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迅速
B. 潦水尽而寒潭清 清澈
C.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环旋着往上飞
D. 犹有所待者也 凭借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云翥(zhù) 寰宇(huán) 庇护(bì) 蝙蝠(biān)
B. 嫣红(yān) 踱步(dù) 酝酿(niànɡ) 荻花(dí)
C. 砧声(zhēn) 梦魇(yè) 咳嗽(sou) 颤抖(zhàn)
D. 眉梢(shāo) 慰藉(jiè) 纤细(qiān) 枯槁(ɡǎo)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充《论衡》中的《薄葬》篇,结合有鬼无鬼,专论厚葬薄葬,对于儒墨两家均有批评。墨家是信奉有鬼论的,王充批评墨家的就是这一点。他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因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厚葬才有意义。死人成为鬼之后因“厚葬”感受的是厚遇,由薄葬体验的是薄义。活人希冀先人福佑后人,又怕死神“成形害人”,就难免趋“厚”弃“薄”,财产多的不怕厚葬把自己搞穷,权势大的不怕人家来掘墓。即使财力不济,也要勉为其难。墨家的薄葬主张与有鬼论是相互矛盾的。倘若真的有鬼,听从墨家的薄葬主张“(不)丧物索用”怎么得了?王充认为:这种自相矛盾,是包括薄葬的主张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倡导厚葬的儒家不信鬼,“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一个范本,连鲁迅也称颂“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儒家(包括孔子)的无鬼论不彻底。“以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孔子非之,而亦无以定实然”。其实,对于孔子来说,此非不能,实乃不为,他心中是有小旮旯的。王充在《薄葬》篇中指出了这一点:孔子非不明死生之实,其意不分别者,亦陆贾之语指也。”葬是儒家之“礼”的一个重要方面。倘若世人皆知“死人无知,不能为鬼”,厚葬也好,礼葬也罢,岂不都会难以为继?对此,从孔子到汉代的陆贾心里都是明白的。这就难怪“不肯随俗谈鬼神”的孔子,要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来使人“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了。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斗争”。孟子将墨子当作“无父”之“禽兽”,汉儒、宋儒都将墨家当作“攻乎异端”的重要对象,丧葬问题即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王充属于儒家,但他赞成薄葬,仅是《薄葬》这篇名,就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他反对厚葬的观点,他赞成儒家的无鬼论,但在有鬼无鬼的问题上,也毫不掩饰孔子以及儒家的小旮旯。
赞成薄葬的王充,却又批评主张薄葬的墨家,他没有就事论事,反对厚葬的不仅是墨家,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说了儒者的四个“不可”,其中之一,便是“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然而,王充不但看到厚葬可能导致的“财尽民贫,国空兵弱”之恶果,更能从厚葬薄葬论与有鬼无鬼关系,洞悉厚葬之源。王充在《作对》篇中直言:“今著《论死》及《死伪》之篇,明死无知,不能为鬼,冀观览者将晓解约葬,更为节俭。”
做学问的,很容易以学派站队,以观点划线,党同伐异。王充却是一码归一码,不为某一学派或某一观点所囿,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各取所长,各弃所短。这种实事求是精神,窃以为相当难得。
(原载《文汇报》2013年12月28日)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充准确地抓住了墨家主张问题的核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很好的揭示了墨家包括“薄葬”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B.引用《作对》篇中的话,是为了证明王充作为一个儒家学者不信鬼,主张薄葬,且毫不避讳谈鬼。
C.“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仍然主张厚葬,这是因为儒家崇尚葬礼之“礼”。
D.“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模糊观点,正是为了说明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
【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充在《薄葬》中结合有鬼无鬼的观点,对儒家的厚葬主张和墨家的薄葬主张均进行了批判。
B.作者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
C.孔子虽不随俗谈鬼神,但又表现得不彻底,是因为他认同无鬼,但要主张礼葬以维护儒家之“礼”。
D.作者认为,做学问的人很容易以学派为标准站队,以观点为标准划清界限,党同伐异,而王充反对这种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充虽指斥墨家的有鬼论,但能摒弃源别之争,赞同墨家薄葬主张,正是其作为学者的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
B.孔子坚持厚葬主张,为推行“礼葬”,在有鬼无鬼的问题上避而不谈,历代儒家学者亦是如此。
C.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指出儒家的“四个不可”,可见当时儒墨之争的激烈状况。
D.丧葬问题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之争”。
【4】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特点。
【5】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一般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的人品,但在《离骚》中很少见地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写自己的美好品格。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3)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4)吴质不眠倚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6)会桃花之芳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因序》)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揭露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阿房宫建筑讲究依托地势,自然和谐,房檐屋角神采飞扬,富有建筑艺术之美。
