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宿迁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加点成语运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去年香港持续数月的暴力示威中,“台独”势力的鬼影时而显现,我们应对任何有损国家民族利益的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②“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文集》里那些句子,鞭辟入里,我们读出的其实是人性。

    ③宋诗在“中国诗史”地位上仅次于唐朝,宋诗的技法更加繁复,描写更加细腻,虽不若唐诗壮阔丰富,也能在唐诗之外别出机杼,以“理趣”求胜。

    ④广州的外卖小哥路上撞上劳斯莱斯,他当场坐地大哭起来,女车主却不以为然,让他赶紧去工作,保险公司会理赔。

    ⑤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薛蟠:“这薛公子,幼年丧父,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遂至老大无成”。学者们也评价他真是个不学无术的“熊孩子”啊!

    ⑥受新冠疫情影响,澳大利亚失去99.99%的中国游客,澳方紧急押注新西兰,靠新西兰的“救济”,也只是杯水车薪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⑤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到了21世纪,人们不仅要求吃好、用好、穿好,还要求玩好。一些有远见的农艺家,    地将很多农场改建成农业公园。

    ②照片上的塑像,实为废铜烂铁之作,系艺术家       ,用废旧的下水管道、螺钉螺帽、钳子扳手、铁锁铁锅等拼凑而成。

    ③“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丰年。”鼓楼是侗族村寨中     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侗族人民休息和娱乐的地方。

    A.别出心裁别具一格别具匠心

    B.别具匠心别出心裁别具一格

    C.别出心裁别具匠心别具一格

    D.别具一格别出心裁别具匠心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写的《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吉尔茨使用这个概念,是要回答在印度尼西亚,人口众多的爪哇岛为何没有像距离临近的其他岛屿那样,向资本和技术密集方向发展,而是不断向劳动密集型方向发展。“内卷”要回答的是一个地区经济模式为何没有“进化”的问题。而这个词在网络上走红是因为几张名校学霸争分夺秒学习的图片,这些图以及相关的“内卷”说法在高校学生中广泛流传,用来指在同样的教育条件下,有些学生通过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超出要求的努力来追求更高的分数,导致评价标准越来越高,使得其他学生陷入一种死循环,比如别人学习了5个小时,那我就要学习6个小时,即使不一定会获得更高的分数,可别人的努力还是会逼自己走入这个怪圈。内卷化其实是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表现,人们意识到,不仅是学校,职场也有内卷化现象,看到别人加班,有的人倍感压力,于是也加入加班的行列,去产出更多的工作量,即使不一定达到更高的“质”,但环境的压力也会逼自己卷进圈子里。

    (摘自《看天下》)

    材料二:

    在中国网络舆论中,内卷被用于解释林林总总的现象,这种空泛化的使用,其实混淆了不同性质的现象与问题,也导致一些属于经济生产、政治、社会主导意识方面的问题,被简化为个体或组织的心态问题。这种模糊的使用方式,不仅无助于理解和改变现实,反而混淆了不同现象,容易演变为一种本质论和宿命论,除了加剧社会焦虑感即所谓的内卷之外,并无其他益处。

    因此我们应当区分被贴上内卷标签的不同现象,其实质是什么。具体而言,有的内卷其实是边际收益递减效应的显现。改革开放之初,当传统的人为割裂市场、压抑创造力的桎梏被打破之后,中国出现了一轮飞速增长,这其实是原有增长潜力的释放。但在这一进程的能量逐渐耗尽后,靠发现新市场而赚快钱的模式已难以为继,需要进入精耕细作和耐心培育新的增长点的阶段。这时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就开始下降,但这其实是普遍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不值得为此而哀叹彷徨。

    (摘自刘波《空泛地谈论内卷没有意义》)

    材料三:

    大家日常使用的“内卷”完全没有在回望一种发展模式的停滞,而更多是在描述一种当下之“难”。大概是要说为了竞争,付出太多。或是说,没有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是在不断重复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来应对竞争。它混合着一种无出路、被压抑封闭之“内”的意味,与疯狂拉扯、吸入其中的“卷”的意味。内卷在展示“竞争激烈”之外,还有非常明确的“无意义”“荒谬”“被困”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现在从“内卷”这个词上想要的东西——一种语言的释放和发泄。这个词将我们现在的所有感受总结为资源的稀缺、竞争的激烈、竞争中人的恶意和荒谬。这当然与最初的“内卷”已经有了几乎完全相反的意义,最初导致“内卷”的原因恰恰是现状不错,模式仍可持续;而现在已经成为了模式不可持续,也没有其他选择的一种绝望。

