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复驾言兮焉求 B.彼且奚适也
C.而刘夙婴疾病 D.而莫之天阏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 近年来,学术造假盛行,影响极其恶劣。教育界委员呼吁,对造假者,要抓住一个,严打一个,以儆效尤。
C. 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店名,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D. 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目无全牛。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
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三年不回家的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莱地,一畦畦的莱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莱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莱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莱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只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叠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把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
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
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奶奶总是笑而不语。这时,在一旁的父亲总是挠了挠头皮。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叙述了奶奶“骗”父亲回家找玉簪子的故事,表现老人珍视亲情,同时需要子女更多的关爱,子女应该常回家陪伴老人的主题。
B.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这是一处生动的细节描写。奶奶思念父亲心切,终于见到父亲了,眼泪便忍不住一下子流了下来,奶奶这是喜极而泣。
C. “眼神一遍遍地抚摸”,作者运用了写实的手法,写出了奶奶三年来对父亲深切的思念和见到父亲的极度喜悦之情。
D. 奶奶带父亲找玉簪子,从扁豆地到菜地,再到老房子。一路上奶奶不着急自己的玉簪子,却叨念着父亲小时候的事情。这从侧面反映出,父亲几年不回家,奶奶想他。
【2】请概括文中奶奶的形象。
【3】小说中“玉簪”起到了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4、默写。
(1)李密少时家道衰落,生活孤苦,没有可以依赖的亲人。《陈情表》中体现相关内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2)《项脊轩志》中,作者经历了家庭的分裂。描写父辈亲族自立门户后,家中鸡狗横行、人员杂乱的句子是:“东犬西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人们专注于自己喜爱的事物中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忘我的感觉,以至于忽略时间的流逝,《兰亭集序》里的相关句子是:“____________,暂得于己,快然自足,____________。”
(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通过连续反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来省察肉体和生命的有限,从而提醒自己应顺从本心而行。
(5)《种树郭橐驼传》中总结了几种错误的种树方法,其中有的人太过爱惜树苗,过度关心,无论早晚都要频繁查看它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面对蜀道天险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其险也如此,____________?”
(7)《离骚》中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终不察夫民心。”
5、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落叶窸窣、长江汹涌澎湃之状。
(2)李商隐在《锦瑟》中慨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当时身处其境已凄迷难辨,到如今更是捉摸不到。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越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的道理。
(4)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身不能共处,心却能想通的意思。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在《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6)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描写了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品乐,赏玩山水,何等潇洒。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用晋朝张翰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不愿意弃官归隐的心绪。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从师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__,_____。”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两句直接表明了君子广泛学习并经常反思的意义。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8、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4句)
(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4)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5)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想象和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言之意,含蓄地表达了相思之情。
(2)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李白在《将进酒》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酒后狂言,抒发其藐视富贵利禄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愤激之情。杜甫在《客至》中巧妙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主客对饮,并招呼邻翁助兴,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江行
窦巩(唐)
回望湓城远,西风吹荻花。暮潮江势阔,秋雨雁行斜。
多醉浑无梦,频愁欲到家。渐惊云树转,数点是晨鸦。
诉衷情
晏殊(宋)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诗首句照应标题,点明此诗为早秋时节沿江而行时对所见景物有感而发。
B.晏词中,上片的“天气欲重阳”和下片的“凭高”相照应,尾句点出主题。
C.两诗均借助“雁”这一意象,表达抒情主人公离别时的不舍和羁旅的愁苦。
D.两诗都注重炼字,通过“回望”“惊”和“目断”等动词传达主人公心境。
【2】结合诗句比较两首诗写景艺术的差异。
1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经:研究经学
B.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 涉猎:涉水猎兽
C.卿何独不自勉勖邪 勉勖:鼓励、勉励
D.更能折节好学 折节:改变平日志向,强自克制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宜学问以自开益 ②终夜不寝以思
③权谓蒙及蒋钦曰 ④如吕蒙、蒋钦,盖不及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文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意在说明
A.人是在不断变化的,有的人进步很快,因此不能凭老印象,而应以发展的观点去看。
B.以夸张的手法,表达对离别日久的朋友强烈的相思之情。
C.对于离别已久的朋友,今日久别重逢,就应当更加热情相待。
D.虽然才离别三天,却更急切地等待着他的早日归来。
【4】下列句子全都表现孙权、吕蒙读书好学的一组是
①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兵家书 ②意性朗悟,学必得之
③光武当兵马之急,手不释卷 ④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⑤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⑥蒙始就学,笃志不倦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5】对本文中心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领兵治军之军之人,只要坚持看书学习,也能成为饱学之士。
B.只有刻苦学习知识,才能清楚的了解过去,预见未来。
C.公务再忙,只要挤时间读书学习,就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D.只要下决心读书学习,即使年事已高,也能有所成就。
12、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平凡”这个词语,字典上解释为:普通;平常。如平凡的事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个体的独特唯一”,但是,在人潮人海之中,我们也是平凡的一族。
你对“平凡”有什么感想呢?请写出来。
(注)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得套作;⑥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