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是必射雕者也 ②是时会暮
B.①为右北平太守 ②以此爱乐为用
C.①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
D.①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②大军不知广所之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两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D.“中国”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文化发源的地方,我们称之为“中原”,印度河、两河、尼罗河三个河域加在一块儿都没有中国大。中原腹地之大等于一个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边没有严重的交通阻碍,也没有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于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龙山文化,从东到西,每个邻接地区的文化都有差不多的面貌,其延续性是非常缓慢的改变。从北到南也一样。这种横向的延续性表示此地交通良好,人们彼此互相学习,一方面在同一块土地上有许多中心在互相挑战,另一方面在挑战和比较中又互相学习,同与异辩证式地组合在一起。在这个地区活动的人类总数跟世界上另外三个古文明地区加起来差不多,其异样性也跟那三个地区的异样性加起来差不多,而在异样性那么强的地区可以产生一致性那么高的现象,其实非常特殊。
就物资来说,以安阳为中心,向外画50公里到60公里的半径圈里,什么样的资源都有。而黄土层又构成特殊的条件,黄土并不天然肥沃,有赖人为的努力,有一分力气下去出一分东西,放两分生出两分,不放就什么都没有。耕作也像尼罗河一样,要长期地保持一块耕地才能有好的收获。长期改良耕种地区的条件,稳定性很强,于是造成地缘的土著和亲缘的结合,同一地点的乡亲住在一起久了就变成一家人,使得在土著之外也有亲缘上紧密的结合。
新石器时代中原村落的高密度是世界少有的,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由于中国的移民从一个母群、一个小村落移殖出去时,走到哪儿都会碰到别的小村落,早已有人居住在那里。没有空阔的开拓空间,人们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甲、乙、丙三个村落都有过剩人口,甲村落出去的人一下又碰到乙村落和丙村落,唯一可以利用的是甲、乙、丙之间的空隙地方。凡此空隙只有到丘陵、河谷、丛林或沼泽里头去,花点力气把土地变为可用。所以,中国的移民形态是填空隙,而不是长程移民。这个特性使母群和子群之间的距离并不疏远,互相依存的关系就可以保持很长久的时间。演变的后果是,大量人口在高密度的分布之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有利于形成大型的复杂政团。这样扩展的政团可以是没有界限的。政团以人群作基础,而人群基础就符号来说,可以是血缘基础的同姓。这种结合的过程和两河流域型有点相像,不过不以地缘关系而以亲缘作为结合的方式。这种情况在商代以后有所变化。商代的政治单位有两种平行的系统,一种是地区性的邑,一种是亲缘性的族。到了西周,以宗法取胜,邑变成族的附属品,周代选择以血缘来结合人群,这个选择形成中国很大的特色,扩大的政团遂以亲缘的团体扩大,反映在词汇上是“天下一家”。我们的国与家不分,我们的扩张可以造成普世性的帝国,而这个普世性的帝国是建立在亲缘关系上的。照理说,亲缘系统的排他性是很强的,但是我们超脱这种排他性,产生了“民胞物与”“民吾同胞”的观念。中国以亲缘来带动扩张的需求,这是其他三个文明所没有的特色,表现在社会关系上就是亲缘关系是所有关系里的基因。
(节选自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龙山文化,在每个邻接地区的表现都比较相似,其呈现出来的延续性虽有改变,却相当缓慢。
B. 新石器时代的中原族群,没有空阔的开拓空间,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唯一可以利用的是村落与村落之间的空隙地方。
C. 虽然亲缘系统的排他性很强,但是中国古代文化在产生的最初阶段却不具有排他性,而是产生了“民胞物与”“民吾同胞”的观念。
D.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异样性与世界其他三个古文明地区的总和差不多,却产生了一致性很高的文化,这是相当特殊的情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代中原地区交通条件良好,有利于居于此地的人们更好地互相学习,同时多中心也在互相挑战,学习与挑战辩证式地组合在一起。
B. 虽然新石器时期的安阳地区周边物资丰富,但其发展依然有赖人为的努力,黄土地上的耕作状况仍然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C. 新石器时代中原村落呈现高密度的原因是,移民走到哪儿都会碰到别的小村落,人们花力气把丘陵、河谷、丛林或沼泽这样的空隙变为了可用土地。
