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它们在艺术创作中_______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______,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它们并没有因为当今高科技手段的出现而_______,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 淋漓尽致 白驹过隙 湮没无闻
B. 栩栩如生 斗转星移 湮没无闻
C. 淋漓尽致 斗转星移 销声匿迹
D. 栩栩如生 白驹过隙 销声匿迹
2、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qiáng) 匍匐(pú) 吟啸(xiào) 訇然(hōnɡ)
B.笺注(jiān) 商贾(jiǎ) 蓑衣(suō) 料峭(qiào)
C.针砭(biǎn) 粗糙(cāo) 差别(chā) 创伤(chuàng)
D.战栗(zhàn) 炽烈(zhì) 对称(chèng) 天姥(mǔ)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的节奏与教育的节奏
①学校生活是一段生命的旅程,教育则是一场深入生命的探险。那些对生命充满好奇的探险者,如蒙台梭利、怀特海、维果茨基,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中发现了学校旅程中最重要的秘密:生命是有节奏的,睿智的教育期待着与生命的和鸣共振。
②自然拥有自身的节奏,如日月盈亏,寒来暑往;生命拥有自身的节奏,如呼吸吐纳、生老病死。依据自然节奏的启示和生命自身的律动,人类创造了新的节奏,如音乐、诗歌、美术、数学。作为一项面向生命的事业,教育也是一种依据生命的律动而创造的节奏。教育面向生命,就必须探寻生命的节奏,合于生命的节奏,强化生命的节奏,并创造生命的节奏。
③教育的节奏要求教育者对生命节奏的敏感。蒙台梭利从生命的节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的敏感期。“当某种特殊的敏感性在儿童身上被激起时,它就像一道光线照射到某处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使得那个被光线笼罩的地方成了他的整个世界。”“如果儿童不能根据他的敏感期所发出的一些指令行事,那么,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就永远地丧失了。”因此,教育需要观察和发现,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
④教育又必须等待,必须耐心等待生命的生长。维果茨基从生命的节奏中发现了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和教育最佳期。他用心理学的实验告诉人们,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的发展中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一定的教育才能有可能进行,这是教育的最低界限。除了最低教育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育界限,两者之间就是“教育最佳期”。早于或晚于最佳期的教育,或因超出最近发展区而无法对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施加影响,或因停留于现有发展水平而不能有效促进心理机能发展。当我们急于造就神童和天才时,当我们因孩子面对“奥数”一脸茫然而怒火中烧时,当我们心灰意冷,要为孩子贴上无可救药的标签时,或许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再等等看……
⑤基于对生命节奏的哲学解读,怀特海为教育者绘制了一份生命的智力周期图:浪漫——精确——重归浪漫的综合。童年的浪漫为精确阶段积累素材。没有浪漫的冒险,要么是儿童被僵死的知识淹没,并因过早耗尽“内存”而“死机”;要么是教育者面对一个空洞的大脑——从本质上说,教育必须是将已存在于大脑中的活跃而纷乱的思想进行有序的排列,你不能教一个空洞的头脑。所以,当我们听到一个儿童喃喃自语:山坡上开满了妈妈……且慢发出我们的嘲笑——这是一份多么美丽而珍贵的浪漫啊!因此,或许我们更应该这么做:以童年和成年共同的名义,归还童年的浪漫,保卫童年探险的权利。因为儿童是成人之母,童年的生命体验至少与成年体验同等重要。
(《北京教育(普教版)》,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是有节奏的。教育的节奏,不仅要符合自然的节奏,也要符合生命的节奏。
B.教育有最佳期。抓住了儿童生命发展的敏感期,也就抓住了儿童教育的最佳期。
C.最佳期的教育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
D.“浪花是大海吹出的泡泡,我是妈妈吹出的泡泡”也是一份美丽而珍贵的浪漫。
【2】文章第③段结尾说“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第④段却说“教育又必须等待”,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3】请简要归纳文章的论述层次。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的结局。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来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用侧面烘托手法写箫声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开篇破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壮丽画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和评价诸葛亮一生功绩和才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3)陆游《书愤》中,自比为国之长城和晚年揽镜感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诗人不事权贵的愤激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
(2)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3)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 。(《陈情表》)
(4)青山隔送行, ,淡烟暮霭相遮蔽。(《长亭送别》)
(5)《诗》三百篇, 。(《报任安书》)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陈情表》)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一句先写出阿房宫的地理走向,再点出它一直通到了咸阳;然后以“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出飞檐的状态。
(2)李白在“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不称意”中,找到了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苏轼则在《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将现实的苦闷寄予秋风。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互文见义手法,描写天气寒冷中的练兵活动。用表面寒冷,反衬出将士乐观的战斗情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吴楚东南坼,_________
(2)水面清圆,_________
(3)_________,丘峦崩摧。
(4)江娥啼竹素女愁,_________
(5)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
(6)_________,皓腕凝霜雪。
(7)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
(8)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盆池①
[唐]姚合
浮萍重叠水团圆,客绕千遭屐齿痕。莫惊池里寻常满,一井清泉是上源。
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②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①盆池:即挖地成盆或埋盆于地,引水灌注,种养鱼类与水生花草以供观赏。②渠:第三人称代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诗中水面上重叠的浮萍惹人怜爱,朱诗中水面则像一面镜子一样澄澈明净。
B.姚诗咏盆池着眼在“满”,朱诗咏方塘着眼在“清”,诗人观察视角有所不同。
C.姚诗“惊”字写出对盆池常满的惊异,朱诗“问”字表达对方塘常清的赞许。
D.两首都写到水有源头,姚诗在前,朱诗在后,朱熹写作时有可能借鉴了姚诗。
【2】这两首诗的的后两句语意相近。请结合诗句分析朱诗后两句为何流传更广。
11、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①不入洿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③,涂有饿莩④而不知发⑤,人死则曰非我也岁⑥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数(cù):密。罟(gǔ):网。 ②洿(wū):深或大。 ③检:约束,制止。
④殍(piǎo):饿死的人。 ⑤发:开,指打开粮仓救济。 ⑥岁:年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 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 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 选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他是孔子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
B. 《孟子》共七篇,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的著作。南宋朱熹把它列入“四书”,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C.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黄河流经山西省境内,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为河东;流经河南省,河之北为河内。
D. 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殷商叫序,周代叫庠。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
③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孟子》)
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四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至少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