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帝在殿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B. “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 “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正常退休,辞官归家。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无关。也称“休致”“乞骸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纫秋兰以为佩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纸的胜利
【俄罗斯】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
春天到了,根尼亚·皮拉普廖特奇科夫来到院子里透透气。他的双腿天生就有毛病,因而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很是奇怪。他的鼻子总是不通气,他只能靠嘴呼吸,此外,他没有父亲。在这里,半数孩子没有父亲。但和其他孩子不同的是,根尼亚没法像他们那样说自己的父亲战死了,因为他压根儿就不知道自己父亲的任何讯息。
他刚刚从冬春季节的病势中复原,阳光暖和得出奇,不管是空气还是大地,一切都显得鼓胀而饱满,尤其是那些裸露的树干,眼看就要迸发出细小的、幸福的叶芽。
根尼亚站在院子中央,愕然谛听着远处天空的隆隆声。第一团泥巴正巧落在一只猫和男孩的正中间。肥猫弓起身子向后跳去,根尼亚一哆嗦,飞溅的污泥“啪”的一声重重地打在他脸上,第二团泥巴落在他的背上,未等第三团泥巴砸下来,他就急忙拔腿连蹦带跳地向自家门口奔去。紧跟着,一句打油诗像响亮的飞镖一样穿过:“瘸腿根尼亚,鼻涕流成河!”
根尼亚望了望四周:科利卡·克柳克温正跑来跑去,小女孩们尖叫着,而在他们身后,站着那个他们为之卖力的人——天不怕地不怕的机灵鬼热尼卡·艾特尔,所有没给他当过小跟班的孩子都是他的敌人。
“为什么?为什么他们总是欺负他?”外婆悲苦地喃喃道。
“我想,应该请他们来家里做客,给根尼亚过个生日。”母亲答道。
“你疯了吗?”外婆吓了一跳,“那些人可不是一般小孩,分明是一伙强盗。”
“我也想不出别的法子,”母亲愁容满面地应道,“应该烤点儿馅饼,做一桌好菜招待他们,总之,得给孩子们举办一场热热闹闹的生日活动。”
“那可是一伙强盗啊,他们会把整座屋子都搬走的。”外婆反对道。
“你有什么可偷的吗?”母亲冷冷地问道。
老太太不作声了。
两个星期过去了,宁静而温柔的春天来临。庭院里干净整洁,绿草如茵。
生日前夜,母亲告诉根尼亚,要为他举办一场真正的生日会。“叫上你们班里和院子里你想请的孩子。”她提议道。
“我谁也不想请。妈妈,不要。”根尼亚恳求道,“要。”母亲简短地回答。看她眉毛抖动的样子,他明白自己没法逃避了。
傍晚,母亲来到院子里,亲自邀请孩子们第二天来家里。她邀请了所有人,并没有挑挑拣拣,但热尼卡是她单独去找的:“还有你,热尼卡,你也过来吧。”
他眼神冷漠而成熟地看了看她,看得她有些发窘,“我会来的。”热尼卡平静地回答。
将近四点钟,大桌上已经摆好了一个大大的汤盆,配上切得细细的杂拌菜,还有搭配鲱鱼的烤面包、馅饼和米饭。
根尼亚坐在窗边,背朝着餐桌,竭力不去想那群吵吵嚷嚷、快活无比却又和他水火不容的敌人马上就要闯进他家的样子……看上去他正在全心全意地用报纸折一艘带帆的小船。
他是这项纸艺的能工巧匠。根尼亚生活中有几千个日夜是在床榻上度过的。他耐心地忍受着秋天的黏膜炎、冬天的咽峡炎、春天的伤风感冒,折出一个个纸角,将每一页纸的弯折处压得平平的。根尼亚手中转动着那只还未做好的小船,惶恐地等待着客人到来。
他们来的时候刚好四点整,是结伴一起来的、一对肤色白皙的小姐妹在这些客人中年龄最小,她们带来了一大束黄灿灿的蒲公英花,而别的孩子都没带礼物。
大家彬彬有礼地围着桌子坐下,母亲给每个人的杯子倒上自制的气泡饮料,然后说道:“让我们为根尼亚干杯——今天是他的生日。”
所有人都举杯庆祝,妈妈则抽出一把方形椅子,坐到钢琴前,弹奏起《土耳其进行曲》。
泰然自若的热尼卡就着杂拌菜吃馅饼,外婆则围着孩子们忙前忙后,就像她平日里围着小根尼亚忙碌一样。
这场生日活动的主角正紧张地盯着盘子,手掌汗涔涔的。音乐停止了,余音轻快地飞出窗外,只有些许沉沉的低音在天花板下方逗留,稍做延宕,便随着其他的音符飘然隐没。
“我们玩方特游戏吧”,演奏之后,母亲提议道。
热尼卡在窗台旁摆弄着那只还未做好的小船。母亲向大家解释游戏怎么玩,不过看样子谁都没带方特。
没有人知道这个游戏是怎样玩的。热尼卡在窗台旁摆弄着那只还未做好的小船。母亲向大家解释游戏怎么玩,不过看样子谁都没带方特。辫子编得很复杂的小姑娘莉莉卡总是在口袋里装着一把梳子,但她拿不定主意是否要把梳子交出来——万一不小心弄丢了呢?热尼卡把小船放到桌子上,说:“这就是我的方特了。”
“根尼亚,给女孩子们做几个方特吧。”母亲请求道,同时把报纸和两页厚实的纸张放到桌子上。根尼亚拿起纸来,思考片刻,就折出了一个纵向的弯褶……男孩们剃得光光的小脑袋和女孩们被辫子绷得紧紧的小脑袋齐齐地向桌子这边凑了过来。小船、杯子、盐瓶、面包篮、衬衫……他每完成最后一步,做好的小东西马上就被等待已久的手一把夺走。
“还有我,给我也做一个!”
