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此小大之辩也 审容膝之易安
B. 酌贪泉而觉爽 门虽设而常关
C.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2、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C.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因其郡望柳州,所以世人称其为“柳柳州”。
D.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按表演形式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法律与文学”是滥觞于美国法学院的一个激进的法理学派。他们的研究围绕着两个基本问题展开:文学中的法律和作为文学的法律。前者讨论的主要是讲述所谓“法律故事”的文学文本对法律学界的价值。后者则侧重讨论文学批评理论对法律文本的作用。
谈及“文学中的法律”,有教养的法律专家,总觉得文学可以填补法律的不足。这是因为它上演的是一幕幕具体、生动而典型的,直接诉诸读者的伦理意识和同情心的“人间喜剧”。例如,没有哪一部法律史可以像狄更斯的《荒凉山庄》那样深刻地揭露出十九世纪英国大法官法庭,那令当事人家毁人亡的繁复程序。而在诸如《偶林外史》和《红楼梦》这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也有不少针对古代法律制度的颇具批判性的情节。
可是文学名著中的法律故事有个特点,就是法律往往做了助纣为虐的工具,司法执法者更鲜有正面的形象。从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笔下黄蜂般贪婪、丑态百出的雅典陪审员,到莎士比亚的名句“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律师杀个精光”;从卡夫卡《流放地》里那架荒诞恐怖、不听指令自行审判一切的杀人机器,到加缪的“局外人”默而索“被控杀人,只因在母亲下葬时没有哭而被处决”;从窦娥的六月雪到林冲的“逼上梁山”。在这些文学作品的叙事过程中,古今中外的司法制度无不残害忠良,从业人员个个都是贪官污吏。倘若这样的作品能唤醒法律家读者的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促使他在运用法律解决纠纷时“想象他人别样的宇宙”,读法律故事便是件大好事,值得提倡。
但文学真的能够提供法律从业者所需的具体的理想与智慧吗?文学中的法律故事再上纲上线,也无非是说它能够如史诗一样,表现一般的真或人性的本质矛盾;对于法律家面临的一个个具体的伦理问题,例如律师的保密义务与维护公众利益的冲突这样的问题,却不可能讲出具体的道理。
不同于“文学中的法律”,“作为文学的法律”的核心问题则是指向法律文本的传统阅读策略的。“法律与文学”论者认为,法律的制定、解释与使用不可能完全陷入“客观”的“理性”分析,而必须考虑当事人和社区公众主观上的阶级、种族、性别等意识导向和心理承担。现代书面记载的法律的各个环节,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文本的阅读而运作的。因此论者强调,“文学理论”有关文本阅读的相关学术讨论应该得到法律学界的重视。
但是,该学派的学者也注意到,法官在解释法律时,一般都尽量避免明显地背离业已“确立”的立法意图和基本原则。因此,仅就法律从业者专业化的法律解释而言,法律文本似乎并没有“降格”到文学文本而开放阅读。与基本上属于个人活动的文学解释不同,现代法律的解释在多数情况下离不开国家权力的支持,必然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文学故事尽可以批判法律制度、暴露为之扭曲的人性,但对于已经占领并支配着我们这个“文本世界”的代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法治话语而言,文学解释只能是一个“反叙事”的角色:反衬出法律解释的所谓的“理性”和“科学”。
(摘编自冯象《木腿正义:法律与文学论集》)
材料二;
由于“法律与文学”本身的特点,它很难像法理学的其他流派一样引介到中国来。
引介“作为文学的法律”是有困难的。因为这不仅需要了解西方的文学作品和有关的西方法律文本,还需要了解一整套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将之与中国法律相结合。但是,这里有许多问题。
一方面,中国没有类似英美国家那样的判例法传统。因此,她既没有那么多可以作为故事并且是法律学界共同并长期关注的司法案例,也没有那种长期受共同关注而可以作为文学作品阅读的精彩司法意见。而当不同人运用不同理论分析不同文本的时候,我们就根本看不出理论的意义。
另一方面,由于制度差异,法律解释的问题在中国和其在美国法律中具有的司法意义有所不同。美国宪法极少修改,而社会却在不断变化。要用一个长期固定的文本解决不断出现的新案件,“解释”自然就成为一个各方利益攸关的问题。相比之下,中国的立法体系被赋予了更多的主动权,有权直接“规定”或“具体化”其含义,未必需要在原有意义上进行“解释”。法律语词在一个文化元素杂糅的移民国家,才会变得含义模糊,需要更多的解释;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对传统儒家文化和新时代民族精神极具认同感的社会,法律解释的任务就没有那么重要,相关执法部门大可不必那样倚重法律解释。
于是,美国“法律与文学”学派的双股剑还没出手,“作为文学的法律”这一柄就在中国卷了口,剩下的一柄是“文学中的法律”。也许这比较容易?毕竟中国是一个文学传统悠久的国家!但是,同西方文学相比,中国文学长期以抒情为主。抒情性作品更侧重个人感触,主观性较强;而以小说、话本和戏剧为代表,更能反映社会风貌的叙事文学则相对较少,且发生时间晚近,尚且需要一定的经典化过程。
“法律与文学”运动是附着于西方经典文学文本之上的。而知识与理论实践的地方性,在文学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其长期没能真正进入中国的最根本原因。
(摘编自苏力《在中国思考法律与文学》)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本身的批判性和它对人性的探寻,在法治话语面前,可以说毫无用处。
B.法理学其他流派被引介到中国时,不需要处理知识与理论实践的本土化问题。
C.具有被法律界长期共同关注的判例是使文学理论对法律阐释产生价值的前提。
D.材料二将国内外的法律体系进行了比较,意在凸显我国法律体系的制度优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律从业者即使研究文学作品中一幕幕具体的 “人间喜剧”,也未必就能将“情感与理智”结合起来,认识到理论的不足。
B.专业化的法律解释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学阐释,因为现代法律的解释并不是完全个人化的,应尽量遵循代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已确定的立法意图与基本原则。
C.在中国,相较于缺少判例传统和制度条件的“作为文学的法律”,“文学中的法律”只要经过相关叙事性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就能被更容易地引介到中国。
D.“法律与文学”运动长期没能进入中国的重要原因就是该学派所依托的西方经典文学文本具有突出的地方性特征。
【3】下列属于“作为文学的法律”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通过分析宋代官吏“司法”判决书写作中有明显文学追求或有“玩文学”之嫌疑的“花判”,探究中国古代司法判决的风格与精神。
B.通过分析鲁迅的经典小说《阿Q正传》中所涉及的民法问题,指出用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分析涉法文学的诸多弊端。
