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谪戍:因犯罪而流放到边远地区,担任守卫。 《过秦论》中有“谪戍之众”一说„
B.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C.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D.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古时代指中国。秦国地处兖州。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京剧被视为“角儿的艺术”,有好角儿才有好戏,有好戏才能吸引观众,因此,京剧艺术能否薪火相传,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②莫言小说最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怜爱。
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细腻而真切的笔触描述了林冲风雪之夜被逼上梁山的感人故事,其中林冲个性飞扬、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④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的时代,呼唤咬文嚼字的精神。
⑤李白在高山景行中欣赏美景,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临瀑布,写下“疑是银河落九天”;登天姥,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⑥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下的观点。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⑤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
“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做《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2016年10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而2015年的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也是一个记者,并非作家。但是,把文学奖颁给一个歌手,却是头一次。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颁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②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战之后,“垮掉的一代”风靡美国,这对年轻的迪伦有很深刻的影响。这种挑战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的思想或许催促着迪伦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寻找属于自己的传奇。
B. 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C. 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在思想上与迪伦产生了高度共鸣,非常肯定迪伦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D. 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
【2】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鲍勃·迪伦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
4、请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觉今是而昨非。
(2)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登东皋以舒啸,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彩彻区明。
(5) _________________ ,秋水共长天一色。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
(7)本图宦达,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 形影相吊。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在江山美景中涌现出无数英雄。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峻,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赤壁赋》中,苏轼和客饮酒至乐,纵情高歌,其中描写摇桨于月光浮动的水面的美景胜境的两句歌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写出了通行蜀道的动作和情态。
(2)《沁园春·长沙》赞颂同学少年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高》中用来描绘秋天草木摇落,江水流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艰难。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从诗人的角度说自己“朝谇而夕替”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的音乐带给人的感受是绝然不同的,正如白居易被贬至江州时,身边的音乐索然无味,感觉是“__________”,江边送客听到琵琶女的演奏,感觉是“_________,”。
(3)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去感受它。这一哲理可以用《饮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水”和“大舟”表现世间万物互相联系的名句是 , 。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 , 两句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浓淡对比照,突出深秋景色特征。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烛影摇红·辜负天工
夏完淳①
辜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佳期一梦断人肠,静倚银缸待。隔浦红兰堪采,上扁舟,伤欸乃。梨花带雨,柳絮迎风,一番愁债。
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万载。
【注】①夏完淳,明末诗人、抗清英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既描写了丰富多样的景物,也表达了满怀的愁绪。
B.“回首当年”的场景是虚写,“繁华难再”是感叹,“凄凉万载”是抒情。
C.全词春景与哀怨之情相融,现实与回忆之景交织,情韵深厚又含蓄蕴藉。
D.作者回忆了当年在绮楼潇洒的生活,又感叹人生无常、前景凄凉的现实。
【2】这首词作于明朝灭亡之后,作者是怎样抒发亡国之痛的?请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
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谕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谕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成。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渊圣①,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
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有删改)
[注]①渊圣:即宋钦宗赵桓。其弟宋高宗赵构即位后,遥尊赵桓为“孝慈渊圣皇帝”,宋人因以“渊圣皇帝”或“渊圣”称钦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B.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C.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D.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和、绍兴,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多选用吉样的字眼,首创于汉武帝。
B.服阕,按古代丧礼制度,父母去世须穿丧服守丧三年,刚穿上丧服开始守丧被称为服阕。
C.朔望,古代把每月的初一叫朔,每月十五叫望,古人常在这两天向尊者行朝谒之礼。
D.致仕,古代指官员交还官职退休,一般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又称致事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廖刚正直不阿,不畏权贵。他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掌权,论奏并不顾忌;后来因郑亿年之事,又得罪权臣秦桧。
B.廖刚仁厚爱民,颇有信义。邻郡出现盗贼,官吏都逃走,百姓都听命于廖刚;盗贼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听从他们的规劝散去。
C.廖刚深谋远虑,胸有大略。他认为皇帝应该挑选建立自己的亲兵,并提醒皇帝会稽非久驻之地,应该建设好建康,以防后患。
D.廖刚坚持原则,敢于直谏。高宗带领群臣遇拜钦宗,廖刚劝谏说不但要向兄长行君礼,更要行兄长之礼、家人之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刚谕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
(2)郑亿年与泰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由中宣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拍摄、陈可辛执导的电影《中国女排》正在进行后期制作时,又有了一些关于中国女排的新素材:
①9月14日,记者采访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的时候,她表示:“只要穿上带有中国国旗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出战,为国争光是我们的义务和我们的使命。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
②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女排时说:“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的时代最强音。
③10月1日,中国女排佩戴金牌,登上国庆游行的最后一辆“祖国万岁”的花车。
④10月13日,谈到全国学习女排精神,郎平说道:“国人喜爱中国女排,有女排情结,对我们是莫大的鼓励,其实我觉得中国乒乓球队、中国举重队、中国跳水队等都是常胜将军,都是特别棒的战斗集体,我要求全队也要向他们学习,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假如电影《中国女排》要加入新素材,你认为以上事件哪一个最应该加入电影中?请你以李华的名义给导演写一封建议书,阐明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