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戏曲中的行当: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B.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C.季父:叔父。古代兄弟姊妹间的长幼排序为:仲、伯、叔、季。
D.六艺: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曾几何时,来自网络用户对网费、网速的吐槽声早已____________,但人们从网络运营商口里听到的仍然多为“网费并不高”“网速不比外国慢”等哓哓辩解。
②4月11日上午,刚刚建成不久的威海乒羽健身中心____________,来自全市的体育爱好者们齐聚一堂,庆祝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中小学体育联赛开幕。
③走到瀑布跟前,一刹那的感觉我无法形容,那____________的喧嚣让我热血沸腾,那奔腾怒吼的波涛让我的血脉不由自主地随之跳动。
A.人声鼎沸 震耳欲聋 沸反盈天 B.沸反盈天 人声鼎沸 震耳欲聋
C.人声鼎沸 沸反盈天 震耳欲聋 D.震耳欲聋 人声鼎沸 沸反盈天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了。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的官员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2】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
【3】司马迁的人格与精神,对我们今天确定人生价值、成就事业颇有启发与补益。说说文章展现了司马迁哪些人格与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___________?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______________。
(2)江流宛转绕芳甸,____________。空里流霜不觉飞,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愿醒。_____________,惟有饮者留其名。
(4)纵使相逢应不识,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曰:“譬如为山,__________,止,吾止也。譬如平地,___________,进,吾往也。”
(6)君子食无求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大学之道,_________,在亲民,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先治其国。_____________,先齐其家。
(9)____________,暴霜露,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10)五步一楼,________;__________,檐牙高啄。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类似庄子在《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不吸取别人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走向灭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4)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在困苦失意中年华老去,因国难家恨而苦痛于心的悲愤之情。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观点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异曲同工”之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评价《离骚》的主题宏大、言近旨远。
(2)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使九国军队陷入困境之中。
(3)《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采用蒙太奇手法再现了北宋军队在瓜洲一带据守击溃金兵和浩浩荡荡进兵长安,强渡渭水,激战大散关两种场景。
9、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苏轼的《定风波》中,“____________”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表达作者不畏人生风雨的旷达;“___________”一句则道出作者看淡荣辱得失的超然情怀。
(2)《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向门客解释强秦不敢对赵国开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蔺相如再三避让廉颇,不引起争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高之间的对比。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刘禹锡①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①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这首绝句模仿黄河边淘金者的口吻。
渡黄河
宋琬①
倒泻银河事有无,
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
翻说黄河是畏途。
[注]①明末清初人,曾遭诬陷入狱。
(1)两首诗写出了黄河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都提到了“银河”一词,其中“倾泻银河”一句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哪一句诗?
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银河,在表达主旨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
1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忱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恍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B.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C.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D.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B.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C.帝喾(kù库):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
D.汤:周朝的开国君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差不多,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而生出怨恨。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表现在《离骚》中: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信奉“三不原则”:不做官,不纳妾,不打麻将。
2.著名学者任继愈专心治学,公开宣布了他的“三不规矩”:不过生日,不出全集,不当挂名主编。
3.以一部《围城》蜚声中外的钱钟书一生信奉“三个不愿”:不愿花不明不白的钱,不愿见不三不四的人,不愿听不痛不痒的话。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