(4)李密《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没有福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颜渊问孔子,“请问其目?”孔子回答的四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一诗中凭借想象,描写李凭演奏箜篌的音响效果,先写乐声传到天上,“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___。”再从天庭写到神山,“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则通过视觉形象来写听觉形象,“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清人方扶南把它们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的至文”实在恰当。
(2)《苏幕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小鸟清脆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夫子喟然叹曰:“____________!”(《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3)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4)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6)____________,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辉。
酒阑病容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的“青春”语意双关,内涵丰富;“可得追”的反问,强化了诗人的情感。
B. 颔联前句直赋其生病思睡之态;后句借物写人,以黄蜂之懒反衬自己写诗读书之勤。
C. 颈联后句写诗人虽鬓已星星,但卧于禅榻亦可淡泊宁静,泯除机心,不把老病放在心上。
D. 中间两联颇富变化.情和景相互交织,运用手法贴切自然,有“神妙流动”之感。
【2】全诗蕴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贾循者,京兆华原人,其先家常山。父会,有高节。尝称疾不答辟署,里中号“一龙”。亲亡,负土成墓,庐其左,手莳松柏,时号“关中曾子”。卒,县人私谥曰广孝征君。循有大略,礼部尚书苏颋尝谓今颇、牧,及为益州,表署列将。败吐蕃于西山,三迁静塞军营田使。张守珪北伐,次滦河,属冻泮,欲济无梁。循揣广狭为桥以济,破虏而还,以功擢游击将军、榆关守捉使。地南负海,北属长城,林埌岑翳,寇所蔽伏。循调土斩木开道,贼遁去。范阳节度使李适之荐为安东副大都护。安禄山兼平卢节度,表为副,迁博陵太守。禄山欲击奚、契丹,复奏循光禄卿自副,使知留后。九姓叛,禄山兼节度河东,而循亦兼雁门副之。母亡将葬,宅有枯桑,一夕再生,芝出北庸,人以为瑞。玄宗以循有功,诏赠其父常山太守。禄山反,使循守幽州,故颜杲卿招之,以倾贼巢穴,循许可。为向润客等发其谋,贼缢之。建中二年,赠太尉,谥曰忠。
从子隐林,为永平兵马使。当入卫,属朱泚难,率众扈行在。德宗见隐林,伟其貌,问家世,答曰:“故范阳节度副使循,臣从父也。”帝异之引至卧内以手板画地陈攻守计即奏曰臣尝梦日坠以首承之帝曰非朕邪因令纠察行在,迁检校右散骑常侍,封武威郡王。贼围急,隐林与侯仲庄冒矢石死战。已而解,从臣称庆,隐林流涕前曰:“泚已奔,群臣大庆宗社无疆之休,然陛下资性急,不能容掩。若不悛,虽今贼亡,忧未艾也。”帝不以为忤,拜神策统军。卒,帝思其质直,赠尚书左仆射,以实户三百封其家。
(节选自《新唐书·忠义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异之/引至卧内/以手板画地/陈攻守计即奏曰/臣尝梦日坠/以首承之/帝曰/非朕邪
B.帝异之/引至卧内/以手板画地陈攻守计/即奏曰/臣尝梦日坠/以首承之/帝曰/非朕邪
C.帝异之引/至卧内/以手板画地陈攻守计/即奏曰/臣尝梦日坠/以首承之帝曰/非朕邪
D.帝异之引/至卧内/以手板画地/陈攻守计即奏曰/臣尝梦日坠/以首承之帝曰/非朕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谥,指有功勋或美德的土大夫、隐士死后由亲友或门生等人给予的谥号,与朝廷封赠的谥号相对。
B.吐蕃,是由我国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信奉佛教,唐朝曾派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与其联姻。
C.节度使,唐朝初年在边境设置的官职,后来集地方军政大权且遍设于内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D.左右仆射,始于秦代,汉代沿袭,唐宋时期相当于宰相之职,位高权重,宋以后被废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循品格高洁,以孝闻名。父亲亡故后他亲自修筑坟墓,种植松柏,为父守墓。后来皇帝还因为他的功劳而追赠其父为常山太守。
B.贾循雄才大略,足智多谋。张守珪北伐时,恰遇滦河解冻无法过河,贾循想办法解决了渡河难题,为军队得胜立下了战功。
C.贾循深得赏识,忠心耿耿。他先后任榆关守捉使、静塞军营田使、雁门节度使等职;安禄山造反后,他计划倾覆叛贼巢穴,失败被杀。
D.贾循的侄子隐林有勇有谋,直言进谏。他在皇帝面前陈述攻守之计,面对叛贼浴血奋战。叛贼败退后,他不惧皇威当面指出皇帝的不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地南负海,北属长城,林埌岑翳,寇所蔽伏。
(2)禄山反,使循守幽州,故颜杲卿招之,以倾贼巢穴,循许可。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图一2020年,某医院新冠肺炎隔离病房,一位小患者治愈出院,向护士鞠躬致敬,护士忙回礼。
图二上世纪初,某医院院长查房时,小患者对他鞠躬致谢,他也顺势回礼。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师生延期返校。高三(1)班语文老师在线上课堂展示了2月23日新华网刊发的这两张图片,讨论区一下子热闹起来。
生甲:小患者让我很感动。
生乙:护士和院长的举动能带给我们启发。
生丙:相隔百年的两幅图值得人们深思。
……
老师:这两张图片,给了我们许多收获。虽然我们无法返校上课,但我国抗击疫情的很多场景都是在给我们上课。
学校微信公众号发起了“独特一课,别样收获”主题征文活动。请以该班同学身份,在这堂课后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贴合背景,切合身份;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