“他已经给你做了一个,真不害臊!该轮到我啦!”
“根尼亚,请给我做一个杯子!”
“小人儿,根尼亚,给我做一个小人儿!”
所有人都忘了方特游戏。根尼亚麻利地折起纸,把接缝处压平整,再次折起,弯出折角。小人儿、衬衫、小狗……孩子们朝他伸出手,他给大家分发那些纸做的稀罕玩意儿,所有人都笑着,所有人都向他道谢。他不自觉地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擦了擦鼻子,但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的举动,就连他自己也没察觉。
这种感受他只在梦中体验过。他是幸福的。他没有感受到任何恐惧,任何厌恶,任何敌意。他一点儿也不比他们差。甚至,他们还赞赏了他那不值一提的天赋,而他自己从未觉得这天赋有何意义。他似乎生平第一次真正看清了他们的面孔,他们根本不是什么凶神恶煞。热尼卡在窗台上摆弄一张报纸,他把小船展开,然后试着重新折一遍,但怎么也折不好,于是他走到根尼亚面前,碰了碰他的肩膀,生平第一次叫了他的名字,请求道:“根尼亚,帮我看看吧,下一步怎么折……”
正在擦拭餐具的母亲微笑着,泪水滴落在肥皂水中。
(选自《世界文学》2021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婆是位热情善良的老人,尽管她不愿让欺负自己外孙的孩子们来做客,但她们来到后,她又自觉围着他们忙前忙后。
B.小说中多次提到的“报纸折的小船”这一物象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小船”也是热尼卡与根尼亚两人沟通破冰的关键。
C.小说多用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如母亲最后“微笑着,泪水滴落在肥皂水中”,表现了母亲的欣慰和对儿子深深的母爱。
D.小说整体以时间为序,围绕根尼亚从被欺负到被接纳的经历展开叙述,其中还运用插叙的手法介绍了根尼亚的特长。
【2】开篇详细描写根尼亚被热尼卡等人欺辱的遭遇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根尼亚两次折纸时的心态有何不同?这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是一种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感人:“臣无祖母,______________;祖母无臣,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突出秋日特征,写尽九月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常年有病不能自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下面句子空缺的部分。
(1)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自斟自饮,享受室中之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的手法构想出目力难及之景,传达出渔歌和雁声的几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密的《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游的《书愤》中描述他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高处着笔写夔州的特定环境,“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飘泊无定的悲苦生涯。
(2)《赤壁赋》中有美景,有深情,亦有真理。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再小也不能据为己有。
(3)古人重视学习对改变自我的重要作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强调要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自己;《论语·学而》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强调虚心学习可以匡正自己。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焚书坑儒”是秦始皇采取的“愚民”政策的集中表现。《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露了这一做法。
(3)在《朝天子·咏喇叭》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宦官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
(4)《贺新郎》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比喻说明国家的命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作者报国从军的夙愿。
(5)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得难失易”的现象,而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其原因。
(6)小刚的偶像是汉代的太史公司马迁,太史公用来表达写作《史记》目的的话语激励小刚,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成一家之言”。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与“光阴似箭,时不我待”意思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2)在中国古代诗歌文化中杜鹃鸟象征悲愁,《蜀道难》中以描写它凄楚哀婉的叫声渲染惆怅哀愁的句子是“________”。
(3)《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居民住宅的雅致,都市户口的繁庶,表现了杭州繁华热闹的景象。
(4)《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5)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陈情表》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题材上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从体裁看,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万里行”“不相送”“远含情”等内容都与诗题中“送别”相呼应。
B.一个“嗟”字,饱含诗人复杂心情:为朋友的遭遇而伤感,为即将到来的分别而惆怅,更为官场沉浮无定而感慨。为全诗定下了悲凉沉重的基调。
C.颔联寓情于景,诗人不能河桥相送,只能想象饯别结束后的场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两人深厚的情谊。
D.全诗不失自然朴素。前两联通俗晓畅,不事雕饰;后两联用典,熨贴工稳,并不晦涩。中间两联对仗工致,流走匀称,宛转如意。
【2】诗中运用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圈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 折节读书 折:改变
C. 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 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可能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不与世相闻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 因谓之方山子 批大郤 ,导大窾,因其固然
C. 过岐亭,适见焉 盘盘焉,囷囷焉
D. 使从事于其间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想因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B.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这难道不是古时候乐师们弃置而不用的方山冠吗
C.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D. 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4】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
A. 余既耸然异之 B.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 栗深林兮惊层巅 D.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5】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 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 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 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已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面对这种做法,其他运动员们惊愕不已,有的观众拍手叫好,有的裁判则表示质疑,大家展开了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