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雷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因血缘纠葛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B.雨果,法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其小说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鲜明的美丑对照原则;这种对照,是与传统方式不同的美与善、丑与恶互相交错的对照。
C.“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向君王奏事陈情的公文。虽是公文,但主要用途是“陈情”,往往带有倾诉衷情的特点。如李密的《陈情表》一文,全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不仅打动了晋武帝,也打动了后世的读者。
D.王实甫,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他所著的《西厢记》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所推崇,被称为“杂剧之冠”。王实甫善于把口语和古典诗词熔炼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学校 ,既要用制度规范,更要加强德育教育。
②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 的天职。
③在校运会上,班里的体育特长生 地承担起了军体拳表演任务。
A. 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B.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C. 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当仁不让 D.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②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③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D.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C.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蜩和学鸠说它们有时飞不上榆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写出了蜩与学鸠的自我满足和对大鹏不以为然的态度。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深刻地批判了秦朝统治者极力搜刮民脂民膏,并将搜刮来的财物视若废品大肆挥霍的行径。
(3)李煜在《虞美人》中遥想金陵故国,慨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家国不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
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使至塞上》中,诗人借两种自然景物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
(2)《观沧海》中,写望海的初得景象,描写大海神奇壮观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描写“醉翁”醉在其中的情景。
(4)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舞蹈的盛况。
6、按要求填空。
(1)古来圣贤皆寂寞,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2)王于兴师,_________,与子偕作。(《诗经·秦风》)
(3)_____________,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4)此时相望不相闻,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苏轼《江城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久别重逢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同过往行人的情景。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利用远古传说中的古蜀国,来表明蜀道开辟之久远。
(3)《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_________________,则远怨矣! ”《论语》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他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将进酒》中,李白由自己的不得志联想到历史上古圣先贤不被理解的普遍现象,愤激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由梦境拉回现实,凄凉黯然之情乍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江花月夜》中,由江面到天空,描写出辽阔旷远、空明澄澈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写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老子>四章》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始“千古江山”四句,借追忆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而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力挽狂澜、收复中原。
B.“斜阳草树”六句,借缅怀刘裕,盛赞其北伐的雄姿和声威,暗示词人杀敌报国的决心。
C.下阕开头“元嘉草草”三句,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故事,从反面透露出词人对出兵北伐的渴望,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取得胜利。
D.“可堪回首”三句,借眼前所见情景,提示了由于南宋统治集团荷且偷安、妥协投降而给国家带来的恶果。
【2】一般认为,本词的主旨体现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岭记
(清)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②,经略洪承畴③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
(选自齐鲁书社排印本《鲇崎亭文集选注》,略作改动)
【注】①史可法:崇祯进士,时以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身份督师扬州,故称“督相”“阁部”,“忠烈”是其谥号。②白下:南京的别称。③洪承畴:本为明朝重臣,松山战败被俘,降清后被清朝重用为经略。④兵解:学仙之人称死于兵刃为“兵解”,意思是借此脱离躯壳而成仙。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予A登岭上B与客C述忠烈D遗言E无不泪下F如雨G想见当日H围城光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顺治,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的庙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B.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C.“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与《出师表》中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旧”的含义不同。
D.少保,古时官名,辅佐太子,是太保副职。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以此称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交待时间之后,就用“江都围急”四字,交待当地形势,表明史可法在局势已无可挽回的情况下,才下决心“誓与城为殉”。
B.忠烈未死的传言遍布大江南北,英、霍义军假托忠烈的名号起义抗清,都体现了史可法的殉难在人民心中的感召力量。
C.文本详写孙兆奎与洪承畴的对话,刻画洪承畴被孙兆奎挖苦后的狼狈相,有力地鞭挞了卖国贼的卑劣灵魂,衬托了孙兆奎、史可法的民族气节。
D.作者引述世俗关于颜真卿、文天祥成仙的传说是为批评当时神仙鬼怪说法的荒谬可笑,同时“圣贤家法”也体现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2)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5】本文以《梅花岭记》为题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元末明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基在《苦斋记》一文中写道:“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说:“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复兴中学高二年级近期要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活动,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读书交流会”发言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