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A. 襟三江而带五湖
B.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 渔父莞尔而笑,鼓泄而去
D.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2、很多场合,沟通语言的确很重要。如果你发微信邀请朋友来自己家里做客,该怎样说?下面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我家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欢迎你随时叨扰,请千万不要客气啊。
B.诚挚地欢迎你,你的到来定会让我家蓬荜生辉,你还是不要爽约。
C.欢迎你来我家做客,我今天特意买了你最爱吃的零食,不见不散。
D.你到我府上共叙同窗之谊,正好拜访一下令堂,以表达尊敬之情。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②苏轼一方面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无论是他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
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但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纷扰的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③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苏轼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有多谈,却更感沉重。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直到苏轼这里,陶潜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④在散文《方山子传》中,苏轼表达了不要富贵,不合流俗的愿望。在当时的“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么?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最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了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⑤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中国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的文艺成就并不高,但他在文艺史上却影响巨大,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最喜爱的对象。
B. 苏轼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表明了他忠君爱国、谨守儒家思想等特点,这与后代很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C. 苏轼表达的退隐思想,并不是对政治的退避或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D. 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自觉表达出人生空漠之感,而且比前人的隐退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阐述了苏轼既忠君爱国又要求彻底解脱这两个方面的思想特征,作者认为苏轼的独特性在于后者而并非前者。
B. 作者围绕苏轼的美学意义这一核心话题,深入挖掘了苏轼诗文中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的内涵,并指出其对后世影响。
C. 作者列举《方山子传》,是为了说明苏轼在散文中表达的这种不合流俗的愿望与他在诗词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具有一致性。
D. 作者提到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是为了说明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从而体现其思想的先驱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把进取与隐退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才是他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
B. 苏轼将儒、道、佛各家思想相结合,在美学上追求朴实平淡,在生活态度上退避社会,具有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意味。
C. 如果没有苏轼对陶渊明的肯定与褒扬,把陶渊明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位,陶渊明的诗也许会以另外一番面貌流传。
D. 作者认为苏轼在中国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在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及《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向老师抱怨自己做好事却没人看到。老师对小刚说,做好事要怀一颗平常心,不为显名而做好事,不为得利而帮助他人,正如《〈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在颜渊问仁时所回答的那样,“______,______”。
(2)在《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诗人写出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______,______。”
(3)暑假时,小齐和家人一起去长城游玩。看到雄伟壮观的长城,他不禁想到贾谊《过秦论》中,秦始皇通过派蒙恬北筑长城和击退匈奴的举措,在国内外起到了“______,______”的震慑作用。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李白借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______,______”,描述了先民们开通蜀道的历史。
(2)古人常用“丝竹”指音乐,《琵琶行》中白居易以“______”一句感叹被贬后与音乐绝缘,《陋室铭》中刘禹锡以“______”一句描写陋室清静而无乐音烦扰。
(3)《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______,______”。
(4)《客至》中写招待客人的菜肴和酒都很简单的句子是“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将进酒》中表达自信人生、轻鄙钱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由于问题在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在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在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所以我们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解释“任重而道远”之“任重”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旄尽落。《苏武传》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3)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滕王阁序》
(4)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__ 《陈情表》
(5)《逍遥游》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__________________,朝不虑夕。
(3)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__。
(4)以游无穷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日也,天朗气清,__________________。
(6)茕茕孑立,__________________。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
(8)春与秋其代序,__________________。
(9)沧浪之水清兮,__________________;沧浪之水浊兮,__________________。
9、(1)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他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写作者饮酒之乐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水天相接、浑然天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是说,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引出下文春耕时分的一片忙碌。
B.颔联描写春雨充足,正是耕种的好时机。勤于耕作的老农连早饭都顾不上吃,描写了春耕的忙碌,赞美农民的辛勤劳作。
C.颈联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直接表现老农耕作的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
D.尾联意思是说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安定生活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批判了政令繁多的现状。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临川汤先生传
邹迪光
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雄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①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②,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
[注]①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谬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显祖持身端洁,拒绝了时相张居正的利诱,海内士人都以结识他为荣幸。
B.因为上书批评当权者徇私情、塞言路,汤显祖被贬官至广东,做了徐闻尉。
C.汤显祖辞官回家后,当地官员争相与他交往,而汤显祖不为私事开口求人。
D.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12、微写作。
面对人生中形形色色的难题,人有时会有“不甘心”的举动。请从《老人与海》或《红楼梦》中任选一人,叙述能体现其“不甘心”的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字数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