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大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且怠

    B.如锁上练,引之长丈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

    C.嬴而不助五国也 吾点也

    D.虽然,每至于,吾见其难为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2、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复驾言兮焉求 B.彼且奚适也

    C.而刘夙婴疾病 D.而莫之天阏者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的路径有许多不同点,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我们试设想西方文学中没有荷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和拉辛诸人,或是设想歌德没有写过《浮士德》,莎士比亚只做过一些十四行体诗,就可以见出史诗和悲剧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了。中国恰是一个没有荷马和悲剧三杰的希腊,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

    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又为神话的艺术化。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西方史诗所写的恰不外怪力乱神四个字,在儒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

    西方悲剧不外两种:一种描写人与命运的挣扎;一种描写个人内心的挣扎。没有人与神的冲突,便没有希腊悲剧;没有内心中两种不同的情绪或理解的冲突,便没有近代悲剧。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他们的处世方法。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剧的精神不合,因为它把冲突和挣扎都避免了。

    西方所崇拜的英雄为希腊的阿喀琉斯、拉丁民族的查理大帝和罗兰,日耳曼民族的西格弗里和贝奥武甫都是气盖一世的伟男子,具有扛鼎搏虎的膂力,一生全在困苦艰难中过活,打过无数的胜仗,杀过无数的猛兽,如果没有他,全民族就要灭亡。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大半都是在土阶茅茨之中的端冕垂裳而天下治的君主,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

    中西的人生理想所以有这种分别者,也和社会开化的早晚有关。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只是无为而治太平天子。西方民族在文学初露萌芽时代,还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是杀人不敢前,须如帽毛磔的战士。这种人生理想的差异在文学上也留下很深刻的影响。史诗和悲剧都必有动作,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才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主角必定为慷慨激昂的英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中国无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

    (摘编自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材料二: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但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

    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

    故事与雏形的歌舞剧,北宋以前在中国本土不是没有,但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对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不是教诲的寓言,就是纪实的历史,我们从未养成单纯的为故事而讲故事、听故事的兴趣。故事本是民间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低级的。正如从故事发展出来的小说、戏剧,其本质是平民的,诗的本质是贵族的,要晓得它们之间距离很大,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所以我们的文学传统既是诗,就不但是非小说、戏剧的,而且推到极端,可能还是反小说、戏剧的。若非宗教势力带进来那点新鲜刺激,而且自己的歌实在也唱到无可再唱的了,我们可能还继续产生些《韩非·说储》,或《燕丹子》一类的故事和《九歌》一类的雏形歌舞剧。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

    (摘编自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诗”的概念不尽相同,前者包括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后者特指抒情诗,相当于材料一的“中国诗”。

    B.“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意思是说杜甫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但是杜甫只有抒情诗,而无戏剧。

    C.中国没有悲剧,是因为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且中国人容易妥协,避免了冲突和挣扎。

    D.“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中的“恨”字突出了诗与小说、戏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对立,即诗有可能是反小说、戏剧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和西方不同,当西方处于民族婴儿时代时,中国社会已然成熟,所以中国诗不可能向史诗方向发展。

    B.不同社会需求不同,西方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时,需要阿喀琉斯那样的英雄,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

    C.中国文学大体定型于《三百篇》时代,作为正统类型的抒情诗,除了在文学领域大放异彩,还对绘画、建筑等产生影响。

    D.小说、戏剧作为新的异国形式闯进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中国抒情诗即便盛极一时,最终也必定会归于衰谢。

    【3】闻一多认为,北宋以前故事在中国本土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下列选项对名篇的分析正确且最能支持闻一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故事曲折生动,为纪实的历史。

    B.《庖丁解牛》和《齐桓晋文之事》都为教诲的寓言,没有故事。

    C.《促织》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小说,不是单纯的故事。

    D.《窦娥冤》是元杂剧,《雷雨》和《茶馆》是现代戏剧,均非故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二人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主要谈求知和修养,对我们的言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__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要学习榜样,通过取人之长来提升和完善自己;“________________”阐述“仁”与“礼”的关系。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两个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屈原为人诚实不欺,为官竭忠尽智,却遭怀疑和诽谤的现实。

    (3)“梦”是课内古诗文的常见意象,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中“______________”一句,苏轼借梦怀人,借隐约迷离的梦表达对亡妻的思念;而《锦瑟》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李商隐借庄子之梦抒己之怀,表达对往事的迷离惝恍。