D. 西周时期,邑变成族的附属品,以血缘来结合人群的选择形成中国很大的特色,这是深受“天下一家”影响的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与其起源地的特定环境是分不开的。如果中原不是那么广阔,有比较严重的交通阻碍,或者很早就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产生的文化应该另有特质。
B. 古代中国的移民形态是填空隙,而不是长程移民。前者使母群和子群之间的依存关系得以维持,而后者将导致母群和子群脱离互相依存的关系。
C. 政团以人群作基础,而人群基础就符号来说,可以是血缘基础的同姓。例如炎帝和黄帝之间,两个族群号称兄弟关系,后来融合;又如祝融八姓,八个不同的姓之间有共同的符号,尊奉共同的神祝融。
D. 以亲缘来带动扩张的需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亲缘关系是中国古代所有社会关系里的基因,是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文明中保持自身特质的重要因素。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2)《李凭箜篌引》 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游《书愤》中抒发年老岁月蹉跎,壮志未酬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作者表明要与外界断绝交游后,又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交代了自己不再驾车出去的原因。
(2)《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秋日特有的清寒景色,于冷暖协调、浓淡对比中,写尽九月之景。
(3)《逍遥游》中,庄子用“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三句阐释真正的逍遥之境,然后再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告诉人们怎样才能做到逍遥。
6、补写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荒淫奢靡的秦始皇,而且指向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杜牧向当权者发出的警告。
(2)《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天生丽质,百般娇媚(貌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的《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了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3)庄子在《逍遥游》中用对比手法说明小的智慧比不上大的智慧,小的寿命赶不上大的寿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
(2)“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_。”
(3)《兰亭集序》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批判时人将生死、长寿短命等同的错误思想,展现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9、在下面的空白处补写出相应的名篇名句。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正面描写美妙多变的音乐声的句子是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借写鱼雁不能传音讯,暗含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3)《将进酒》中突出表现作者对奢华生活鄙弃的诗句是____。
(4)《锦瑟》中化用庄周的典故来营造朦胧迷离意境的一句是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探梅
陈鉴之
驴蹇①风飚寒帽裙,吟肩山耸②酒微醺。
弯弯竹径霏霏雪,小小溪桥淡淡云。
忽邂逅时真得侣,向空濛处细飘芬。
回天力量知谁似,笑挽春来首策勋。
【注】①驴蹇,即蹇驴,瘸驴。相传唐代诗人孟浩然曾骑蹇驴于灞上踏雪寻梅,抒其幽兴。②山耸,诗人的肩膀。因吟诗时耸动肩膀,故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题目中的“探”是寻求的意思,含有探幽访胜的意味,起到统摄全篇的作用。
B.首联用典,刻画出一个酒后微醉、冒着寒风骑在驴上吟诗慢悠悠而行的诗人形象。
C.颈联中,一个“忽”字,写出诗人与朋友不期而遇的惊喜,感觉空中都飘着芬芳。
D.尾联直抒胸,赞叹梅花具有无人可比的回天之力,是预告春天来临的第一功臣。
