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邢台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有关外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自刎,自割其颈。即自杀。自刎是中国古代武将绝望时最常使用的自杀报国手段。

    B.本纪或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本纪”,非帝王不能称本纪。

    C.“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D.臣,最初指男性奴隶,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

  •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推而广之还有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在其所具有的诸般品格中,十分重要的一条,便是对生活的_   的打量。诗人的目光仿佛具有点石成金的本领,生活中许多琐碎、平淡甚至枯燥的事物,经过它的抚摸,便产生了丰富的意味,放射出难以言传的美感。美无所不在,     只有到风景名胜、外域异乡或者遭遇某个惊人的事件,才能够拨动审美的心弦。凭窗远眺,秋日蔚蓝的天空,悠然飘落的几片黄叶,对面阳台上一只雪白慵懒的猫,母亲在厨房烹饪家常菜的姿态,都让人感到可亲可恋。这些美,如同空气和阳光一样,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但汲取、享用的程度,却因人的审美__ 的不同而差异极大。

    A. 独树一帜  除非  禀赋

    B. 独树一帜  并非  秉性

    C. 别具一格  并非  禀赋

    D. 别具一格  除非  秉性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鐻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 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 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 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 明代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C. 中国诗歌没有从五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D. 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

    B. 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同时又重声色,体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势。

    C. 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有人将书斋取名为“寄傲斋”,出处应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__________”。

    (2)毕业前夕,临别赠言,老师郑重地写下《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勉励同学们要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自我。

    (3)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悠久的文明。请从本学期要求背诵默写的诗词中选一句包含地名的诗句来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琵琶女演奏之前准备工作的动作神态。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简洁而生动地表现了“山间之四时”中秋冬两季的景象。

  • 7、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将滕王阁的景致推向高潮,历来被后人视为千古绝唱。

    (2)《归去来兮辞》中告诫人们“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及时修正过去的错误,才能赢得未来的相关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描写自己孤苦无依的句子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的用典出自《离骚》里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自己年老气衰而遭受欺侮后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_________”和“_________”写的是辛弃疾由眼前景物怀想到的两位历史人物。

  • 9、(题文)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____________”的感慨。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虞美人》一词中也用到了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何九于客舍集

    王昌龄

    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

    罍觞且终宴,功业会未了。

    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

    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

    【注】①何九:名字籍贯不详,当时客居郴州。②桂阳:唐之郴州,隋为桂阳郡,在今湖南郴州市。③巢林鸟:出自《庄子·逍遥游》,“鹪(jiāo)鹩(liá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④罍(léi)觞(shāng):酒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诗人用“客”自称,乃是双关手法的体现,既指自己做客郴州,又指自己被贬的事实,巧妙点明了此刻的身份与处境。

    B.次句巧用比喻,将自己喻为鸟,有一种不被重用,流落江南的失落;又将郴州喻为巢,表达了友人何九对自己的厚遇。

    C.诗歌三四句,诗人以“且终”写宴会即将结束,不禁忧从中来,后一句更是直言离别之痛甚至超越了功业未成之痛。

    D.诗歌五到八句,诗人先是与友人伫立楼头,描绘了远眺郴州城之景;后又与友人下楼行舟,点出了行舟之所观。

    【2】请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诗人投赠给友人的“此意”为何意?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翠阴亭记

    张养浩

    ①违历城西北十数里,有山曰标,若二而一,皆乱石丛矗,危立道左。其背有水西流,民桥于其上。逾桥而东,不里许,余别墅在焉。

    ②由城中来者,面鹊华两峰,而与东南诸山相背;由村而城者,面东南诸山,鹊华两峰若相踵,大抵左右前后,或断或续,无适而不山伍。余爱其胜。遂临墅而起亭,曰翠阴。以余退闲,无官守言责,故又名绰然。前引流为池,中植石一株,曰玉云峰。环以荷芰,岸树倒影,池水益绿,当其雨霁而日之夕也,云与山若相娱嬉,往来出没锦翠间,愈变而愈奇。客至,即盘果于林,筌鱼于渊,或饮,或馔,或游历咏歌以穷厥胜。人既欢洽,物亦随适。家有苍白二鹤,山椒水涯,必与俱往;其他鸥鹭鳞甲之属,亦莫不雍容闲雅,飞泳自如。吾墅之趣,大较若此。

    ③鸣呼,人之处世,其去就无越山林、朝市二途。出乎彼,入乎此。其出也,非苟利 已;其处也,非苟洁身。要之,各适于义为无歉。况余自筮仕来,凡为年三十有余矣,譬之久笼之禽、困驾之马,一旦翔云霄而纵郊牧,则其快心适意为何如!而或者乃谓余年未衰而闲为太早计。呜呼,知止知足、栖迟物外者,古之人皆然,尚何年齿衰壮之计!因记是亭及之,庶俾过吾墅者,知余闲之所以云。

    【注】①古人出外做官也要占卜,后称初登仕途为筮仕。

    【1】填入第③段方框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

    B.哉

    C.耳

    D.矣

    【2】下列对第②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翠阴亭所在地群山环绕。

    B.翠阴亭位于绰然别墅旁。

    C.亭中有景趣、情趣和物趣。

    D.作者状物写景,托物言志。

    【3】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的双十一,马云主演的电影《功守道》在网上热播。这部宣传中国太极的武侠短片众星云集,引起了广泛关注。马云在介绍太极精神时曾说“在太极里,我最欣赏的三个字是定、随、舍。定,即是看清自己和将来的趋势,不管发生任何事情,都要镇定面对;随,只有自己有实力的时候,才能懂得怎么去跟随别人;舍,能让人看清自己,只有知道自己要什么,才能知道要放弃什么。”

    你认为“定、随、舍”这三个字中哪一个字对你的人生更有知道意义?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字,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比较。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