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葫芦岛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贤思齐/积土成山,风雨兴

    B.不知乱所自起/人有是四端也

    C.其无,有车之用/人君神器之重

    D.之于未有/吾其无用而掊之

  • 2、我们通常所说的“韩孟诗派”中的孟是指:(  

    A.孟郊

    B.孟浩然

    C.孟光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劳动教育不可丢弃,劳动精神需要弘扬。

    究竟什么是劳动教育?不同历史时期劳动教育的实践形态不尽相同,大家对劳动教育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劳动,有人认为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干活,有学校搞“劳动一日游”,有人则把劳动作为惩罚手段,等等。劳动教育的泛化、窄化、异化现象同时存在。针对大家普遍存在的困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干活,而是通过劳动去育人,特别是让学生“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这是劳动教育的本意和初衷。要从发挥劳动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出发,“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方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当前,学生体力劳动严重缺乏,不想劳动,轻视劳动,动手实践少,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针对这样的现状,《意见》强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避免用文化课学习取代劳动教育,也避免把劳动教育等同于游戏娱乐。当然,以体力劳动为主不是不要脑力劳动,而是要“手脑并用”,把“劳心”与“劳力”结合起来。

    各地和学校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应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安全适度,有序进行。而我们在谈论劳动教育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的同时,不应忘记多样性中的统一,注重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的弘扬。劳动教育要注重指导每个学生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观念。

    劳动教育不一定要搞出多少新花样,重要的是对基本内容要求的坚守,从小学到大学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地努力,真正弘扬劳动精神,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形成严谨认真、持正守度的劳动品质。

    当前,劳动教育的落地面临着不少困难,如没有时间参加劳动、学生劳动没地方去、劳动课没人教、劳动教育器材缺乏,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与这些问题相比,工作机制和内在动力缺乏的问题则更为突出,它主要表现为:家长不愿意花钱,学校因为安全问题不敢组织学生参加劳动,社会上存在鄙视普通劳动者的心态。正因为这样,我们要全方位加强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建设。

    加强对学生劳动情况的考核。强调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和毕业的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劳动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和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注意选择合适的劳动场所设备和规范劳动过程。加强宣传引导。从根本上讲,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全社会创造灿烂的劳动文化。要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作品,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让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

    当前,我们要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克服各种困难,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大力弘扬劳动精神,传承劳动品质。

    (摘编自柳夕浪《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劳动教育的看法不尽相同,最主要的看法是把学习当作劳动。

    B.劳动教育的本意主要是让学生“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

    C.劳动教育不只是进行体力劳动,须手脑并用,把“劳心”和“劳力”紧密结合起来。

    D.劳动教育真正落地,还需要下很多功夫,如保障劳动时间和场所、健全激励机制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出“劳动教育不可丢弃”的观点,中间深入论证,结尾总结,结构完整。

    B.文章在阐释劳动教育内容时特别强调,要注重多样性中的统一,注重弘扬劳动精神。

    C.文章针对劳动教育落地的困难,论述了要全方位加强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建设的观点。

    D.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据充分,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劳动教育的泛化、异化等现象同时存在,所以有人认为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干活,有人则把劳动作为惩罚手段。

    B.劳动教育要从综合育人角度出发,丰富多彩地设计劳动教育项目,激发学生积极性。

    C.为了解决学校因为安全问题不敢组织学生参加劳动的问题,应该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和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

    D.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就会形成灿烂的劳动文化。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⑴故观于海者难为水,___________

    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⑶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

    ___________,收之桑榆

    ⑸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坠青云之志

    ___________,俭以养德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

    ___________,败而不怨

    ⑼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一水中分白鹭洲。

    (11)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杜牧对秦朝统治者掠取和挥霍珍宝财富的质问。

    (2)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物是人非之感,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3)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细腻的动作描写表达内心苦闷。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而在《赤壁赋》中作者则用“____________”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

  •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 (欧阳修《伶官传序》)

    (2)曾日月之几何,__________。 (苏轼《后赤壁赋》 )

    (3)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__________,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

    (5)明天子在上,__________。(韩愈《送董邵南序》)

    (6)__________,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长亭送别》)

    (7)举世皆浊我独淸,_________。(《楚辞.渔父》 )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 8、名篇名句默写。

    (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句。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却又无法改变现实,只能以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填空

    (1)《琵琶行》全诗多处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其中运用环境描写来表现琵琶女演奏效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索寄寓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登高望远,遥想孙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释】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上句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诗的特色之一,请结合诗歌前两联加以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年三十三卒。临终,上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节选自《三国志·孙登传》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是/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B.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C.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D. 初登所生底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万户侯”,指食邑万户以上,后泛指高爵显位,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B. “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著名文士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 他们生前行迹,给予褒贬善恶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如陶渊明私谥“靖节”。

    C. “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臣僚上“疏” 可以报告工作、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进谏等。

    D. “黄龙元年”,是以东吴君主孙权的年号纪年的。因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所 以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崇祯”皇帝,“康熙”皇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登体恤百姓,宽以待人。他出外狩猎时,常绕远路避开良田,不践踏百姓的庄稼。休息时,也是选择空闲之处。对于犯了错误的人,不忍处罚,还不许身边的人再提此事。

    B. 孙登人品出众,才干超人。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孙权赞赏他的人品和能力,授予他东中郎将,赐封万户候,册立为太子,追谥宜太子。

    C. 孙登关心国事,忧国忧民。他临终上疏颇有见地,提出国家的政令应与时俱进博采众议;认为有些地方应该宽缓刑法,减轻赋税,调整或停止一些劳役,顺应民心。

    D. 孙登孝顺养母,有感恩之心。徐氏对孙登有养育之恩,虽遭废,但徐氏派人送来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父亲要立他为太子,他则坚决要求先立养母为皇后。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2)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写出了诗人苦苦寻觅之后的喜悦,这喜悦源自“众里寻他”的艰辛。其实,“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执着,更是一种境界。

    请以“众里寻他千百度”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用规范汉字书写。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