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衙门 沏茶 迷惘 兵慌马乱
B.交涉 谛听 紊乱 烦燥不安
C.消遣 鞭挞 罪孽 甜言蜜语
D.怪涎 陨落 盘踞 山盟海誓
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顶的蓝花花
李雪峰
①小时候,我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因为身体太虚弱,三岁时,别的孩子都可以奔跑着捉蝴蝶、猴子一样灵活地爬树了,但我什么也不能做,走上十几步就双腿发软,胸脯像风箱一样剧烈地起伏不止。
②每当其他的孩子们在欢快地嬉戏、玩耍时,我则一个人远远地坐在我家篱笆扎成的院子里,满眼羡慕地静静望着他们,我真想同他们一样,猫着腰,跑得那么快,突然一下子就能捕到落在篱笆上那些牵牛花丛中的漂亮蝴蝶,也真想同他们一样,在村子里疯来疯去,粘得满身都是泥点,额头上痛痛快快冒满了晶晶亮亮的汗珠,但是我不能,就是一两次的奔跑,也是在梦里和妈妈的背上。
③妈妈曾背着我去过不少的医院,镇上的、县上的、省里的,我们买回了一堆一堆的药,哄我服了,但并没有效果。后来,一位老中医给我把脉开了药,说这草药至少要服一年左右。每次熬完药,妈妈便把药渣倒在一个小竹篮里,然后就上后山鹰爪崖去,我知道妈妈是去往山上倒药渣,我们这里有一种民间的说法,说是如果能把药渣倒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么病人的药就特别有效应,服一次药病就会轻一分了。
④妈妈说:“我把药渣倒在鹰爪崖的崖顶了,我们的药会有效的。只要你喝,终有一天你会好的。等你能跟别的孩子那样走路了,妈妈就带你上鹰爪崖去。
⑤那一年秋天,阴雨连绵,连续半个月都是漫天淅淅沥沥的小雨,连我家屋檐下的台阶上都因为潮湿而冒出了几枚嫩草黄色的小蘑菇。那天上午,母亲戴上一顶竹笠,披上一片塑料布便提着满满一竹篮的药渣上山了。但直到天黑透了仍然没见母亲回来。父亲和乡邻们担心是坡陡路滑母亲可能出意外了,于是就打着火把分头上山寻找,但直到半夜也没找到我的母亲,家里人忧愁得一夜都没睡觉,都料定母亲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全家唉声叹气了一夜,流了一夜的泪。但第二天一清早,母亲却跌跌撞撞回来了,她浑身被雨水打湿透了,一条腿也跛了,回到家里就病倒了,额头烫得炙手,嘴里一个劲儿地呻吟不止。两天后母亲才渐渐苏醒了,母亲告诉我们说,雨下得太久,山上发生泥石流了,石块乱滚,许多小树都被砸断了,母亲躲在一个小山洞里,第二天清早才爬着回来的。
⑥将近五岁的时候,我的病奇迹般地痊愈了,我开始能跑着追逐草丛里的蚱蜢,能和村里的孩子一起在田野间疯跑了,我成了一个快乐而健康的孩子,而母亲却因为那年淋的一夜大雨,而从此落下了一个难以治愈的风湿关节炎病,每到阴雨或天寒时节,她都疼得走不成路,整夜整夜地在床上辗转反侧呻吟不止。
⑦十八岁的那年春天,我告诉母亲我要爬一次屋后的鹰爪崖了,母亲笑着看着我健壮又有力的身材说:“爬吧,爬上鹰爪崖你就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大啦。”母亲说,这些年我因为关节炎再也爬不上那鹰爪崖了,你爬上鹰爪崖顶时,替我看看崖顶大石后面的那一小块平地上的蓝花还有没有,那不知是一种什么花,花瓣很小,但却蓝得透明,蓝得真好看。那年我去倒药渣时只有三两棵,我怕我倒的那些药渣会把它们毒坏的。
⑧我从清晨开始爬,爬得气喘吁吁满身酸困,直到临近中午时才终于爬到了鹰爪崖的峰,在那块大石头的后面,我看见了一片海蓝色的花丛,约有十几个平方大,那蓝蓝得那么澄澈、那么晶莹,简直就和头顶天空的蓝色一样,就和海洋里那种深邃的蓝色一样,那是我平生看见的最美的一种蓝。我伏下腰去,用手拨开那密密的叶丛,看见叶丛下是厚厚的、黑黝黝的一层腐质,那腐质浓郁、清香,我想这或许就是妈妈倒的药渣腐化的吧。
⑨下山时,我采撷了一大把那里的蓝花花,这是我第一次给母亲送花,我要告诉母亲的是:每一个母亲都是一片肥沃的泥土,母爱有多少,泥土就有多肥,泥土上绽出的花就有多么漂亮、多么的美。
【1】文章开头两段详细描写别的孩子捉蝴蝶、爬树、疯跑,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2】分析第④段母亲的语言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下列对第⑤段的写作特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台阶上冒出几枚小蘑菇的细节表明下雨之久,天气潮湿。
B. 母亲戴竹笠披塑料布出门,使回家时浑身湿透更为可信。
C. 母亲上山倒药渣是“我”治愈的关键,所以这一段详写。
D. 从众人寻找不到,到母亲回家道出原委,叙述一波三折。
【4】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赏析最后两段中有关蓝花花的文字。
4、(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4)讲舟对水的依赖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就好像倒在堂坳里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5)要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必须做到:“_________,________”。
(6)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了三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爱好追求,诗人自己唯独喜欢修身养性。
