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祝福》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错误的是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A. 渲染了鲁镇旧历年底祝福的热闹忙碌气氛。
B. 具体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
C. 形象地展现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背景。
D. 衬托“我”及时回到故乡过年的欢愉心情。
2、下列各句中的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
C.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D.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暴风骤雨(节选)
周立波
郭全海回来的时候,刘桂兰也才刚回来。正愁着要怎么告诉郭全海她怀孕了的消息,郭全海就推门进来了。瞅着刘桂兰正在发愣,他说:
“你还没有睡?”
刘桂兰没有回答他的话,反问他道:
“叫人好找,倒是上哪儿去了?”说着,怕他冷,忙把炕头的火盆移到他身边,郭全海拨开火盆里的热灰,点起烟袋,他抽着烟,瞅着刘桂兰的脸上欢喜的气色,先不提参军的事,他手扶着小烟袋问她:
“马喂过没有?”
刘桂兰笑着回答道:“忘了喂了。”郭全海噙着小烟袋,起身往外走。他要去喂马,刘桂兰说道:
“暖和暖和再去嘛。这死人真是,牲口就是他的命。”
郭全海确实爱马。他从不用鞭子抽马。对这怀着身孕的青骡马他分外爱惜。他再困难也喂它点豆饼,不管怎么冷的天,半夜也要起来喂它一遍草。他说:
“不得夜草马不肥。”马干活回来,浑身出汗,他就要牵着它遛遛,先不叫喝水,免得患水病。马圈里打扫得溜干二净,还搭着棚子,挡住雨雪。凭着他这么细心地侍候,马胖得溜圆,干起活来,气势虎虎的。
如今要走了,他要再去喂一回夜草,摸摸它那剪得齐齐整整的鬃毛。一迈出门,张望着马圈,星光底下,牲口不见了,他慌忙走近马槽边一瞅,欢叫道:
“你来,你来,快出来看呀,马下崽子了。”
刘桂兰正在火盆里给郭全海烧土豆子,听到这话,撇下土豆,跳下地来,光脚丫子跑出来,只见小马驹子躺在它妈妈的后腿的旁边,乱踢蹄子,挣扎要起来,可是老也起不来。
郭全海跑进灶屋拿出个破麻袋,蹲下擦干它身子,用手掐断它的脐带,抱它起来,用棉袍的大襟小心地兜着,就往屋里走。刘桂兰也跟着进去。夫妇俩抱着小崽子,放在炕上。两口子一面揩擦着小马崽,一面唠着家常嗑。
刘桂兰说:“正赶上送粪,它坐月子了。你看这咋办?”
郭全海说:“跟人换换工嘛,叫它多歇几天。这会子小户谁家没有马?在早,大财阀家的牲口多,马下了崽子,歇一个来月,比人坐月子还要娇贵。小户人家的马,下了崽子,才十来多天,就得干活,大的没养好,小的没奶吃。我们只顾说话,忘了它妈了,你快去添点高粱,再整点豆饼,叫它吃着好下奶。”
刘桂兰出去一阵,回来的时候,郭全海正在梳理小马的黄闪闪的绒毛。刘桂兰上炕,东扯西唠。她含笑问他:“头回你说爱吃地瓜,我问老田头要了些籽种,给你种一点,如今有了地,咱们爱吃啥,就种点啥,不像早先……”
郭全海没有吱声,光顾抽烟袋。
刘桂兰还唠了一些山里和地里的闲嗑,郭全海想要说话,但是又不说,刘桂兰忙问:“你是咋的呐?”
郭全海寻思,总得告诉她的,就简捷地说:
“我要参军去。”
刘桂兰心里一惊,抱在怀里的小马驹子放松了,她问道:“你说啥呀?”
“我要报名参军去。”
刘桂兰凑近他问道:
“你骗我是咋的?”
“骗你干啥?我跟萧队长说了。”
“他能答应你?”
“怎么不答应?”
“农会的工作能扔下?”
