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横线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察
B.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不久
C. 新沐者必弹冠 沐:洗澡
D.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起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门衰祚薄:福 推整罗素衣:推辞
行比一乡:合 寂寞开无主:无人过问
B. 若望仆不相师:怨恨,抱怨 惊风乱飐芙蓉树:吹动
汉家烟尘在东北:烽烟和尘土,指敌军入侵 怒而飞:奋起的样子
C. 更相为命:轮流,交替 下流多谤议: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
或凭几学书:书籍 斗酒十千恣欢谑:玩笑
D. 所谓强颜者,曷足贵乎:勉强表示欢欣 莫之夭阏:挫折
摐金伐鼓下榆关:撞击 禾生陇亩无东西:不成行列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这一节,许多批评家之中,只有一个人看出来了,但他称我为Stylist。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的。
不过这样的写法,有一种困难,就是令人难以放下笔。一气写下去,这人物就逐渐活动起来,尽了他的任务。但倘有什么分心的事情来一打岔,放下许久之后再来写,性格也许就变了样,情景也会和先前所豫想的不同起来。例如我写的《不周山》,成仿吾先生还说这一篇最出色。
还有一层,是我每当写作,一律抹杀各种的批评。因为那时中国的创作界固然幼稚,批评界更幼稚,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将这些放在眼里,就要自命不凡,或觉得非自杀不足以谢天下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摘编自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材料二:
有些小说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采用的技巧。他们率性地写作,仿佛在执行一个完全自然的行为,并不知道脑海中运行的种种操作和估算,不知道他们事实上正在使用小说艺术赋予他们的各种齿轮、刹车器和挂挡杆。让我们用“天真的”一词来形容这种心智类型,这类小说家和读者——他们根本不关心写作和阅读活动的人为层面。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反思的”一词以形容正好相反的心智类型:换言之,那些读者和作家明知文本的人为性,明知文本不等于现实,但却一样沉迷其中,他们关注小说写作的方法以及阅读小说时意识活动的方式。作为小说家,就要同时掌握天真的与反思的艺术。
或者说,既是天真的,也是“感伤的”。弗雷德里希·席勒在其著名论文《论天真的诗和感伤的诗》中首次提出了这对术语。在席勒的论述中,德语“sentimentalisch”形容那种沉郁而又痛苦的现代诗人,他已经丧失了孩提的天真和秉性,这与英语对应词“sentimental”的意思不尽相同。不过,我们不用纠缠于具体意思。实际上,席勒受劳伦斯·斯特恩《感伤的旅行》的启发,从英语借用了该词。我们只需要知道,席勒使用该词表示那种偏离了自然的简朴与力量,过分沉迷于自我的情绪和思想的意识状态。我从年轻时起就非常喜爱席勒的这篇论文,在此我打算探寻对该文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该文阐明我自己关于小说艺术的思想,并且做到精确的表述。托马斯·曼认为席勒的著名论文是“德语最优雅的文章”。席勒把诗人分为两类:天真的与感伤的。天真的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实际上,他们就像自然——平静、无情而又睿智。他们率真地写诗,几乎不假思索,不会顾虑其文字的理智的或伦理的后果,也不会理睬别人的评论。相比于同时代的诗人,他们认为诗就是自然赋予的一个有机的印象,这印象从未离开他们心田。天真的诗人是自然造化的一部分,诗从自然造化而来自发地流入天真诗人的笔端。诗不是诗人思考出来的,不是诗人处心积虑创作的成果,不需要表现于某种既定的格律之中,也无需不断的修改和自我批判;诗应该不加反思地就流出笔端,诗甚至可能是获得了自然、神或者其他某种力量的启示。宣扬这种浪漫主义观念的还有英国诗人柯勒律治。他是德国浪漫派的忠实追随者,在1816年《忽必烈汗》一诗的序言中,他明确表达了上述思想。每次阅读席勒的论文总会激起我无比的敬佩之情。他所说的天真诗人拥有一个决定性的秉性,我希望特别加以强调:天真诗人毫不怀疑自己的言语、词汇和诗行能够描绘普遍景观,他能够再现普遍景观,能够恰当并彻底地描述并揭示世界的意义——因为这个意义对他来说既非遥不可及,也非深藏不露。
在另一方面,席勒认为,“感伤的”(多情的、反思的)诗人至少在一个方面可以说是忐忑不安的:他不确定他的词语是否涵盖了真实,是否可以达到真实,不知道他的表述是否传达了他追求的意义。因此,他极度关注自己写的诗,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自己努力运用的策略。天真诗人并不详细区分他所感知的世界与世界自身,但是,感伤——反思性的现代诗人质疑自己感知到的一切事物,甚至质疑自己的感觉本身。当他把自己的感知铸入诗行的时候,他会考虑许多教育的、伦理的与理智的原则。
(摘编自奥尔罕·帕慕克《阅读小说时我们的意识在做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好的作家心中自有小说创作的标准,他们往往对评论界的评价不屑一顾,更不会采纳他们的批评意见,鲁迅就是如此。
B.天真小说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和创作生活中,他们偶尔对外部世界给予一定的关注,只是为了寻找小说创作必需的素材。
C.帕慕克借用席勒“天真”和“感伤”的概念来区分作家,严格来说不很合适,但这可以更好说明创作的两种客观存在的倾向。
D.当我们评价一部小说的成就或价值高低时,由于所涉题材不同,所处时代差异,所以读者大多不能判断作家优秀与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关于小说要“一气写下去”,不容许有分心的事情来打岔的观点,最契合天真诗人的创作状态。
B.席勒对作家创作态度和思想倾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帕慕克深深服膺于席勒的非凡判断力。
C.柯勒律治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拥护者,我们可以从《忽必烈汗》一诗的序言中发现他的这一倾向。
D.感伤—反思性现代诗人质疑自己感知到的一切事物,所以其创作力求展现主观情感而忽略客观实际。
【3】你心目中好的小说家应具备哪些条件?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是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鲛人泣珠、良玉生烟的典故表现出诗人对过去的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和惆怅之情。
