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挑战不可能》舞台上,一个短小精悍的机械工让25吨重的起重机从两条钢丝上顺利地通过,贏得了观众的喝彩。
②一位环保人士说,那些失去了狼的大山里,“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鹿群由于数量太多反而饿殍遍野。
③在故宫博物院景仁宫,有一张书写捐赠文物人姓名的“景仁榜”。正是这张榜上一个又一个平凡的名字,让故宫的馆藏赢得以丰满,让名垂青史的佳作得以传世。
④由于这个班的学生基础很差,为了让这些学生能跟得上进度,班主任经常蹲班,对学生耳提面命,希望能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
⑤李军从小就有指挥才能,经常带着一帮哥们儿出去玩打仗游戏,在他的一番运计铺谋下,总是把对方打得稀里哗啦,被大家誉为“常胜将军”。
⑥《中国诗词大会》用国人了如指掌、打动人心的诗词,带领电视观众完成了一次领略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她对着镜子,发现自己越来越没有精神了,于是想起“人比黄花瘦”的词句来,禁不住顾影自怜起来。
B. 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要沉着,而不应该诚惶诚恐。
C. 几年前我在教育部工作,就对比们有所了解;现在看你们都取得了进步,真让我侧目而视。
D. 真不好意思,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感到有些为难,我过两天再答复,你看怎么样?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土司文化是土司制度创建和推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它是根植于土司制度之中的。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行的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即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世袭地方官,通过他们对少数民族的管理,达到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统治的目的。
土司有专门的机构,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土府、土州、土县等。土司地区实行的是一种区域性的自治,但要归地方行政长官统一管理,并纳入国家的官制体系之内。土司制度推行之前,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未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中,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化外”之区。土司制度带来了区域社会管理的新模式,使得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出现了相互依赖的关系,促进了土司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往来。其特殊的管理模式及相关的依赖交流机制、世袭制、等级制构成了土司制度与文化的鲜明特征。土司制度推行了六百多年,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土司制度的建立,实际上是中央政府与地方首领的双方认同。一方面地方首领表示“归顺”“向化”,希望保住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另一方面朝廷在不易派官管理的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寻求代理人。因此,当土酋“归顺”,朝廷即授以土司之职,通过颁发敕书及官印,使其成为可以世袭的朝廷命官,并允许他们管理自己的领地。而中央政府也经常征调土司兵作战,或抗击外寇,保卫疆土;或镇压内乱,稳定地方。明嘉靖年间的抗倭战争,明廷就调集了大量土兵。因此,土司制度是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体现了元明清中央政府“齐教修政”、“因俗而治”的统治方针,同时采取这样一种过渡性的管理方式,将其纳入中央政府的管理体制之内,也为日后的郡县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与其他国家中由少数民族统治的行政中心更多体现其强势的当地民族特征是完全不同的。
作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土司制度创建了一种区域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即在行省之内实行双轨制,既有流官管理的府州县,又有土司自治的地区。这种管理模式体现了两个特点:其一是体制的稳定性。土司制度推行长达六百多年,虽经三个朝代的更迭,这一政策仍得到有效的实施,其基本点在于维持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其二是政治运作的协同性。在土司制度推行过程中,中央政府与该地区少数民族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一定的和济与协调的。它的运作,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土司制度是在保留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当地民族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继续保留、发展,形成了促进该地区社会稳定以及民族和谐共处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共处与包容,保护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传承。清代在四川等地新设土司,不强求那里的少数民族剃发易服。从制度层面上说,土司制度也许不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但可以肯定,它是适合当时西南等地少数民族社会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
(摘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政府为实现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而设置的一种区域性自治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B. 土司虽有自治权和专门机构,属于区域社会管理模式,但要归地方行政长官统一管理,纳入国家官制体制之内。
C. 土司制度推行之前,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未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中,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化外”之区。
D. 地方首领想要保住地位和利益,而朝廷需要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寻求代理人,在这种认同之下,建立了土司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土司制度的推行实现了边远少数民族从“化外”到“归顺”“向化”的转变,为日后的郡县化打下基础。
B. 在土司制度推行过程中,体制的稳定性与政治运作的协同性使政府与少数民族间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和济与协调。
C. 土司制度是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行省之内实行双轨制,对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D. 土司制度也许并不理想,但它在保留了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共处与包容,保护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传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土司制度的创建与推行,使得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出现了相互依赖的关系,朝廷在管理这些地方的时候,也经常会需要这些地方的支持。
