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①蟪蛄不知春秋 ②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③于是怅然慷慨
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⑤幼稚盈室 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⑦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⑧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A. ①③⑤⑦
B. ②④⑥⑧
C. ①②④⑥
D. ③⑤⑦⑧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束发戴冠常用“簪”来固定帽子;“笏”是大臣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簪笏”常代指官员或官职。
B.古人把每个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用“望”“朔”“晦”分别表示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和月末最后一天。
C.古代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的官员称为“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属“士”这一级。
D.尚飨,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3、(二)
紫砂是陶的一个特殊种类,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在丁蜀镇蜀山西南片300米左右范围内,考古人员重点发掘了一个废弃物堆积层和一座清朝中期停烧的古窑址,从中采集到了大量从明末清初到民国等不同时期的紫砂残片。这次发掘新发现了许多紫砂款式,款式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款、器名款、伪托款等。早期地层中的款识以刻款为主,晚期地层中的款识多为印章款。
由于缺乏充足证据,紫砂的起源一直颇受争议。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传世实物,考古界一般认为紫砂始于明代。1976 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羊角山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窑址,根据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以及众多早期紫砂残片,考古人员推断紫砂应始于北宋。但这一论断在学术界颇有争议。杭涛认为,仅
凭北宋时期的乱砖就推断紫砂始于北宋不太科学,而且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与羊角山窑址发现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
“从这次考古发掘来看,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中晚期。”杭涛表示,明早期墓葬中从没出现过紫砂器,最早一件是南京市博物馆在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嘉睛年间的提梁壶。这次考古发握在废弃堆积层的最下层发现了部分常砂陶片,其中壶嘴的形制和“御接”制法、高领带攀罐的口沿形制等与江苏全坛明代并内出土的明晚期的紫砂壶绿造型上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渐这些应是明代紫砂。这也为今后进一步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为解决紫砂起源问题提供了实证。
【1】紫砂是什么?
A. 琉璃瓦 B. 瓷砖 C. 玻璃 D. 陶器
【2】紫砂盛产于哪里?
A. 江南一带 B. 宜兴丁蜀镇一带 C. 塞北一带 D. 海南一带
【3】考古界一般认为紫砂始于什么时间?
A. 民国 B. 清朝 C. 明代 D. 北宋
【4】在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了什么?
A. 紫砂陶片 B. 紫砂壶 C. 紫砂罐 D. 提梁壶
【5】一下哪个题目最适合这篇文章?
A. 紫砂的起源 B. 紫砂的使用 C. 紫砂的护理 D. 紫砂的用途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蜀道难》)
(2)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3)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4) ________,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5)在《长亭送别》中,作者借助“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这样的景物描写,烘托出莺莺目送张生渐行渐远的身影时怅然若失的心绪。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_,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_________________,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4)时运不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广难封。(《滕王阁序》)
(5)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情表》)
(6)_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身份高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白在《蜀道难》中感情强烈且反复出现的咏叹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古典诗词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杜甫的《蜀相》的首联也是如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④《望海潮》(柳永)一开头即以鸟瞰镜头摄下杭州全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
⑤姜夔《扬州慢》中点出扬州历史名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诗人下马驻足望扬州。
⑥李密在文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他的坎坷命运,同时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来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的观点。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写到,与蚯蚓相比,螃蟹虽然具有天生的优势,但因为浮躁,结果“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自然环境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2)《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 ? 。
(3)《逍遥游》中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①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①吕叔潜:作者志同道合之友。②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中秋之夜,联想到与月亮有关的神话,“飞镜”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形态,“金波”描绘了月光浮动的景象。
B.“被白发”表达了词人对嫦娥历经沧桑的形象化表述,“欺人奈何”以质问的方式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痛苦。
C.词的下片,词人想象自己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收复山河的理想。
D.全词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一篇瑰丽激昂的优秀词章。
【2】请赏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精妙之处。
11、阅读《逍遥游(节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绝云气,负青天 绝:断绝
B.彼且奚适也 适: 到……去
C.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匹:相比
D.未有知其修者 修: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此小大之辩也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以五百岁为春
C.腾跃而上 御风而行
D.奚以知其然也 腹犹果然
【3】对这段文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命极为短促的朝菌、蟪蛄,一个活不到一天,一个活不到一年,与冥灵、大椿相比,不足为道。
B.用“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对比,说明“小知”与“大知”的不同。
C.彭祖不过活了八百岁,他与冥灵、大椿比起来,就如同朝菌、蟪蛄和冥灵、大椿相比,他的寿命是很短的,而世间众人往往同他相比,真是可悲。
D.这段文字给人一种既夸张又鲜明的印象,与前文不是简单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
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
⑤荷尽已无擎而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
⑥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