    (摘自李厚辰《误用“内卷”时,我们扔掉了什么问题和视角?》)

    材料四:

    内卷化可能是全世界也包括中国都会长期面临的问题。要打破内卷的约束,需要永远开放的态度,需要像乔布斯所说的“求知若饥,虚心若愚”,需要更多的尝试、探索以及容错,需要和外部世界更多的建设性互动,需要马斯克式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热忱,如此才能开创新局。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的一位教授在参加2020年腾讯科学WE大会时说,人类对于脑机未来的畅想是一种“巨大的快乐与敬畏”,这种情感可以与“500年前当葡萄牙的船员在危及生命的漫长旅行结束时,发现自己看到了新世界的灿烂沙滩时所产生的情感”相提并论。闯与创,才能打破内卷。“一种文明之所以停滞不前,并不是因为进一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已被完全试尽,而是因为人们根据其现有的知识成功地控制了其所有的行动及其当下的情势,以至于完全扼杀了促使新知识出现的机会。”内卷决不是我们的宿命。超越内卷,才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摘自秦朔《超越内卷,才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1】下列对材料中“内卷”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吉尔茨对内卷化的定义,内卷化可理解为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不能进化也无渐进式增长阶段的现象。

    B.吉尔茨使用内卷这一概念,要回答的是一个地区经济模式没有“进化”的原因。

    C.吉尔茨所说的“内卷”和现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的“内卷”,它们的内涵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D.内卷就是停滞与衰败,有时候指边际收益递减效应的显现,有时候指混合着一种无出路、被压抑封闭之“内”的意味,和疯狂拉扯、吸入其中的“卷”的意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大家日常使用的“内卷”,其实是一种语言的释放和发泄,是模式不可持续也没有其它选择的一种绝望。

    B.我们应当区分被贴上内卷标签的不同现象,尽管它们的本质是一样,但外在的呈现方式是不一样的。

    C.对于“内卷”概念的模糊使用,不仅无助于理解和改变现实,反而混淆了不同现象,加剧了社会焦虑感,不可避免地演变为一种本质论和宿命论。

    D.只要人们愿意更多地尝试、探索、容错、建设性互动,拥有非凡的想象力和热忱,就能打破内卷。

    【3】下列不属于大家日常所说的“内卷”现象的一项是(       

    A.文凭贬值现象:伴随硕士、博士和海归人才的增加,会有许多以前本科生能从事的工作,涌入太多的博士海归和硕士。文凭的价值逐渐降低,但很多工作,实际上是不需要如此高的文凭的。

    B.单位的“996”等加班现象:本来单位的工作模式是955,就是上午9点上班,晚上5点下班,一周工作5天;后来变成了“996”的工作模式,就是上午9点上班,晚上9点以后下班,一周工作6天。类似地还有10106、886、8117等被“裹挟”加班现象。

    C.教育界的补课现象:一开始考清北只需要650分,排名前十的人能上。后来有人去补课了,其他人为了不落后,也跟着去补课了。最后分数线提高到了700分了,而能上清北的还是只有排名前十的那些人。

    D.职场白领的返乡现象:北上广等大都市的职场白领们厌倦了竞争激烈而又紧张的生活,一个随着一个离开大都市大企业,回到三四线城市的家乡或者转入农村山林,加入振兴乡村的行列或者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当代年轻人应该如何应对内卷现象。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描绘了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可见,孔子也有走投无路之时。在《离骚》中,屈原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他感到烦闷忧郁、潦倒失意、孤独而走投无路,他发出了痛苦而无奈的浩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在修葺之前破、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希望晋武帝能够怜惜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请求。

    (5)《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饮,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

    (6)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描写官府要求百姓抚育孩子和喂养禽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7)《石钟山记》中,苏轼非常欣喜于自己的发现,他引用典故向苏迈描摹石钟山发出的动人声响,其中跟周景王有关的是: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和晋大夫魏绛有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兰亭集序》中,当作者阅读到古人的文章并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掠影时的情感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纸荒唐言,__________________。(曹雪芹《红楼梦》)

