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绥化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的作品不多,翻来覆去就那几个,但整体感把握得很好,音乐选择了比较轻松的电子风格,听起来一点儿也不觉得烦躁,令人叹为观止

    B. 杭州的餐饮业与其他休闲、娱乐等相关行业没有互为支撑形成共生共赢的局面,从而导致城市餐饮文化也方兴未艾,难以做大做强。

    C. 针对媒体质疑壶王为赝品的事件,杭州市南宋官窑博物馆原馆长张振常表示究竟壶王是不是赝品需要多方专家进行讨论研究,业内专家的一家之言并不能为准。

    D. 他志存高远,并不像有些失败者那样灰心丧气,甚至再无作为潦倒终身,而是立下宏愿,邯郸学步自成大业,最终成为一个人过留名的强者。

  • 2、下列选项中,句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问征夫以前路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 ③南冥者,天池也

    ④怀帝阍而不见 ⑤而莫之夭阏者 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⑦而彼且奚适也 ⑧今臣亡国贱俘 ⑨则告诉不许

    A.①⑥/②⑦/③⑧/④⑤⑨ B.①⑥/②⑤⑦/③⑧/④⑨

    C.①⑥/②⑦/③⑤⑧/④⑨ D.①⑥/②⑦/③⑧/④⑤⑨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衡哲的1914

    上海外滩码头上远洋邮轮汽笛响起,送别的人挥舞着手臂,凝望着自己的亲友,有的甚至发出嘤嘤的哭声。这条船上载着一批特殊的客人——第一批获得清华奖学金的9 名女留学生。这天是1914年8月15日。

    留学生之中,有个女孩与众不同:只有她没有哭泣的母亲或其他亲人来送行。因为受不了跟母亲离别的场面,她早早就跟家人说不要送别。这个女孩,就是有着诸多“第一”头衔的陈衡哲:第一批官派赴美留学的女留学生中的一员、“五四新文学的第一位女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教授。这一年,她24岁。

    除父母之外,三舅对陈衡哲的早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三舅常常对她说,世人对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三舅希望她有造命的态度,也相信她能创造自己的命运。她确实是这么做的,也做到了。

    对命运的第一次抗争,是她7岁时拒绝缠足。她很幸运,当时社会上已经有开明人士抨击缠足的陋习,虽然母亲以将来好找婆家为由,要求她缠足,但在陈衡哲多次拒绝后,便也作罢,让她得以保持一双天足。

    她的第二次抗争,则是13岁时离开父母,去广州考西式医学院。她之所以这么执着于上学,跟她十一二岁时对梁启超、谭嗣同的崇拜有关。她曾经想当个穿白袍、骑白马,带着战士们冲锋陷阵的中国式贞德,但梁、谭二人的榜样力量让她最终确定了知性发展的人生道路。要实现这个志向,就必须接受教育,以获取必要的知识和训练。于是,在13岁的这一年,也就是1903年,陈衡哲独自坐上了现代化的蒸汽船,前往广州。其时,虽然已经出现了各种新式学堂,但女子教育尚未被纳入教育系统——陈衡哲想上能接受西式知识训练的女子学校,除了她不喜欢的医学院,似乎也没有太多选择。因为年纪太小,陈衡哲在广州没被医学院录取,最后入读上海一所中英女子医学院。

    接着,17岁,陈衡哲迎来了人生又一个挑战:她父亲让她回成都,家里有一门亲事在等着她。她坚决拒绝,表示自己 “永远不结婚”。父女俩的对峙,以她晕倒、父亲软化告终。父亲答应她不再提她的婚事。

    在成都呆了一年后,陈衡哲再次孤身上路,去常熟的姑母家借住。在姑母家,她经历了1911年辛亥革命带来的亢奋期。她把自己定位为“旁观者”,“在举国皆狂的时期, 我却不知不觉地长成了一个头脑冷静、不抱任何幻想的女子”。

    1913年冬天,经姑母介绍,她在常熟乡下当起了家庭教师。她经常忧郁地自问:我这样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这种生活和父母包办的婚姻生活有什么两样?

