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 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 ,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 ,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B.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C. 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
D.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认识到,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B.焦裕禄这个名字对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C.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D.如果大自然不赋予人类以怜悯心来支持他的理性,那么,人类尽管有种种美德,也终归会成为怪物。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文学现象主要包括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
何谓“文学经典”作品?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较早谈论这一问题的是古罗马批评家、修辞学家朗吉努斯。他在《论崇高》中提出:“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我国老一辈学者伍蠡甫认为,该论点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经典”或“经典作品”这一概念的产生开辟了道路。20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经典”的定义和判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以说,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切中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
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外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往往通过自己的经典作品为本国文学创立了规范性语言,这些经典本身也成为本民族标准文学语言甚至标准普通语言的最佳体现。如意大利民族诗人但丁的《神曲》实践了他在《论俗语》中提出的主张,成为以意大利语写成的一部优秀作品,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哈姆雷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语言丰富、生动、形象而富于变化,各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个性特色。这些经典作品有力推动了英国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不仅在俄罗斯文学中为各种文学体裁树立了典范,把俄罗斯文学引上了民族化道路,而且创造了崭新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为确立其规范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也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经典阅读是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本训练,是不断提高语言表述水平的“体操”,是使学术话语规范化、完善化的必由之路。德国诗人歌德主张“每天保持和伟大艺术品的接触”,强调反复阅读莎士比亚、莫里哀等著名作家作品的重要性,还说自己每年都要重读一次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同经典的密切接触使歌德不仅成为著名诗人,也成为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无独有偶,我国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也曾提到,他每年秋季都要重读一遍查普曼的《荷马史诗》英译本。而与拜伦、雪莱齐名的英国诗人济慈的《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已成传世之作,博尔赫斯则在他的《诗艺》中引用过济慈这首诗的诗句。事实上,每一位真正有成就、形成自己话语特色的作家或研究者,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
(摘编自汪介之《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与更新》)
材料二:
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
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原始宗教、神话传说、社会语境、个体经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考察这些生成渊源,厘清外国文学经典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我们深入理解经典文本的审美特性与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探究西方文学经典在生成过程中的东方渊源,更能凸现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吠陀》《圣经》《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翻译和改编等流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异,也在一定意义上映衬了外国文学经典对人类思想的形成所发生的影响。
(摘编自吴笛《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转向与拓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就是外国文学研究。
B.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普希金的诗歌,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
C.外国文学研究者如果不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不但难以对其进行学术研究,也会影响自己学术话语的规范化和完善化。
D.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只有转向和拓展,才能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我们才能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经典作品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也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所以文学研究者必须重视。
B.若使文学批评语言带有文学性,文学研究者就要向文学经典学习,因为文学经典中的语言是典范的文学语言。
C.歌德能够成为著名诗人和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与他阅读经典和创作经典作品是密不可分的。
D.外国经典文学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不应绕开与经典文学生成有关联的原始宗教、社会环境等因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外国经典作品文本研究的一项是( )
A.雨果《巴黎圣母院》社会背景的研究。
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表现手法的研究。
C.歌德《浮士德》主、次要人物的研究。
D.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思想价值的研究。
【4】请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文学经典”所具备的四个条件。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发出愤激质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仅仅用“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就描写出秦朝统治者奢侈浪费无度的生活情景。
(3)《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杜牧《阿房宫赋》)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________”和“_______”两句。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道遥游》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滕王阁序》中王勃也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鹏的典放,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2)《归去来分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爱纷奢,人亦爱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4)____________________,灵之来兮如云。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七律 答友人》 中“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就是化用《湘夫人》中的:“ _______,______”两句诗。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游《书愤》中抒发年老岁月蹉跎,壮志未酬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三闾祠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①此诗是诗人随军入黔,参与平定“三藩之乱”,途经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作。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遥看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然后将目光收回,看到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荒芜寂寥。
B.颔联写屈原作为一个忠贞爱国之士,竟被庸人嫉妒,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充满了哲理,蕴含了深广的社会意义。
C.颈联先用反问语气,十分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情感。接着写出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们仍要崇祀屈原,表达无尽哀思。
D.尾联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湘兰沅芷以人的情感,表现楚地的风物人情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凸显屈原孤高伟岸的灵魂和故国之思。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报任安书》)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逍遥游》)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宠命优渥 优渥:优厚
B. 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子,借指监狱
C.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盘旋而上的大风
D. 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讨伐,征伐
【2】下列各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
B. 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这与中宫又可借指皇后是同样道理。
C. 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说《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D. “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科目。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3】下列对文段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情表》中作者列举自己在伪朝做官的事实,说明自己本来就想做官,并不在乎个人的名节,不应朝廷的征召,只是祖母病重,没有别的非分之想。
B. 《报任安书》节选文段作者首先申明,他之所以不死,并不是顾念父母妻子,而是缺少就死的勇气,且著书立说的终生大业还未完成。
C. 《逍遥游》中这个巨大的鹏鸟还要腾空而起,乘风做万里游。庄子对鹏飞冲天的情景,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形容,为寓言故事蒙上一种神秘的气氛,同时阐明鹏鸟是“有所待”不自由的。
D. 孔子的志向是愿天下人都各得其所。天下之人各有不同,根据人们愿望的不同,给予他们合乎道理的关怀,这就是我的志向。这不是两个学生所能比的。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2)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精神”是青年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气风发,是青年马克思“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是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伟大责任,是无数青年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勇于批判。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读完上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