    (3)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4)李白在《将进酒》中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题文)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中词人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后,“_______________”,这是说面对再美的景色自己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了,可见愈想愈远,愈远愈悲。  

    (2)《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

    (3)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记·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说“欲速则不达”,《老子》第二十四章也有类似的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在强调主观心态过于急切,则往往适得其反。

    (3)从孔子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看到奔流不息的江水,古代文人常会借江水抒发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如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孔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后,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着力表现了大自然色彩、光影的变幻,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表明应顺从心愿而行的态度的两句是:“寓形宇内复几时?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7)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和“十年”写出了生者与死者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隔离,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能再相逢的遗憾。

    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句,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记述词人在对亡妻的哀思中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加深了这首词的内涵。

    C.“小轩窗,正梳妆”句采用白描手法,刻画了亡妻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印象。这看似梦境记实,实则是夫妻二人生前甜蜜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D.本词题为“记梦”,梦境在全篇中居主导地位。词人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语言朴素,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

    【2】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耐人回味。请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讳洵,赠太子太师。丁先君忧服除,时熙宁二年也。王介甫用事,公与介甫议论素异,既还朝,之官告院。熙宁四年,介甫欲变更科举,上疑焉,使两制三馆议之。公上书议其不利,上悟曰:吾固疑此,得苏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曰:臣窃意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陛下安静以待物之来,然后应之。上竦然听受,曰:卿三言,朕当详思之。介甫不悦,命摄开封推官,意以多事困之。公决断精敏,声闻益远。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徙知湖州,以谢上。言事者擿其语以为谤,遣官逮,赴御史狱。既付狱吏,必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上终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公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元丰五年,上有意复用,而言者沮之,上手札徙汝州。略曰: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未至,上书自言有饥寒之忧,有田在常,愿得居之。书朝入,夕报可,士大夫知上之卒喜公也。绍圣元年,遂以本官知英州。寻复降一官,未至,复以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独以少子过自随。瘴疠所侵,蛮蜑所侮,胸中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

    (选自苏辙《栾城集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

    B.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

    C.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

    D.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考”指苏轼的父亲苏洵,“大父”指父亲的父亲,“曾大父”指苏轼的曾祖,苏轼一家四代人都做过官。

    B.服除是指守丧期满,去掉孝服。服阕、终丧都有类似意思,古时父亲去世需辞官居丧。文中“丁先君忧”指父亲去世后,苏轼服丧。

    C.表,臣子送呈君王的奏章,多为大臣根据事件逐条陈述意见或建议,议论性较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在分条陈述北伐的理由。

    D.庄子,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庄子》又名《南华经》,想象奇幻、汪洋恣肆,《逍遥游》便出自于此,表达了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不惧权贵,敢于直言。王安石当政时想进行科举改革,而苏轼则建议皇帝治国不宜急速,最终这件事没有立即施行。

    B.苏轼遭受诬陷,受尽酷刑。在御史台的监狱,言事者想置他于死地,长时间施用酷刑,但最终神宗怜惜苏轼,用黄州团练副使安置了他。

    C.苏轼还没有到达汝州时,上书说自己饥寒贫穷,在常州有田地,希望能到常州居住。早晨上奏,傍晚皇帝就答复同意了。

    D.苏轼读《庄子》,感慨《庄子》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却又表达不出来的语言,并受此启发写出了《中庸论》,其言辞简洁精妙,都是古人所没说明白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甫不悦,命摄开封推官,意以多事困之。公决断精敏,声闻益远。

    (2)元丰五年,上有意复用,而言者沮之,上手札徙汝州。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天空虽然远远不能说是无云,可是却预示出明天是晴朗的。它的蓝色——在看得见蓝色的地方——是柔和而清澈的。它的云层又高又薄。西边也是温暖的,没有饱和雨意的闪光使它变得寒冷——那好像生着火,正有一个圣坛在大理石般的云雾屏风后面燃烧,金红色的光辉从云层缝隙中照射出来。([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云是大自然当中常见的意象,也是无数文人墨客常常借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意象,结合上面关于云的文字,在班级展开一次文学讨论活动,谈一谈自己的云之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