  • 5、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表现自己缺少亲属帮助,事必躬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脊轩志》中写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强调天然的活力,让天然田园倍添诗情画意。

    4)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1)《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外,“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新知。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句。

    (2)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画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

    (3)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后,以至“__________________”,使百姓免受匈奴侵扰之苦。

    (2)《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唐太宗在《贞观政要》中曾说:“天下稍安,犹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此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例,说明高大的事物无不是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时空对举,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2)《赤壁赋》中,用比喻手法,表达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古诗词中“东风”一般指春风或者代指春天。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注】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

    B.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由眼前之地牛渚和眼前之景青天明月联想到谢尚闻袁宏咏史一事。

    C.五、六句中“不可闻”回应“空忆”,表达对古人的仰慕,感慨如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的人物不可复遇了。

    D.西江苍茫浩渺,青天寥廓空明,秋月皎洁清幽,一派空阔渺远、纯任天然的景色,体现了独属于李白的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

    【2】诗歌结尾两句情韵悠远,请从情景关系角度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利用,字用之。利用少喜谈辩,慷慨有志操。父谏卒,补殿前承旨,右班殿直。景德元年,契丹寇河北。帝语利用曰:“契丹南来,不求地则邀赂尔。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利用曰:“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帝壮其言。利用驰至契丹,契丹母曰:“晋德我,畀我关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利用曰:“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擢忠州刺史,赐第京师。

    知宜州刘永规驭下残酷,军校乘众怨,杀永规叛,陷柳城县,围象州,分兵掠广州。帝谓辅臣曰:“向者司天占候当用兵,朕固忧远方守将非其人,以起边衅,今果然。曹利用晓方略,尽心于事,其以为广南安抚使。”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岭南平,迁引进使。

    利用在位既久,颇恃功。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争论帝前,迪斥谓奸邪,因言利用与之为朋党。利用曰:“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迪坐是免,而利用进尚书右仆射。章献太后临朝,而利用以勋旧自居,太后亦严惮利用。利用奏事帘前,或以指爪击带鞓,左右指以示太后曰:“利用在先帝时,何敢尔邪?”内侍罗崇勋得罪,利用去崇勋冠帻,崇勋恨之。会从子汭为赵州兵马监押,而州民赵德崇诣阙告汭不法事。奏上,崇勋请往按治,遂穷探其狱。汭坐被酒衣黄衣,令人呼万岁,杖死。及汭诛,谪左迁知随州。又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命内侍杨怀敏护送,行至襄阳驿,怀敏不肯前,以语逼之,利用投缳而绝。以暴卒闻。利用性悍梗少通,然在朝廷忠荩有守,始终不为屈,死非其罪,天下冤之。

    (《宋史·曹利用传》,有删节)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B. 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C. 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D. 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改,古代官职调动,文中的“迁”“擢”“补”“进”“谪”“贬”等都有职位变动之意。

    B. 司天,指司天监,古代掌天文历象的中央机构或官员,掌管观天文,推算历法,预言吉凶。

    C. 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结成小集团,后指在政治斗争中结合成的相互倾轧的派别、团体。

    D. 临朝,指皇室女性如皇后、公主、太后等,亲临朝廷,代理皇帝,行使皇权,处理政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利用年少时好辩论,胸有大志。面对契丹的无理要求,誓死报国;出使契丹,能慷慨陈词,最终不辱使命,带着和约归国。

    B. 曹利用通晓作战方略,处事机变灵活。出使契丹,能冷静睿智地解决问题;岭南骚乱,他能针对敌军情况智击贼人,最终平定叛乱。

    C. 曹利用功绩显赫,深得皇帝器重。他办事尽心,屡立大功,多次被提拔嘉奖;宰相李迪说他与丁谓结党为奸,但皇帝并不相信。

    D. 曹利用强悍耿直,但却恃功而骄。他一直以功勋老臣自居,在向章献太后奏事之时,动作轻浮,遭来了非议,最终因此而冤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

    (2)行至襄阳驿,怀敏不肯前,以语逼之,利用投缳而绝。以暴卒闻。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九歌》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

    ③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增广贤文》

    ④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蒙古谚语

    ⑤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赵翼

    ⑥整形美容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在暑假期间,包括高中毕业生、在校大学生在内的学生客流,有时能占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而这些人的想法是让自己的颜值高一些,便于今后的就业。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