(2)《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3)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_______”。
6、名篇名句默写。
(1)蔺相如以国事为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有意避开廉颇。他这样向门客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自责而回头不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诗人驾车出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强调自然的生机,让自然田园倍添诗情画意。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翼若垂天之云,_______________。
(2)背负青天,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
(3) 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
(4)____________,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煜在《虞美人》中以“风”“月”反衬自己悲痛之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印证了这句话。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送叶梦锡①
陆游
家住东吴近帝乡②,平生豪举少年场。十千沽酒青楼上,百万呼卢锦瑟③傍。
身易老,恨难忘,尊前赢得是凄凉。君归为报京华旧,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①1173年,词人与叶梦锡同在成都府任职,后叶梦锡奉召回京,词人为他送行。②帝乡:指南宋都城临安。③呼卢:一种博戏。锦瑟:琴之美称,此处代指歌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紧扣“豪举”,具体叙述了词人的出身、家世和现在的生活场景。
B.“十千”与“百万”,语气夸张,写出了词人一掷千金、豪放不羁的性格。
C.下片直抒胸隐,诗人觉得年华已老,但一事无成,“凄凉”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词采用了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等手法,形象鲜明,慷慨雄浑,感情真切。
【2】词作本为送别朋友而写,但词人却“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请结合最后两句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布辞之官。楚人曹丘生,与窦长君善,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B.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C.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D.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褐衣是用葛、兽毛等织就的粗布制成的衣物,是古时贫穷或地位低贱者的穿着。
B.郎中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分掌各司事物,是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的高级官员。
C.匈奴又称“胡”,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秦汉之际曾统一北方草原。
D.河东指现在的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而得名,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被人搭救,得到高祖赦免。汉高祖悬赏捉拿他,他先藏身于周氏,后被周氏扮作奴仆卖给朱家,经朱家劝说,汝阴侯滕公向高祖进言赦免了他。
B.季布敢于直言,阻止用兵匈奴。吕后受到单于的侮辱,樊哙要带兵讨伐,众将都赞同,只有季布以高祖当年平城被围的旧事表示反对,此事才作罢。
C.季布被召入京,终未获得提拔。孝文帝听说他是贤人,便召他入京,欲任用他为御史大夫,后因他人之言而放弃,他乘机向皇帝进言,然后离开京城。
D.季布重诺之名,被曹丘生宣扬。楚人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季布重诺的名声之所以能得以传扬,是因为曹丘生出游时到处为他宣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2)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人彭端淑《为学》篇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别易者亦难矣。”语重心长,谆谆告诫,数百年来打动无数人心,给人们启示和思考。无论个人、团体还是国家,在前行路上,肯定会遇到或“难”或“易”的问题,“为”或“不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示,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