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何,什么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以……为衣襟
B.识盈虚之有数 数:定数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更加
C.善万物之得时 善:喜好,羨慕 气凌彭泽之樽 凌:超过
D.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引壶觞以自酌 引:举起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如黄钟大吕,为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②出游之前,看看百度热力图便能知道哪里人满为患、哪里万人空巷,避免仅在看过旅行攻略后就出发、却发现看海变成看人海的尴尬。
③杨遵仪院士淡泊名利、乐观豁达、谦虚谨慎、待人友善,光风霁月,其高尚品质激励着一代学子在学海中奋进不止。
④都说学校食堂新来的这位大厨师手艺好,我却觉得名不副实,你尝尝他做的这道菜,吃起来味同嚼蜡,令人难以下咽。
⑤鲁迅先生对于友人尤其是青年的爱护可以说是无所不为,这一点在后来的很多回忆文章中都谈到了,这也是先生身上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
⑥于是,以培养孩子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如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这项世界遗产具有怎样突出的价值呢?
开拓海洋、“梯航万国”的先行者。
就地理位置而言,泉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航海条件:陆终于斯,海生于斯;季风吹拂,物产丰饶。正因如此,泉州人遣舶祈风向海而生,成为古代中国开拓海洋、“梯航万国”的先行者。元祐二年(1087年)北宋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泉州港的航海图卷由此展开,磅礴发展乃至成为世界海港城市的杰出代表,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城市规划与布局形态而言,泉州古城堪称海港城市的样板:港口选址于河海交汇之处,既得交通之便利又可避台风之侵扰;城市沿河而建,码头、街铺、市场、仓储依次分布;衙门、官舍、民居、番坊相间错落。不仅如此,泉州城还依托晋江水系和发达的陆路交通体系,形成了支撑港口贸易发展的经济生态系统:瓷窑、茶园沿河而建,冶铁、纺织密集发展;城内有能工巧匠开设的手工业作坊,城外则成为商贾云集、番坊密布的市场贸易区。
历史上,由泉州港联袂出海的商船,航程远及于暹罗湾、爪哇海、马六甲海峡乃至印度洋、波斯湾海域,创造了灿烂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在看似遥不可及的远洋绝域留下了美丽的帆影。
海纳百川、文明荟萃的神奇之地。
泉州港连接着中国与世界,承载了人类古典航海的历史记忆,也是“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具有全球代表性的海洋文化遗产。
在这座被刺桐树掩映的美丽海港,曾经接纳了来自东南亚、波斯、阿拉伯乃至地中海世界的使者、商贩等。崇拜海神妈祖的“天后宫”、佛教的开元寺、伊斯兰教的清净寺、印度教的“番佛寺”,还有源出波斯的摩尼寺、发端于叙利亚的景教寺以及来自地中海世界的基督教堂,都曾耸立在刺桐城的天际之下,堪称天然的世界宗教博物馆。不同肤色、信仰和语言的族群,在泉州城内可以和谐共处,由此形成了典型的、富有文化多样性的城市遗产景观。
泉州之于海上丝绸之路,犹如敦煌之于陆上丝绸之路,叙述着人类美好交往的传说。在世界上众多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城市中,泉州独具东方神韵,是海纳百川、文明荟萃的神奇之地。
复原古代海洋贸易的画卷。
泉州这座被后来者发现、被考古人“发掘”出来的有着世界影响的港口城市,在现在这座古今叠压的城市格局中逐渐完成了拼图。
北宋时期在泉州设立的市舶司,是文献可确考、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早期海关机构,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曾经“瓷行天下”的德化窑、磁灶窑遗址,相关窑址持续时间长、文物标本齐备、技术链条清晰,是研究外销瓷的重要参考。作为海洋文明的窗口,泉州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影响力还可以从无数沉船的水下考古中得到生动展示。1973年发现的泉州后渚沉船,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海船之一。其流线型船型设计和水密隔舱结构代表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杰出成就。从其出水船货,仅香料一项,即可看出当年香料之路上的产品应有尽有,完美展示了一张古代海洋贸易网络的历史画卷。
(摘编自姜波《古代中国航海文明的见证者》)
材料二:
泉州申遗成功,不仅反映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了解古代中国与世界海洋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互鉴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泉州古称“刺桐城”。公元10至14世纪,即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时期,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涵盖了社会结构、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和商贸诸多重要文化元素,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这一新晋世界遗产,既集中体现了中国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文化传统,也提供了认识“一带一路”深厚历史底蕴的一个重要视角。
作为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远抵东非、欧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不仅实现了贸易上的互通有无,推动了经济发展繁荣,而且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年来,已有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深入人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力推动了沿线国家经贸往来,也极大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当前正持续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海丝”沿线国家的国际协商与合作,共同做好“海丝”的保护,开展主题研究,探讨跨国联合申遗策略,共同把全人类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交流互动进一步加深,将不断拓展“海丝”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力。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文化上的固步自封、唯我独尊和极端主义正导致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矛盾和冲突,所谓“文明冲突论”等错误言论亟待破除。回顾历史,泉州为世界展示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面向未来,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历史铸就的光辉成就基础上,坚持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必将创造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