    转机在1914年来临。5月的一天,陈衡哲在报上看到了清华学校(即清华大学的前身)招募首批赴美女留学生的消息。这次招考没有学历要求,满足“体质健全、品行端淑、天足且未订婚”条件的女孩皆可报考,通过考试的话,就能获得奖学金去美国学习5年。

    当时一共有41人报名。笔试持续一周,每天上午考3门课,下午考两门。考试的科目中,有一半是陈衡哲从来没学过的,比如英国历史、美国历史、几何、代数等。她有投机取巧的时候,比如考美国历史的一道题目:“安德鲁·杰克逊为什么被弹劾?”她回答 “因为他违反了宪法”,她觉得自己这样回答十分聪明。后来她得知,她的美国历史不及格,那些含糊其词的回答都没有得分。大部分时候,她回答自己知道的东西,不知道的就不回答。那些她完全没学过的科目,她只写下 “从来没学过这个科目”,然后就交白卷。负责招生的人告诉她,这个举动给他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来到美国后,陈衡哲首先进入位于纽约州的普特南女子中学学习。那时的留美学界有两件大事,一是白话文学运动,一是科学救国运动。两大运动的提倡者分别是胡适和任鸿隽。彼时,陈衡哲对他俩只闻其名,未见其人。

    任鸿隽和陈衡哲相识,缘于《留美学生季报》。在《五十自述》中,任鸿隽回忆自己如何被陈衡哲的才情折服:“余读陈女士之文而识其名,盖自前一年余主编 《留美学生季报》得陈女士投稿始。当时女士所为文曰 《来因女士传》……文辞斐然,在国内已不多见,求之国外女同学中尤为难得。余心仪既久,1916年夏与陈女士遇于伊萨卡,遂一见如故,爱慕之情与日俱深,4年之后乃订终身之约焉。”

    以任鸿隽为开端,陈衡哲结识了在美国的胡适、杨杏佛,以及在国内的蔡元培、朱希祖等风云人物。其中,胡适更视陈衡哲为平生知己。

    1920年,陈衡哲学成归国。这一年,她成为北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并与任鸿隽成婚。能让抱定独身主义的她改变主意,与任鸿隽的一段表白不无关系:“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位天才女子。”

    陈衡哲在当时学界的地位之高,从今圣叹所著 《新文学家回想录》中所举的一个例子可见一斑:她曾被西南联大请去做讲座,头两排留给教授们坐,但来的教授太多,就连姚从吾、雷海宗等几位名教授都只能站在台角听。讲完后教授们纷纷上前向她致敬,有叫她“老大姐”的,有叫她“陈先生”的,但没有人叫她“任太太”——虽然此时她已辞去教职多年。

    (本文选自谭山山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去美国留学时,只有陈衡哲跟家人说不要送别,她多次孤身上路,这说明她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子。

    B.在常熟做家庭教师时,陈衡哲经常忧郁地自问:我这样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这说明她性格忧郁。

    C.任鸿隽被陈衡哲的才情折服,称赞其文《来因女士传》文辞斐然,并生爱慕之心,这从侧面烘托了陈衡哲不凡才学。

    D.在陈衡哲辞去教职多年后,人们仍恭敬地称呼她“陈先生”,而没有叫她“任太太”,说明她学识渊博,人格独立,大家对她十分敬重。

    E.在陈衡哲的人生中,她的三舅、姑母、梁启超、谭嗣同都对她产生过重大影响。

    2文章中哪些事件表现出陈衡哲对自己的人生采取了“造命”的态度?请简要概括。

    3从陈衡哲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中,你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两句,意思是说大鹏要高飞万里,必须借助强劲大风负载其巨大的翅膀。

    (2)现代人常说放下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蕴含的也是这个意思。

    (3)《滕王阁序》中,王勃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意象勾勒出的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 氓》)

