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宜宾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从文言句式的角度,下列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破坏售票市场秩序的行为固然可恶,但对那种不同于传统黄牛非法倒票的技术抢票行为,是否要立法进行厘清则值得商榷。

    B.民办学校学费贵,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只要是贵的合理,贵的值当,贵的程度能让家长接受,那也无可厚非。可现实是,不仅“爆贵”,而且还在持续“暴涨”。

    C.韩国国会以压倒性票数表决通过对总统朴槿惠的弹劾动议案,其总统职权即刻转由总理黄教安暂代,可能成为第一位提前下台的民选总统。

    D.经过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扫雷二队官兵8个多月的奋战下,红河州边境一线遗留的块雷场被成功清除雷障,4.436平方公里“死亡地带”完成向“和平之地”的蜕变。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 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是“五四”时期散文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的根本区别。

    B.“大品”散文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民族等大命题的理性思辨。

    C.台湾当代散文上承中国传统散文,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台湾当代散文大多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抒写对现实人生的感悟见解,饱含诗情和哲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话”的成功并没有带来“美文”的胜利,“五四”新文化运动得益最大的也并非散文。

    B.如果散文没有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

    C.我们不能说九十年代之后“大品”散文的艺术成就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

    D.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华文学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它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3下面散文作品不属于“大品”散文的是( )

    A.韩少功《我心归去》 B.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C.郁达夫《故都的秋》 D.史铁生《想念地坛》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说做人不讲诚信无法立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赞扬宋荣子超绝尘世,宠辱偕忘,并以“______________”两句赞扬他能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2)范仲淹有词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其中关于“衡阳雁”的意象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也曾出现过。 

    (3)“乌鸦反哺”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李密在《陈情表》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便是借用乌鸦反哺这个典故来表明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月烘托举酒话别气氛的诗句是“主人下马客在船,_______________。(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从味觉和视觉对山间“四时“中的春夏进行描写的名句是“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明之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_____”;而“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所以更加愚笨。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恪尽职守,他反问学生冉有“________________,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言为心声。王羲之借兰亭盛事,用“________________”,表达其异于世人的生死观。(《兰亭集序》)

    (3)旷达的苏轼认为大自然是富有而宽厚的,只要我们愿意用心体会“________________”,便可坐拥大自然的无尽宝藏。

  • 8、(1)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官赋》中,杜牧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认为秦国亡于自身,随后又指出这类历史悲剧一再重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的原因在于:“古之圣人”虽然才能超出一般人很多了,“_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远不及圣人,而“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5)荀子在《劝学》 中认为,“_________________”也不足十步远,“_________________”的“不舍之功”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

  • 9、不写下列名句的空缺的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阐明逍遥自在、无所待的状态。

    (2)《离骚》中屈原用佩戴香草鲜花来表明自己对人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诗词,完成下面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1)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1)浮玉:喻指金山。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 “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 《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 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2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于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於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锄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日:“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B.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日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C.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日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D.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氏,即春秋时鲁国季孙氏,“孙”为尊称,实为季氏,姬姓。鲁国的卿家贵族,掌握鲁国实权。

    B.司空,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沿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工程。

    C.夷狄,中国古代称呼北方部族为“夷”,称呼东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D.《史记》,二十四史之首,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规模巨大,体系完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工作负责,成绩突出。他给季氏做管理仓库的小吏时,财物管理得公平准确;担任管理牧场的小吏时,家畜繁殖增多,不久就被升任为司空。

    B.孔子异于常人,屡遇困境。孔子身高九尺六寸,远高于常人;他离开鲁国后,在齐国受到排挤,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又被围困。

    C.孔子考虑周全,办事谨慎。齐景公邀请鲁定公在夹谷会盟,鲁定公毫无戒备就准备赴约,孔子认为外交谈判必有军事力量作保障,建议他带上左右司马。

    D.孔子勇敢无畏,敢于担当。夹谷会盟,齐国管事官员安排表演夷狄舞乐,还让歌舞杂技艺人及侏儒表演,孔子斥责齐人无礼,并要回了被齐国侵吞的土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2)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5文章中孔子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人生启示?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色列空军中的飞行教官拟定了这样一个方针,新兵在完成一次出色的任务后,常常热烈地表扬他们;同时,对很差的表现也会进行严厉地批评。结果,他们发现,新兵在受到批评后很容易进步,而在受到表扬后实际做得更差。

    ——[英]彼得利普顿《最佳说明的推理》

    人生来就是喜欢被人称赞的,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可以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美]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表扬与批评,哪种方式更利于人的成长呢?请根据材料,从自身学习、生活的感受出发,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