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设置重重陷阱,利用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
B.仅仅把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记住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结果作为目标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C.对于“习大大”的左手礼,热心网友自发解释,甚至引经据典,用《道德经》佐证左手礼大有讲究。后来,《人民日报》的微博解释,这只是习近平在向三军将士招手致意。
D.巴黎圣母院又称巴黎圣母大教堂,历时约一百五十余年才修建完成,它以结构匀称美观著称于世,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是( )
A.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是写作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所以其中不能有议论;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其中也不能有记叙。
B.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其中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C.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文学体裁。特点是:神散形聚。
D.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方位顺序和逻辑顺序。
3、(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禅房的树
指尖
⑴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⑵红尘拥挤,一些细碎的磕碰和不悦暗自滋生。树不说,它被泥灰和石头框裹、挤压时,身上的生疼和心下的酸楚。树总是比人活得更坚强,更尊严,更沉默,所以也更长久。
⑶人是向往活成树的境界的,也炼丹熬药,求仙问道,却到底抗不过时间的摧枯折腐,连百年也难熬,便自行消亡。
⑷树活了百年千年的,活过一辈一辈的人,像找到了逃脱的诀窍,被时间忽略了。所以,越是隐蔽的村庄,古树的数量越多,越健康。
⑸一个叫禅房的村庄,隐在蜿蜒的道路和重峦叠嶂中央。途径核桃林,尘沙飞扬的矾石场,杨槐紫和白的花,斑鸠和啄木鸟的声音,我沿新修水泥路去寻找一棵树的根部,竟走完了一整条街。街,于初夏呈现出干热的饥渴,像旺火,要烧灼和烘烤了人间通衢。街两旁是新建的宅子,高墙深院,不见其里。没有水,村庄里的水在很久前就消失了,久到连老辈人都忘了河流和泉。五行里说,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树在,就证明水在过,村庄的清幽和湿润在过。单“禅房”这村名,如果不是赴踏在这火一般的街道,我定会想象它是树木葳蕤,流水遍野之所,禅房花木生,浓荫深处,水气氤氲,一盏茶,一张琴,一人,一几,悠然,清远,若颂歌里的传奇,好景好态好湖山,人间因之多了留恋意,多了可爱心。
⑹远山近坡,连绵一色的黄,土叠着土,石堆着石。“禅房”,在这里,不过美丽装饰,既欺骗想象,又瞒哄天下,它是习俗和模仿,是远离事物本宗的附属,不具任何形容和表达意味。
⑺逼仄的旧街景,堆积的红砖,青石,废气的朽木,柴薪,挖掘机的轰鸣,所有人间繁琐忙乱之后,才是古树的样子。无委屈,无埋怨,长在逼仄街巷的墙里,新砖砌的墙,墙墙相围,是不该长的地方。不知是树挡了人间出路,还是墙挡了树的地盘。这样的纠纷是村庄里的风景。人多喜热闹,亦少分辨,谁对谁错,树和墙不说,人也不讲究。只可惜了树的笔直貌态,穿了整面墙的不屈服,不对抗,长得自觉,不闻不问。
⑻倒似禅房花木深处的僧,诗歌里的大美,不争不强,端正安详地活,地老天荒地活,日夜无休的活。活到无动于衷,熬罢四时,坐断红尘。村里人说它老。但到底多老,又说不上个所以然,他们看我端着相机,以为寻宝,某说家里有老货,某某说家里有元宝,一时好不热闹。笑而不语。古树揣了千古秘密,连鸟雀虫蚁都不相告。假如某和某某的祖辈地下有知,会为后代生出的贪婪感到惭愧吗?或某和某某不过藏了假货,想得几许钱财?如此更令老辈蒙羞了。树总是比人强了千百倍的,它懂得善良,懂得道,懂得顺应,皆因它懂得,所以生命久长。
⑼树的老枝长得密密的,伸得长长的,墙内人家半边院子的荫凉。树是不计较人的好歹的。他们把它砌在墙里,若人在夏天穿了冬衣,自由套了刑枷,失了自在,但树照常努力地庇护凡人。
⑽树好几百年了,人嫌它碍事,又不敢砍伐。倒不是对它多恭敬,而是俗世的繁文缛节令人头疼。获赦的树恭敬天地,也恭敬生命。天地给养人间万物,人也知道,所以建了新庙,庙里供着泥胎新神。人跪下去,身体匍伏,头额顶地。树在远处看着。一辈一辈的人跪下去,一辈一辈的人跋涉在寻觅水源的途中,一辈一辈人从遥远的地方挑水,扁担担折了,人死了。只有树活着。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⑾神在夜里狂欢,人在夜里做梦,只有树在夜里醒着。树不跟神对话。神在云天,树在尘寰,人在树下走,树远远地听人的念叨,神回应了什么,人不知道,树知道。大地之上,众生沉浮,树安静地倾听,承受,不妄念,不勘破。直到不得不死时,树里结出琥珀,晶莹的秘密,时光里的光芒。
⑿人在人群里,会同化,会纠结,会生厌恶,会窒息,会虚脱,会死。树在墙里,把根须延伸到墙外,到街道上,到大地上,到地表下的深邃里。身体的桎梏无法使它失去生机,它的气息和魂灵,伸展在禅房村庄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院落,每一个人心里。
⒀人混沌,所以无觉知。
⒁有一天,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
【1】文章结尾说“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结合全文来看,“树的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2】文章在表现古树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例子分析其作用。
【3】赏析下列句子。
(1)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2)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4】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现了哪些情感?请具体说明。