    (4)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5)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一川烟草,__________,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8)___________,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 6、根据提示,补习句子。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景此情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_______, _______。

    (4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 7、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句)

    (1)《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河水、池沼都有边界,借以反衬男子心意无常,没有拘束和限制。

    (2)荀子在《劝学》中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思与学的关系,再以“跂而望”和“登高而招”作比进行论证。

    (3)曹操《短歌行》这首诗引用《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之心。

    (4)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含蓄地告诫当代以及后世的统治者:如果不以历史为鉴,就会重蹈覆辙。

  • 8、(1)《逍遥游》中庄子的笔下,列子的运行异于常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其运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虞美人》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观猎》中与打猎时的紧张、激烈、迅疾形成鲜明反差的两句诗是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一句“____________”来写始皇日渐失去人心而极端专横孤立。

    (6)《氓》中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砧(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猿。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鹃鸣声凄切,最易引起羁旅愁思,猿啼凄惨悲凉,悲哀婉转,但诗人认为其声“不哀”“不切”。

    B.“游子”漂泊异乡,月明之夜驻足徘徊,忽然阵阵凄苦砧声,撩拨他心中的哀弦,令人肠断欲绝。

    C.捣衣妇并非专为惹动游子愁思才挥棒捣衣,砧声无意,而闻者有心,阵阵砧声,游子愁白头发。

    D.本诗不雕章琢句,以质朴的语言,倾诉胸中的感情。诗人独辟蹊径,自出机杼,写得真挚感人。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选自韩愈《获麟解》)

    月、日,愈再拜:天地之滨,大江之濆,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㺍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选自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B.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C.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D.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2】下列对选文语言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获麟解》中,作者由“祥”起笔,用“不祥”立论,抓住“祥”与“不祥”的对立与转换,曲折反复,变化无穷。

    B.作者在《应科目时与人书》中,以卑中有亢的言辞,恳切含蓄地表达了希求同情援助之意,同时流露出自命不凡的傲气。

    C.作者文思巧妙,层层深入,通篇设喻,使文章生动活泼,布局精奇,气势充沛,又恰如其分地暗示出自己的创作意图。

    D.两篇文章虽写作初衷相似,但其写法却不同,前文托物抒怀,描摹麟兼有寓言性质,后文则直抒胸臆,表达凛然气概。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获麟解》中描述了麒麟这一物种。麒麟奇异罕见,其中有些是祥瑞的象征,而另一些却被视为不祥之兆。

    B.《获麟解》作者借麒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恰如古语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应科目时与人书》中的怪物,遇水则变化风雨,无水则为㺍獭所笑。作者以该怪物自比,暗示才志。

    D.两篇文章中的异兽虽各有一定禀赋,然而一旦离开外界的赏识和相助,其禀赋将很难得以施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

    (2)愈今者,实有类于是。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中兴通讯的制裁:禁止美国公司7年内与中兴开展任何业务,包括软件、技术、芯片等。在5G领域里,中兴作为无线通信基站的供应商,其应用的基带芯片和射频芯片都从美国采购;而在手机业务上,中兴高端智能手机的处理器芯片也来自美国高通。芯片断供之后,中兴库存芯片数量只能维持2个月的订单量;之后,中兴的业务一度陷入停滞状态。

    材料二:俞敏洪的新东方曾经风生水起,但思维模式囿于教培,并且严重依赖线下教育。2021年下半年,教培行业全面萎缩,线下培训更是走到山穷水尽的边缘。新东方营收减少80%,股价暴跌90%,6万员工被辞退,随后俞敏洪宣告“教培时代结束”。2022年6月俞敏洪和他的“东方甄选”爆红网络,粉丝激增,股价暴涨。

    对此,有人认为,人或事物都有自己的局限,这个局限,很多时候是死穴。也有人认为,我们不必为某些局限苦恼,有局限才能无限。你怎么看待局限这个问题?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