C.用“以文证史”“诗史互证”的方法,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发掘出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有关的史料,完善中国法治史研究的文献基础。
D.以“琼瑶诉于正《宫锁连城》抄袭《梅花烙》”一案为例,分析具体司法程序中对此类作品进行著作权侵权判定的有效方法。
【4】材料一对例证法的运用颇具特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红楼梦》能否作为中国法理学界引介“法律与文学”学派相关理论的文本依托?请结合材料和《红楼梦》的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蜩与学鸠之笑之问”,庄子不仅替大鹏回答了问题而且还对它们表示蔑视语气的语句_______________;面对“斥鴳之笑之问”庄子也不屑回答却直接点出来它们之间差异的语句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景句,既表示时间变化,又渲染出雨前暗淡愁惨的氛围。
(3)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上饮酒作诗、横执长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以孔子曾拜郑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来说明了一个事实:“________________”。
(2)在《逍遥游》一文中,作者赞扬宋荣子超绝尘世,宠辱皆忘,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扬他能认清物与我的分界,明白荣辱的界限。
(3)《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为政》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赤壁赋》中,写物各有主,只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听到了成为音乐,看到了成为美景,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现在为自己与朋友所共同享受。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了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战场的险要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
8、(1)把下列名篇名句补写完整。任选三句。
①夕阳下,__________________,两三航未曾着岸。(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②望西都,__________________,伤心秦汉经行处。(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③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__________________。(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④射者中,弈者胜,__________________,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在《终南山》中,王维以夸张手法描写终南山绵延辽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爱莲说》中,周敦颐以“________________”赞扬了莲傲然不群、可敬而凛然不可侮慢的风范。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红楼梦》中,林黛玉把贾母送给她的原唤鹦哥的丫鬓改名为紫鹃,红学界普遍认为这暗示了黛玉的悲剧命运。杜鹃又名子规、杜字,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寓意悲苦。比如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
(2)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写诗人途经山村,听到远处传来流水之声,以声衬静,更显环境之幽静。
B.三四两句视听结合,营造出一种阴森萧瑟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受。
C.颈联转写夜景,新月初升还未能照彻长夜,此时边关烽火燃起,紧迫之感油然而生。
D.本诗语言极尽推敲却又不露痕迹,如“怪”“恐”“亲”等词既精练传情又贴切自然。
【2】此诗以“寒水”始,以“烟火”终,整首诗感情极富变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二)(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B.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C.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D.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乡党,指乡里、家乡,也指同乡、乡亲。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
C.四海,古代人认为中国包含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因而用“四海”泛指天下各处。
D.告子,其中的“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为“子”。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告诉公孙丑,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B.从文中可看出,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
C.孟子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他自己也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所以当公孙丑问起时,他回答说:“难言也。”但他还是浩然之气作了一番具体的描述。
D.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助长”对“知言”的危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5】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的方法。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前,中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复杂的世界大变局、快速变革的科技创新、新知识新思想对人类的召唤,都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唯有以“向上”的心态开创自己的人生格局、培养自己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谱写自身与国家的精彩,而生活绝不会亏待每一个努力“向上”的青年。
然而,成长不仅限于“向上”,“向下”的努力同样至关重要。胡杨树根系发达,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被誉为“沙漠英雄树”。正是不断地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