吴越归,奏便宜十数事,皆从之。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倘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还具以白。太祖即命发廪贷民。建隆三年,迁给事中。明年春,为陕西转运使。王师伐蜀,用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先是,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竞取民家玉帛子女。伦独居佛寺饭蔬食,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东归,箧中所有,才图书数卷而已。太祖知之,遂贬全斌等,以伦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太祖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按图督工为治之。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开宝二年,丁母忧,起复视事。六年,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剑南水陆发运事。雩祀西洛,以伦留守东京兼大内都部署。俄召赴行在令预大礼太平兴国初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亲征太原复以伦为留守判开封府事加左仆射是岁疾作自是多请告雍熙四年,卒,年七十九。赠侍中。伦清介醇谨,车驾每出,多令居守。好释氏,信因果。尝盛夏坐室中,恣蚊蚋噆其肤,童子秉箑至,辄叱之,冀以徼福。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
(节选自《宋史·沈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俄召赴/行在令预大礼/太平兴国初/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亲征太原/复以伦为留守/判开封府事/加左仆射/是岁/疾作自是多请告/
B.俄召赴行在/令预大礼/太平兴国初/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亲征太原/复以伦为留守/判开封府事/加左仆射/是岁/疾作自是多请告/
C.俄召赴/行在令预大礼/太平兴国初/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亲征太原/复以伦为留守/判开封府事/加左仆射/是岁疾作/自是多请告/
D.俄召赴行在/令预大礼/太平兴国初/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亲征太原/复以伦为留守/判开封府事/加左仆射/是岁疾作/自是多请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封,北宋都城,即今河南省开封市。当时与东京洛阳相对,故又称西京。
B.幕府,因军队出征使用帐幕,故指将帅办公之所,后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
C.起复,指官员遭父母丧时服丧期未满而应召任职,明清时指期满出而任职。
D.雩祀,古代祈雨的祭祀;舞雩与之相关,是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伦忠于职事,关心民生疾苦。出使归来,他上奏便于国家、合乎时宜的十多件事情;又请求把军粮借给灾民,以渡饥荒。太祖采纳了其意见。
B.沈伦为官清廉,拒受非分之财。伐蜀之时,他与其他将领不同,独居佛寺只吃素食,别人敬献奇珍异物,他一概谢绝,返回时箱中仅几卷图书。
C.沈伦生活简朴,不重物质享受。他宅第简陋却感安适,太祖认为有损国家颜面,故派人修治,他却希望房屋规模狭小,太祖只好顺从他的心意。
D.沈伦乐于助人,热心接济同乡。担任宰相时,乡亲们因为遇上了荒年,向他借了非常多的粮食,一年多后,他把债券全部烧毁,不要乡亲偿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继领滑、许、宋三镇,皆署从事,掌财货,以廉闻。
(2)先是,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竞取民家玉帛子女。
【5】沈伦在盛夏时任凭蚊子叮咬,不许童子驱赶,他为何这样做?请简要回答。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世界是一个整体。山火焚烧,破坏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物种;地震、海啸、蝗虫袭来,也不仅仅是某一个地区的灾难;病毒横行,跨越五洲四海,侵袭不同肤色的人群。
——网络文摘
②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王阳明
③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合则俱利,分则全伤。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假如要在中国举办第一届关于世界气候、卫生、安全的综合性大会,多国代表为达成公平有效的协议而努力,但某国代表却发表了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言论。
请你以中方发言人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发表你的观点。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