4、(1)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正面描写行路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使至塞上》中写出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次北固山下》中,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哲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甘愿受苦,自我牺牲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的信中引用了《论语·泰伯》的名句“______,________”,以此勉励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
(2)《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___”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3)李白在《将进酒》中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极言人生短暂,韶华易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典故,描绘了美好的、缥缈的梦境,把人生的恍惚、迷惘,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表现了出来。
(2)借古人自况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的表现手法叫用典明志。《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适的《燕歌行》中描写行军时金鼓齐鸣,旗帜飞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采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从空间的角度极言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人们社日迎神赛社的场景,与前面的“烽火扬州”形成对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主席说:人民是创作的源泉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如《赤壁赋》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源泉。
(2)李白《蜀道难》善于运用神话和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到了远古的蜀王;“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到了羲和驾驶的太阳神的车子。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朝菌和蟪蛄、冥灵和大椿的例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控诉和揭露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百姓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
(3)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幽怨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对仗,写诗人对岳阳地理环境的整体印象:浩瀚江泽逾千里之广,层叠山城近百层之高。
B.颔联写岸边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浪,小船上寒灯映照着飞雪,渲染了夜泊岳阳楼下的凄寒的氛围。
C.颈联写诗人就是遭遇困境无法前行,心中的才志也难以消退,反而在艰难危险中变得更强大。
D.尾联用典,以《庄子·逍遥游》中变化的鲲鹏来象征诗人,表明诗人对自己的仕途已看得淡然。
【2】这首诗在写景角度和情感变化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1、阅读《逍遥游》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下列句中“之”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之二虫又何知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B.适莽苍者,三餐而反(适合)
C.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
D.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触、碰)
【3】下列文言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而莫之夭阏者
B.之二虫又何知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从2022年9月起,孩子们可能要学习煮饭炖汤、修理家电、种菜养禽了。这引发师生家长的高度关注。“教育部要求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煮饭”冲上热搜第一,引发网友热议。
劳动课程新方案得到了不少网友的支持:“这个要求很合理。五六年级的学生,有基本的照顾自己或家人的能力,能使用大多数家电、会洗衣拖地,简单做几道菜,懂得安全用电用水用火,具备生命安全观,太有必要了。”“好事,每周一节劳动课必须上,专家说孩子爱劳动不容易抑郁,爱劳动能促进孩子感恩,珍惜生活。”不会做饭的网友已经开始畅想未来有娃做饭的生活……
但也有网友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修理家电种菜养禽?这一般人还真不会,城市也没办法搞啊。”还有网友比较担忧中小学生煮饭做菜的安全问题。
关于中小学生要学煮饭、修家电等,你怎么看?请结合对自身成长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