“大伙另外推人呗。”
刘桂兰知道这是真的了。她嘴上说:“好,那你去吧。”心里却酸一阵,两个胳膊软绵绵,抱着的小马崽子,从她怀里滚下来,摔倒在炕上。一滴冷冷的水珠掉在它的晃动着的长耳丫子上,接着又一滴。它不知道这水珠是妇女的别离的眼泪。
郭全海把小烟袋别在腰里,低声说道:“别哭,你一哭,我心就乱了。参军的人有的是,打垮蒋匪,我就回来的。萧队长说:‘蒋匪快垮了。’”
刘桂兰还是哭泣着。郭全海往年打胡子的那股劲头又涌上来了。他心一横,骂起来了:
“你哭啥,要扯腿吗?要当落后分子吗?”
刘桂兰用手背擦干眼泪,说道:
“我不哭,我不哭了。”
但是不听话的眼泪还是像断线的珍珠似的,配对成双地往炕席上掉。她接着哭溜溜地说道:
“我也知道,你去是对的,不用跟我说道理。我就是个舍不得。我要是男人,跟你去多好。”
郭全海打断她的话说道:
“在家生产也当紧。咱们合计一下,家里还有啥活要干的,明儿开大会,我就报名了。”
刘桂兰低声地说:
“家里事倒不用惦记,咱们宗宗样样都有了。你这一去,不知有几年?”
“快了。蒋介石跟他的美国爸爸,都不抗打。一两年后,打垮蒋匪,就能回家。我准挣个功臣匾回来。”
“我不哭了,我再不哭了。”
【后续情节】最后为巩固胜利果实,郭全海率先报名,带头参加人民解放军,带动村里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去“保咱们贫雇农的天下”!南下作战,他们自此踏上解放全中国的新征程。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女人移炕头的火盆、男人先不提参军之事,表现出二人情感深厚,为后文的别离作铺垫。
B.文中写郭全海对马的细心侍候,与前文妻子说“牲口就是他的命”相照应,体现了郭全海对马的珍视与爱护。
C.文中多次出现“蒋匪”,交代了当时解放战争的社会背景,蒋匪不过是垂死挣扎,革命胜利在望。
D.结尾女人说“我不哭了,我再不哭了”,是因为女人害怕又惹怒丈失,被丈夫骂,只好把委屈藏在心底。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描绘的火炕、青稞马、高粱等地方风物,以及唠嗑、烧土豆子、噙着小烟袋等风俗人情,充满东北特有的农家风情。
B.刘桂兰这一形象有诸多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与郭全海形成对比,突出郭全海的形象;刻画革命者群像;突出小说主旨等。
C.小说运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D.小说叙述郭全海参军入伍的一段故事,情节集中,不蔓不枝,凸显了革命战士的精神,唱响了一曲革命英雄的赞歌。
【3】当得知郭全海决定参军后,刘桂兰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
【4】有评论家说,周立波“既能泼墨挥洒地描绘时代的大波浪,更能精镂细刻地塑造农村新人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李密在《陈情表》中述其进退两难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唐代诗文,善于写景,借景抒情。王勃写滕王阁之景,“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 ;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 ”,写出了鄱阳湖景色之美。
⑷《逍遥游》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
⑸《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用《周易》打头,《诗》三百收尾,总结说“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说:“ ______________,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也有此意。
(2)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在《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强调上至国君下至百姓,人人都需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
(2)《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将进酒》中突出表现作者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题文)按要求填空。
(1)花近高楼伤客心,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2)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3)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4)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王朝的盛衰兴亡;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写王朝盛衰兴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一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阿房宫中音乐声之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已不见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 《虞美人》中的“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限的亡国伤感之情。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强调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要加强个人修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认为解决问题应在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制止,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当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②襄水,古属楚国。③《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运用起“兴”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B. 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第三联,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点明了浓浓的乡思。