(摘编自孟庆川《泉州申遗成功,“海丝”故事焕发新光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泉州发展成世界海港城市的杰出代表,既有地理位置的有利因素,也有北宋设置海洋贸易行政机构的因素。
B.陶瓷等商业的繁荣发展,手工业作坊、市场贸易区的兴盛,支撑起泉州港口贸易发展的经济生态系统。
C.古代“海丝”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一带一路”构想下的“海丝”也极大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
D.对北宋市舶司的考证,对瓷窑、水下沉船的考古发掘,标志着泉州这座古今叠压的城市格局拼图的完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来客,容纳多种宗教和宗教建筑,这些都是古代泉州极具独创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体现。
B.泉州“打铁街”之名沿用至今,甚至被泉州人带到了遥远的马六甲古城,这从侧面证明了泉州海洋贸易的影响之远。
C.泉州的社会结构、行政制度等文化元素和独特杰出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现了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文化传统。
D.当今一些国家设置贸易壁垒,夸大甚至扩大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这些问题都可借泉州的案例得到根本解决。
【3】两则材料都是围绕“泉州申遗”论述,但内容上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其异同。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2) ,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湘夫人》
(3)心非木石岂无感 。 鲍照《行路难》(其四)
(4)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5)斜月沉沉藏海雾,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用骏马的例子,说明学习不可以一蹴而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4)《阿房宫赋》用对比的手法突出阿房宫中音乐声之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就简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古诗文默写。
(1)木直中绳,______________,其曲中规。(《劝学》)
(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3)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 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薄雾浓云愁永昼,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9)_________________,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上)》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8、请根据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趣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淇水来比兴,写出了男子的变化无常和女子的痛苦之深。
(3)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宫女们都打扮得美丽娇媚,盼望皇帝来临时的动作的—句是“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2)古人写文章常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杜牧《阿房宫赋》中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警醒后人切勿重蹈覆辙。
(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真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蝶恋花 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释: 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请结合诗句赏析?
(2)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以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然非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1】作者提出种柳树“兼为悦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2】第二段中说道:“鸟音宜晓听”而“独宜于晓也”,其原因是: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从垂柳之可爱写到蝉附鸟集,因而能让人“时闻鼓吹”,“耳则无时不悦”,于蝉唱鸟鸣中产生一片悦情,寻觅到一种生活的乐趣。
B.接着写鸟在白天有“虑患之念”,故“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清晨则无“防患之心”,故“自能毕其能事”“一鸣惊人”,两相对比,突出“鸟音宜晓听”的观点。
C.文中由“悦耳”引出一段关于“鸟声”的探幽发微的议论,句句写鸟,又似句句非止于写鸟:晓时鸟鸣,一无所虑,其声清越明澈,自由透脱,此间岂无寄欤?
D.末段由“种树之乐”写到种树之“不便”在于“枝叶繁冗,不漏月光”,这是“树木无心”与“人无心”造成的。看似闲笔,实则体现了事物都有两面性的辩证思考。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战国时期,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上将军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屡次故意挑衅,而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来廉颇终于醒悟,并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两人于是结为刎颈之交,携手辅佐赵王,国家得以稳定祥和。后人称颂他们这段故事为“将相和”,京剧对此予以生动表现。司马迁说:“相如一奋其气,威信(伸)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司马迁还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廉颇和蔺相如两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