【2】诗的颔联在用词方面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廷臣,字君邻,汉军镶黄旗人。顺治二年,自贡生授江苏山阳知县,迁江宁同知,有政声。坐催征逾限,免。十年,大学士洪承畴经略湖广,荐廷臣清干,题授下湖南道副使,屡平冤狱。十三年,调督粮道。
十五年,从定贵州,遂擢授巡抚。甫至官,察民间疾苦,定赋蠲赈,惩贪横,禁吏卒驿骚。疏言:“贵州古称鬼方,自城市外,四顾皆苗。专事斗杀,驭之甚难。臣以为教化无不可施之地。请自后应袭土官年十三以上者,令入学习礼,由儒学起送承袭。其族属子弟原入学读书者,亦许其仕进,则儒教日兴而悍俗渐变。土官私袭支系不明争夺易起酿成变乱令岁终录其世次籍上布政司有争袭者按籍立辨豫杜衅端”并下部议行。
十六年,擢云贵总督。土寇冯天裕陷湄潭,犯瓮安,调兵击却之。疏请改马乃、曹滴诸土司为流官。又言:“贵州曩被寇,改卫为府,改所为县,法令纷更,民苦重役,今应复旧制。云南田土荒芜,当招民开垦。冲路州县,请以顺治十七年秋粮贷为春种资。”并下部议行。吴三桂贡象五,世祖命免送京,廷臣因乞概停边贡,允之。十八年,以平土酋龙吉兆功,加兵部尚书。是年调浙江。叙云南垦荒劳,加太子少保。
康熙四年,疏请崇节俭,维风俗。又言用人宜宽小眚,请敕部分别罣误降革人员,量才录用。又言民人鬻身旗下,宜令有司给与印契,并晓谕邻里,后或逃归,有容留者,乃可坐以窝逃。并议行。浙东初平,叛狱屡起,廷臣平情谳鞫,全活甚众。时海滨尚多余孽,闻廷臣宽大,多解甲来归。六年,以病乞休,诏慰留之。八年,巡海自福建还,至奉化,病卒,谥清献。
(节选自《清史稿·赵廷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官私袭支系/不明/争夺易起/酿成变乱/令岁终录其世次/籍上布政司/有争袭者/按籍立辨/豫杜衅端/
B.土官私袭/支系不明/争夺易起/酿成变乱/令岁终录其世次籍上布政司/有争袭者/按籍立辨/豫杜衅端/
C.土官私袭支系/不明争夺易起/酿成变乱/令岁终录/其世次籍上布政司/有争袭者/按籍立辨/豫杜衅端/
D.土官私袭/支系不明/争夺易起/酿成变乱令岁终/录其世次籍上布政司/有争袭者按籍/立辨/豫杜衅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贡生,古代指挑选科举考试殿试中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的读书人。
B.太子少保,为东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后来已是名存职异,只是一个荣誉称号。
C.乞休,官员自请辞去官职,与“乞骸骨”略有意义差别,后者有回家安度晚年之意。
D.谥,指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廷臣体察民情,惩治贪暴。担任贵州巡抚后,马上考察民间疾苦,确定赋税,并根据实情免除租税,救济饥贫,惩治贪婪横暴之徒,禁止官兵骚扰百姓。
B.赵廷臣提倡儒教,推行教化。他认为即使像贵州那样到处是专事斗杀很难驾驭的苗族聚居地,也是可以施行教化的,并且提出了推行儒学的具体方法。
C.赵廷臣据情理政,重视农耕。担任云贵总督期间,他请求恢复土地旧制,并且根据云南土地荒芜的现状,提出招募农民开垦的建议,这些想法都得到了朝廷的肯定。
D.赵廷臣公允宽容,得民信任。在处理浙东地区叛乱时,他能够公允地审讯,得以保全性命的百姓很多,也因为他的处置宽容,让不少余党乐于脱下盔甲归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自后应袭土官年十三以上者,令入学习礼,由儒学起送承袭。
(2)吴三桂贡象五,世祖命免送京,廷臣因乞概停边贡,允之。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当下青少年正是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实现的主力军。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针对14-35岁青少年进行的“你心目中15年后的中国什么样”调查显示,85.3%的受访青少年希望在未来15年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爱国爱人民是受访青少年认为成为国家栋梁最应具备的素质。受访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得分达到9.44分(满分10分)。
刘昱强是西安某高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他希望能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未来成为科研工作者,深耕芯片领域,为国家芯片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作为学生,我们的职责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入理想的大学,学习喜欢的专业。我希望在未来成为优秀的人,为国家贡献力量。”北京某中学高三学生徐娅娅说。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青少年与国家振兴”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