C. “迷津欲有问”,化用典故,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
D. “平海夕漫漫”写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2】请结合诗句分析首联中“寒”字的作用。
11、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宾,许州许田人。小习谨愿。年十余,事宣祖左右,及长,善骑射。太宗领兖海节制,太祖以署府中右职,太平兴国初,补东头供奉官、亳州监军。宾妻妒悍,宾不能制,时监军不许挈家至住所,妻擅至亳,宾县白上。太宗召其妻,卫士揪之,杖百。迁宾仪鸾副使,领内酒坊。
从征太原,又从征范阳,与彰信节度刘遇攻城东面。五年,车驾北巡,副王仁赡为大内都部署。七年,改洛苑使。会汴漕壅滞,军食不给,诏别置水陆发达两司。以宾有心计会,领演州刺史,与儒州刺史许昌裔同掌其事。凡四年,储积增羡,号为称职,俄改右神武将军。
黎阳当舟车交会,禁兵常屯万余,以度支使张逊荐,命宾护黎阳军,兼领黄、御两河发运事,俄领本州团练使。以宾清黎阳建通利军,命就知军事。宾规起公署,邮馆,供帐之器成具。加本军大将军,岁别给钱二百万,俄兼河北水陆路转运使。
贝州兵屯无壁垒,分寓邱肆,宾选隙地筑舍千二百余以处这,优诏褒美,召为右羽林大将军、判左金吾兼六军诸卫仪仗司事。淳化四年,出知扬州兼淮南发运使,徙为通许镇都监。至道元年,卒,年七十三,赙赠加等。
宾事宣祖、太祖、太宗殆六十年,最为勤旧,故恩宠尤异,前后赐眷数千万,俱奉释氏。在黎阳按见古寺基即以奉钱修之掘地丈余得数石佛及石碣有宾姓名宾异其事以闻诏名寺为淳化赐新印经一藏钱三百万以助之。
(选自《宋史•王宾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黎阳/日按见古寺基/即以奉钱修之/掘地丈余/得数石佛/及石碣有宾姓名/宾异其事/以闻诏名寺为淳化/赐新印经一藏/钱三百万以助之
B. 在黎阳日/按见古寺/基即以奉钱修之/掘地丈余/得数石佛及石碣/有宾姓名/宾异其事以闻诏/名寺为淳化/赐新印经/一藏钱三百万以助之
C. 在黎阳日/按见古寺基/即以奉钱修之/掘地丈余/得数石佛及石碣/有宾姓名/宾异其事以闻/诏名寺为淳化/赐新印经一藏/钱三百万以助之
D. 在黎阳/日按见古寺/基即以奉钱修之/掘地丈余/得数石佛及石碣/有宾姓名/宾异其事以闻/诏名寺为淳化/赐新印经/一藏钱三百万以助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在古代指官职升迁,与“拜”“除”“擢”“拔”等词语同义。
B. 车驾,原指马驾的车。文中指帝王所乘的马车,也可以借指帝王。
C. 赙赠,指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文中指皇帝送给王宾家人办丧事的财物。
D. 释氏,释迦的略称。也反映佛或佛教。文中指佛寺、寺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宾小心诚实,不徇私情。王宾任亳州监军时,监军不能带家属到任职的地方,王宾的妻子擅自到亳州,王宾把此事详细地禀告给皇上。
B. 王宾善于征战,为官称职。他曾经与彰信节度刘遇攻打范阳城的东面,立下了赫赫战功;掌管汴河漕运河时,积蓄增多令人羡慕,十分称职。
C. 王宾爱护士兵,深得赏识。王宾曾选空地建房舍一千二百多间给士兵们住,解决了贝州屯兵没有营垒的问题,皇帝特地下诏褒扬他。
D. 王宾侍奉帝王,不慕钱财。王宾侍奉宣祖、太祖、太宗差不多六十年,恩宠不同寻常,得到赏赐的财物有几千万,全部捐献了出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召其妻,俾卫士揪之,杖百。
(2)会汴漕壅滞,军食不给,诏别置水陆发运两司。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如今,在青年文化圈中,出现了一种“破圈”现象,即原来一些局限于某一群体的圈子,打破了固有的界限,与其他群体相互交流。今年春晚,以宋朝画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火爆“破圈”,进入大众文化视野,引起广泛好评。
材料二: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57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6%的受访青年有兴趣圈,仅17.3%的受访青年只想待在原有圈子里,77.4%的受访青年认为应该勇“破圈”,尝试多元文化。关于如何尝试“破圈”的问题,61.2%的受访青年选择在“传统”圈加入现代元素,54.0%的受访青年认为这是“高冷”圈尝试接地气的方式。其他方面还有“小众”圈走进大众视野(51.2%),“民族文化”圈走向世界(47.8%)等。
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传统文化不断“破圈”,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青年人该如何面对“破圈”?怎样“破圈”?我校团委将举办以“我看青年‘破圈’”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阐述你对“破圈”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具体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