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晋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陈阳在国外参观文物展览时,意外与一故友在异国他乡萍水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有多高兴了。

    ②现在的一些研究论文越来越经院化、小众化、边缘化,有的随意生造概念,有的过分地咬文嚼字,玩文字游戏。

    ③中国跆拳道队借鉴了乒乓球队的管理方式,产生了明显的“效益”,队伍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外比赛成绩扶摇直上

    ④出门忘带钥匙,听了几遍还记不住新同事的名字,经常得鱼忘筌……这些健忘现象可能是缺觉扰乱记忆所致。

    ⑤狄更斯可以为朋友和事业不辞辛苦,全力以赴,但在金钱问题上却锱铢必较,甚至别人求他写一封介绍信都要收费。

    ⑥校长对新生们说,请你们时刻牢记父母的乌鸟私情和期待,努力以自己的健康成长和优异成绩,抚慰父母花白的头发。

    A. ①②④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⑤⑥

  • 2、对下面几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乐游原》一诗中“夕阳”“黄昏”意味着人生有限,表现诗人的一种消极的处世心态。

    B.《清明》一诗中“行人”与“牧童”的亲和,体现出对人生乐趣的健康追求,蕴涵温馨的人性。

    C.《登鹳雀楼》一诗中登楼所见之景气势奔放,反映了诗人壮阔的胸怀和宏廓的人生境界。

    D.《春晓》一诗从夜来风雨声的揣想,对落花表示惋惜之情。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了很多,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撵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材料三:

    ①半截话更贴近生活的真实。

    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交流经验的工具,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完整的一句话或多句话才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思想,尤其在书面语中,语句残缺被认为是语言中的病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口语表达时,半截子话很常见,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类经历。这种有意无意地使用半句话而造成话语不完整,就出现了半截话现象。在很多时候,说一半,留一半,形式上看起来不完整,但在具体的语境下,对话双方都可以理解,甚至有时比完整的表达更具效果。文学作品既然源于生活,那么从理论上说,应该很早就出现了这种半截话现象。可惜的是,当口语转化为书面语的时候,作者总要对生活中的口语加以整理加工,于是半截话现象在书面语中不见了踪影。金圣叹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看到了生活中的这种表达方式,大胆地运用到《水浒传》的评点中去,并把这种半截话现象称之为不完句法。我们不知道曹雪芹是否受到金圣叹的启发,但半截话现象在《红楼梦》中不仅常见,而且运用得非常熟练,不论是岔断式的半截话,还是急收式的半截话,亦或是留白式的半截话,在日常生活中都不乏这样的表达方式。曹雪芹在创作中从刻画人物的需要出发,故意使用了带有特殊意味的残缺语句,在看似语义未尽、表意含糊的辞面上细致地传达了人物微妙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贴近生活的真实的同时,具有了极高的语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半截话能提供广阔的联想空间。

    半截话说一半留一半,其留下的空白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接受者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加以填补。如第九十八回对黛玉去世的一段描写:

    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两人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黛玉在红销香断的尽头拼尽全力呼喊宝玉的那半截话历来被认为是高鹗续书的神来之笔。

    半截话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含蓄蕴藉,是我国传统美学的第一要义,为历代诗人和文艺评论家所推崇。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提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司空图《诗品》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苏轼则曰: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梅圣俞也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说。这些说法,字面不尽相同,但涵义却大体一致,皆是对弦外音味外味的认可和赞赏。正如刘熙载《艺概》中所言: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半截话有着无比丰富的潜在信息量,它跟中国诗画的空灵、轻淡和言语的含蓄、意在言外的美学意蕴是相通的,半截话修辞中的语义留白无疑是这种无言之美的极佳载体。

    (摘编自张璇《论<红楼梦>人物语言之半截话修辞现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写之写”体现了文本理解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

    B.描述宝钗的“好处”时所用的“不写之写”,巧妙引导了读者对宝钗联想的随意生发。

    C.“不写之写”中“写”的权力在作家手中,而对“不写”的感知权却在读者手中。

    D.“不写之写”包括使用语言省略、情节省略和“半截话”等方式来创设意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从审美价值的层面上,分析了《红楼梦》中留白写法的艺术效果。

    B.材料一中提到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对“不写之写”进行机械解读,作者对这种理解持否定态度。

    C.材料二通过“宝玉醉酒撵李奶妈”的情节,说明利用“矛盾”可以高妙地刻画人物形象。

    D.材料三中作者引用刘勰等人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半截话”中的语义留白是“无言之美”的最佳载体。

    【3】请简要分析文本中设置的空白在读者感受方面的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借用乌鸦作喻,孝敬祖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客至》《登快阁》中都写到“酒”,这两句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示为了楚王和国家,愿意做革新强国先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4)茶百戏是仅用茶和水作为原料就能在茶汤表面幻变出文字和图案的传统技艺,又称分茶、水丹青。许多文人都留下了与此有关的诗文,如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提到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一个士人之所以“任重”,是因为“________”;之所以“道远”,是因为“_________”。

    (2)《大学之道》开篇即点明儒学“三纲”,除了“在明明德”,剩余“二纲”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老子>四章》中,老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对举式句子,简要说明了“智”与“明”的区别。

  • 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体现君子要涉猎广泛并进行反思来使自己得到提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短两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起义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以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社会不平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 7、默写。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中正面描写美妙多变、华丽悦耳、悲抑或欢快的乐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在《李凭箜引》中运用以声写声、以形写声的手法直接描写乐声的音色和变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诗人经过扬州城时的荒凉之景,表达了诗人深沉的黍离之悲。

    (3)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相符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背诵默写:

    (1)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气息奄奄,人命危浅,___________________

    (5)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________

    (8)《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王禹偁(chēng):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写此诗时在离家很远的江苏苏州任知县。①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②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写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B.“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C.“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诗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D.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于是论其文    次:顺序   B. 孔子陈蔡    厄:遭受困厄

    C. 有国语    厥:他   D. 退而深惟曰    深惟:著述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乃喟然叹曰    ②孙子膑脚,论兵法 

    ③是余之罪也   《诗》《书》隐约者

    A. 两个“而”不同,两个“夫”也不同   B. 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不同

    C. 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   D. 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也相同

    3下列对此段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B. “身毁不用”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

    C. 昔圣先贤发愤著述的故事,给了司马迁以巨大的精神动力。

    D. 司马迁列举古圣先贤的事迹,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想像古圣先贤一样创立不朽业绩。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3)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力度。宁夏规定对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给予1万元以上和5万元以上不同档次奖励。北京出台政策,将给予见义勇为者国航购票五折优待。一系列重奖措施引发网络上的争议。赞同者认为重奖会让社会涌现出更多见义勇为者。但也有人担心,重奖会让见义勇为的行为被物化,失去美德的意义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复兴中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