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挑衅xìn 炮制páo 框架kuāng 一叶扁舟piān
B. 稍息shào 执拗niù 忖度dú 瑕瑜互见xiàn
C. 征辟bì 诡谲 jué 古刹chà 力所不逮dǎi
D. 逶迤yí 曝光bào 翎毛líng 自怨自艾yì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说法正确的是( )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③用之所趋异也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
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
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就能发现,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
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又像是一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1992年,1575名科学家曾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正是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有关。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1】下列各项是对生态文明下的乡村“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B.乡村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比如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
C.乡村生活,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
D.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它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总是以工业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也就是用规模效益这一评价指标来衡量乡村,其得出的结论是乡村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
B.乡村中出现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破坏有机循环的问题,都是受到工业文明这一错误理念支配的结果。
C.在生态文明理念支配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不要移植城市文明。
D.因为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所以出现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情况,从而导致人类和自然产生相互抵触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会发现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和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我们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看待它,就会发现其独到的价值。
B.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在于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乡村的最大财富则在于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
C.“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这些想法和做法符合工业文明理念。
D.城乡建设在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形成互补,发现乡村的价值并充分挖掘、利用,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
4、名句默写。
(1)《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却心怀二意。这种鲜明的对比,集中体现为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一诗中开篇首句以咏叹的方式点出主题,为全篇奠定感情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作比,表达孝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陋室铭》)
(2)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3)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__________________,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滚绣球》)
(5)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6)_________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7)__________________,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始皇统治时期为了蒙蔽百姓、巩固统治而焚书坑儒,《过秦论》中体现这个举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_______,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渔舟唱晚,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9、按要求填写下列名句(下列4题中任选3题作答)。
(1)《论语》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皙曾描绘了一幅春日畅游的欢愉图景:春日晴和,偕同五六个成人和六七个小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笑着归家。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绘了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弘气象。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王安石回顾历史空谈兴亡荣辱并无意义的看法。
1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
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写雪练从天上停止工作的织机上垂挂下来,表现了瀑布的雄奇飘逸。
B. 前四句写远眺,瀑布倾流,震撼心灵,作者描写动静结合,极写声音与气势。
C. 后四句写近景,飞沫溅落,让人感到穿着的单薄;倾泻的瀑布,色白而流急。
D. 这首小令境界开阔,即景抒情,移情于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瀑布的胜景。
E. 全曲语言流畅,词句朴实,令人心旷神怡,如入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
【2】本曲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内容进行赏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①,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③,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④以闻,还奏事。上甚悦。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⑤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⑥,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繻,用作通行证的帛。③传,凭证。④便宜,利益、好处。⑤横草,使草倒下。⑥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B.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C.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D.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徙,表示一般的调动官职,在此处表示提拔之意,与“迁”相似。
B.擢,提拔、选拔之意,现常用于表达人才出众。用“擢第”以作科举考试得中。
C.辞,此处表示托辞。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D.属,此处表示写作。通“嘱”时,可表示托付、看。现多用于生辰属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在国内巡视风俗民情,他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办案过程中,徐偃理屈词穷,故被百姓唾弃。
C.皇上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阐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出使匈奴的愿望。皇上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提拔他为谏大夫。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请缨前往,由于越相吕嘉不欲内属,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未能幸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2)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可以用一个“变”字来概括过去的2021年:经济形势之变、天气气候之变、教育政策之变、性别审美观念之变、生活方式之变……不确定带来的改变随时发生,而努力接受新事物、新政策、新环境和新的生活节奏,是适应改变的一种方法。未来,不确定性仍将延续,在观察、思考、记录、适应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努力回到认知的原点,为各种变化找寻一个恒定的不变的参照,在不确定中寻找到一种平衡。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