(4)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死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5)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在论述“小年”时,用“____________”的例子来证明有的生命短暂不足月余;真正的逍遥,在顺应万物本性的同时,“____________”才能自由随心无所依。
(2)在《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云”和“鸟”都人格化了,作者将感情寄托在物上,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滕王阁序》中,作者登滕王阁之前,选取秋水、秋山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表现“三秋”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了如何看待变与不变的哲理:一方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也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和万物一样是永恒的。
(2)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写自己要借助鲜花香草修养自己品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五丁开山”为文章增添浪漫气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孔子强调定期复习,从旧知识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鸿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①。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②。
①蹉跎:不顺利,虚度光阴。②刘禹锡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旧历九月被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奉诏入京,又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直至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方得回京,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达二十三年之久。
【1】下列选项中对作者与诗歌内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是写给友人刘禹锡的赠诗,刘二十八使君即刘禹锡。诗人对刘禹锡贬官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现出极度不平和无限感慨。刘禹锡有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为我引杯添酒饮”,“引”本意为用力拉开弓。这里形容白居易用力拿过朋友的酒杯,不容拒绝。说明诗人的热情、真诚和豪爽。
C.“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饱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土。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2】“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刘禹锡在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请结合诗句内容,概括这两组诗句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之余烈 奋:振兴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军队
C.而倔起阡陌之中 阡陌:田间小路,这里代指田野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然后以六合为家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
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也叫“百粤”。
C.“黔首”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鲰生”“氓”等。
D.“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猪和羊。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称之为“牢”,“牢”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主要写秦始皇统一天下。作者写到了秦始皇从政治、军事、文化、防卫等方面巩固政权的措施。
B.选文第②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极力写了陈涉的地位低下、才智不足,缺乏作战能力,这其实是在为最终结论做铺垫。
C.选文第③段阐述了各诸侯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束全篇,点明主旨。
D.选文在写秦的强盛和陈涉的地位身份时,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磅礴,语意酣畅淋漓,读起来有一泻千里之感。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温人员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温州关键词”有:202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青年科学家高峰论坛、最多跑一次、五马街、江心屿诗岛、玉海楼、龙港农民城、温州方言、山水诗摇篮、东方犹太人、温州美食、永嘉四灵、刘基、文化立市、泰顺廊桥、炒房团、江南皮革厂、家族企业、吃苦耐劳。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温州,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地青年读懂温州。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