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当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同学们,明年十月一号就是我国建国七十周年了,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到时候大家组团一起去北京观礼!
B.为促进中港友谊,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合作举办了交换生交流活动,希望借由交换生的交往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
C.我特地为您带来了一点家乡的土特产,小小心意,不成敬意,还望笑纳。
D.关于这个问题,王教授刚刚讲的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要说的只能算是尾续貂,请大家多多指教。
2、下列文学常识和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第一本漫画册由丰子恺出版,他还出版了《缘缘堂随笔》等散文集。其散文情感真诚蕴藉、笔法自然洒脱,形式灵活多样,能于平凡琐细处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
B. 《埃菲尔铁塔沉思》一文由登临铁塔“所见”,触发作者的“沉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作者沉浸在自己的感受和思索中,铁塔仿佛只是触发作者“沉思”的契机和媒介。
C. 汪曾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上颇有成就,他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葡萄月令》用月令体的结构,记叙了葡萄生长的过程和果园里的劳作,文章充满喜悦之情。
D. 茅盾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蚀》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小说《邻家铺子》。他捐资成立的“茅盾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严文井:一口柔和的井
林天宏
①许多拜访过严文井的人,都在文章里描写过他和他养的猫。其中最为传神的文字如下:
②“穿着深蓝色中山装的严文井,衣襟上有着明显的油渍,肩上散落着头皮屑。一只黑花猫不停地在我们俩周围踱来踱去,在他身上爬上爬下。他任凭这只猫不断地在身上腻,偶尔耐心和它说两句话……就像猫是他溺爱的孩子。”
③严文井爱猫,最多的时候,家中曾养过7只猫。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自己吃清汤面,却给猫开鱼罐头;送人照片,也是他和猫的合影。他还不时借猫幽默一下,说猫和人一样有感情,但人有时候还没猫伟大。比如,“我家的猫寻找爱情,会毫不犹豫地从三楼跳下,人有这样勇敢吗?”
④有人问过严文井,喜爱小动物和写童话,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他回答道:“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没有美丽的幻想,没有浪漫的精神……则一定不会有童话。”
⑤柔和,是严文井最爱用的一个词,在他的作品中频频出现:“我的心是柔和的”、“妻看着我,目光渐渐转向柔和”、“我们的心很柔和,还要继续保持柔和”。
⑥他的代表作《啊,你盼望的那个原野》,写给他去世的爱人,他们在投奔延安的路上相遇,然后相爱,直到她生命的尽头。时至今日,还有读者感叹:“奇怪,一个老头,怎么能写出那么唯美、感性的文字?”于是,便有文学评论家把这个“童话爷爷”比喻成“一口井”,“那种流淌出的柔和的美感,好像是底色,铺陈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
⑦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这样的“资产阶级情调”,无疑不合时宜。尽管长期担任作协的领导,但在旁人眼中,严文井似乎属于“刻意被权力边缘化的角色”。“文革”中,他的一次检讨竟这样开头:“春天,我看见一个穿红衣的少女骑着自行车从林阴道上过来,我感受到一种诗意和美……”作家阎纲回忆,“5·16”之后,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白天干活儿,晚上接受批斗。一天夜里,他经过严文井床头,蚊帐中突然伸出一只手来,塞给他几颗水果糖,使得他“原本绝望的心,顿生出强烈的感激”。
⑧许多人劝严文井也写写那段岁月的回忆,他却拒绝了,因为“不好说”,而且“会伤害许多人”。他宁愿用一幅自画像来解剖自己,并郑重地钤上了自己的印章,分赠给同事和朋友。于是,这幅嘴和脸都扭曲了的自画像,被人视为“他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
⑨严文井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不到300字的散文。向他约稿的编辑回忆,严文井反复修改,整整写了一年零八个月。他用这样的笔调写道:“我本来就很贫乏,干过许多错事。但我的心是柔和的,不久前我还看见了归来的燕子。”
⑩2005年,严文井离世。一个前去他家采访的记者惊讶地发现,这个中国儿童文学泰斗的家,只是一套不到70平方米的“陋室”。除了老旧的单人床和书桌,剩余的空间都被书本占满。屋内能见着的唯一光亮,就是窗外的一棵绿树。树下,埋着他亲手安葬的爱猫“欢欢”。
[注]严文井(1915-2005),湖北武昌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借用“一口井”的比喻,赞美严文井以作品和人格魅力滋润读者的心灵。
B.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写到“归来的燕子”,表现了这位老人在生命的尽头,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才思贫乏”,只有写看到的燕子,令人惋惜。
C.结尾写到树下埋着严文井的爱猫,与开头相照应,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D.严文井“刻意被权力边缘化”,表现了他主动远离权力,和恶势力正面交锋,显示了文人应有的气节。
E.文章开头从猫写起,暗示文学家喜爱小动物的童心。
【2】第4段中“有人问过严文井,喜爱小动物和写童话,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严文井的回答好像并没有回答两者之间的关系,你怎样理解这一回答?
【3】严文井自画像的意义有哪些?
【4】除了“怕写回忆录会伤害人以外”,严文井的“柔和”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纵说盛衰之理,名句“_____,______”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言见解相同。
(2)杜甫《蜀相》中,诗句“_____,_____”不仅痛惜诸葛亮功业未就,也概括着千古以来无数爱国志士的深情叹惋。
(3)黄庭坚《登快阁》中,诗句“_______,_____”营造了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境界,表现诗人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
5、填空(任选一题)
(1)古代诗文有许多抒发人生感慨的名句,如屈原《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
(2)我国明代剧作家____________被后人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牡丹亭》就是他的杰作。俄罗斯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____________》刻画了一个顽固保守的典型形象别里科夫。
6、补写下列语段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的《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大鹏要想顺利“南飞”,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先上升到足够的高度并且前方没有什么阻挡了,可见大鹏是“有所待”并不“逍遥”的。
(2)《论语》中赞美仁人志士意志坚定,肩负重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表明生活、思想、行为上受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3)兄弟不知,咥其笑矣。______,______。(《诗经・氓》)
(4)______,_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王实甫《长亭送别》)
(5)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______,______。(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8、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
(2)《书愤》中,诗人用典明志,抒发了大志落空、壮志未酬的愤懑与悲怆“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庄子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会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的两句是 “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
(3)《逍遥游》中庄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写宋荣子的荣辱不惊。
(4)《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渔 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鱼。
B. 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 日出之后,“欺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 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 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勾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晚景。
【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又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剑尖),齐岱为锷(剑刃);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茫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B.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C.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D.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的称谓。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太后,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
C.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方式。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等。
D.宰人:周代冢宰的属官,后泛指官员。也指掌管膳食之官。文中指厨师。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5】太子为什么说“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射箭的“射”和身子矮的“矮”,两个字肯定是做反了。“射”,一寸身子,肯定是“矮”的;“矮”,扔(“委”)箭(“矢”)出去,必然是“射”啊。实际上,这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宇》中说:“䠶(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从矢从身。篆文“射”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意思是说,射,箭矢从身边的弓弩发出而命中远处的目标。字形采用“矢、身”会意。射,篆文采用“寸”作偏旁;寸,表示行事法度,也表示手。可见,“射”的字形最开始是左“弓”右“手”,很好地表达了拉弓射箭的意思,后来在汉字由篆书向楷书的演变过程中,才逐渐变成了“身”和“寸”。“矮”的情况也相似。
这个事例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