B. 虽然土司有地方的管理权甚至可以有自己的军队,但是土司的军队也必须听从朝廷的调遣,随时准备抗击外寇,保卫疆土,或镇压内乱,稳定地方。
C. 区别于其他国家少数民族统治政权的强势,元明清中央政府“齐教修政”“因俗而治”的统治方针体现了我国民族管理体制方面的吸纳性和包容性。
D. 土司制度保留、发展了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体现了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智慧。
4、默写。
(1)师者,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3)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5)雾失楼台,月迷津渡,_______________。(秦观《踏莎行》)
(6)_______________,不因人废言。(《论语》)
(7)苟利国家生死以,_______________。(林则徐诗)
(8)晚泊孤舟古祠下,_______________。(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针对全体社会成员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
(3)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4)《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人发难,秦国便走向终结,自己也死在别人手里,“______,______”,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原是因为“______,______”而产生了怨愤,他的作品《离骚》便是“怨生”的体现。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用“______”一句来概括湘江秋景,用“______”一句来表达自己对当时军阀官僚的蔑视。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十分简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人心相同:既然秦人爱纷奢的生活,可想而知“____________”,所以不可一方面极力搜刮,另一方面却“____________”。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和“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陆游《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朝灭亡之速,与开头“六王毕,四海一”遥相呼应。
(2)《阿房宫赋》中,秦国统治者将剽掠来的美玉珠宝当成石头沙土,并且“_______________”,展现了其奢侈的特点。所以杜牧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在于秦本身,而“_______________”。
(3)《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_______”,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_______”,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①
岑参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②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灵③开,流尽千万秋。
行行潘生④赋,赫赫曹公⑤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二十岁献书阙下,对策落第之后。②伯夷:商末士君子。③巨灵:指河神,此处指黄河。④潘生:指西晋文人潘岳。他曾西来长安,作《西征赋》。⑤曹公:即曹操,曾西征韩遂、马超,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题目“怀古”可知该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题材相同,都属咏史怀古诗歌。
B.前两句中“暮春”“晚景”点明了诗歌所写的具体时间,而津楼也因在暮霭中显得低矮。
C.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在暮春时所见潼关景色为实,对历史上人物故事的联想为虚。
D.中间四句写诗人登上潼关楼阁所见的自然景色,极力描绘了眼前黄河水流的汹涌与可怖。
【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①。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张仪欲穷陈轸②,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侯之车迎之。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注】①犀首: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②陈轸此时在楚国做事,说话很有分量。以往张仪游说楚王时,曾遭陈轸反对。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犀首谢陈轸”中的“谢”是谢绝,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相同。
B.“乃倍李从”中的“倍”是背弃,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相同。
C.“令四国属以事”的“属”是委托,与《琵琶行》中“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不同。
D.侯,中国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侯爵为其中第二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轸路过魏国时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起初并不想见他,陈轸询问公孙衍为何没有政事可做,陈轸为其出谋划策,要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公孙衍。
B.陈轸让公孙衍坐在李从出使楚国的车上,从而让魏王生疑,然后再对魏王说要去拜见燕国,赵国的国君,并向魏王要求准备车辆整治行装。
C.当各个诸侯国客居魏国之人把公孙衍出使燕、赵的消息告诉各国国君后,齐、燕、赵、楚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魏王让公孙衍做了魏国相国。
D.张仪钦佩陈轸的才华,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陈轸想要去,但他的儿子认为这件事情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希望父亲能认真考虑。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限断8处。
公 谓 魏 王 曰 臣 与 燕 赵 故 矣 数 令 人 召 臣 也 曰 无 事 必 来 今 臣 无 事 请 谒 而 往 无 久 旬 五 之 期 王 必 无 辞 以 止 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2)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
【5】陈轸儿子为了阻止他接受魏王的任命,献上了怎样的计策?请简要概括。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下,有无数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奔赴城市,在城市中奋斗一辈子;也有一些年轻人选择离开城市、去往乡野,追寻他们向往的生活。
对于年轻人的不同选择,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