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晋城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恨晨光之熹微         熹微:天色微明

    B.三江而带五湖       襟:以……为襟

    C.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环旋着向上飞

    D.九岁不行             不行:不可以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走进庐山山谷,抬头几乎见不到阳光,鸟儿满山飞来飞去;正是秋天,栗树密布,树下栗子散落一地,不一而足,让游客兴奋不已。

    B. 该案件因为犯案人手法隐蔽,很久毫无进展,最近,经过专案组的明察暗访、细心研究,终于峰回路转,有了新的线索。

    C. 社交平台的言论给管理者带来了难度,每当虚假消息闹得沸沸扬扬时,人们都希望权威部门及时发布信息,以达到扬汤止沸的效果。

    D. 杂志社责任编辑张平率先发言,他抛砖引玉,和作者分享了去年杂志社所取得的成绩,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写出更多的好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为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目标,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宽袍敞襟,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

    B.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C. 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礼服。

    D. 民族服饰,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与赵武灵王“革衣服之制”的内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汉服”,但他们都由此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B. 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历经流变可谓博大精深。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都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C.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我们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D. 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是“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的一种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中山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B. “探讨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象可以证明,当下有不少人正在试图弥补我们没有“国服”的缺憾。

    C. 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D. 大唐盛世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服饰反映社会,因此在国家崛起之今日,我们都应该把“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当成一件大事。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4)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

    (5) 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___ ___ ”。

    (2)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承上启下,将眼前实景过渡到对当年英雄的回忆。

    (4)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这可以用《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解释。

    (5)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运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为喻表达自己因为高尚的德行而遭到贬黜、被强加罪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写秦统治者挥霍无度,视剥削来的钱财如泥沙,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2)庄子《逍遥游》中借“大鹏直上”表达自己志向,其中“_________”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3)闾阎扑地,________;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易》曰:“____________,差以千里。”(《太史公自序》)

    (2)____________,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高祖本纪》)

    (3)大风起兮云飞扬,____________,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祖本纪》)

    (4)力拔山兮气盖世,____________。(《项羽本纪》)

    (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6)读书百遍,_______________。(陈寿《三国志》)

    (7)____________,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

    (8)____________,略见一斑。(刘义庆《世说新语》)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小题。

    观 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B. 首联写书卷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C. 颔联写一眼扫过三千字,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疲于应付的心情。

    D. 颈联“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识,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E. 尾联写读书可以使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的贵公子领略美好之情之境。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三种赏析之。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崎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梗棘矜,非锯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上篇)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过秦论》下篇)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周王A序得B其道C千余载D不绝E秦F本末G并失H故不能长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而倔起阡陌之中”与“越陌度阡”(《短歌行》)两句中的“阡陌”含义不同。

    B.“致万乘之势”与“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致”含义不同。

    C.七庙,指天子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常用作国家的代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D.“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与“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壅蔽”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善用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对比、秦与陈涉对比、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等。

    B.秦设置公卿、大夫和士,专门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导致百姓怨恨、天下背叛。

    C.周朝的政治制度合理并且合乎根本大道,所以国家才能够传承一千多年而不断绝。

    D.材料二告诫后人,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要吸取经验教训,取舍有序,变化适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5】秦一统天下,四海归一,但二世而亡,请你根据选文概括秦亡的原因。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请将你选择的小题号填在答题纸上相应位置

    (1)下列三句都出自《论语》,请任选其一,结合《左忠毅公逸事》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所选句子的理解。要求:阐释准确,依据合理,150字左右。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③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

    (2)放弃,往往是一种无奈、消极的选择,但有些人的“放弃”,却让我们看到了超乎寻常的意义。请从宝玉、天保、孙少安中任选一位,叙述有关情节,并简要点评其放弃的意义。要求:依据原著,阐释合理,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