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找出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恭疏短引 控蛮荆而引版越
B.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C.躬亲抚养 外无既功强近之亲
D.夙遭闵凶 夙兴夜寐
2、下类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 )
A.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译:凡是长安城里(种树)以观赏游览的有钱有势的人家以及种树卖果的人。
B.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译:立即要谋杀单于,还有什么比处死更重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C.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主意还没有拿定,(赵王想要)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但是)没有找到。
D.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译: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可以满足三个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新动向,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摘编自《现代农业科技》)
材料二 :
自从田园综合体这个词进入国家高层文件以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在本质上,田园综合体是在乡村发展起来的新范式,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还原了农业的生态循坏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在此基础上,田园综合体开启了以乡村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开发新模式。
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所以,田园综合体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来说,田园综合体树立了逆城市化的成功范式。
(摘编自《楚天都市报》)
材料三: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面临着文化重塑的过程,任何一个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所面对的风景是田园风景,但是所面对的当地居民可能是被异化的中间人,失去了乡民原本的淳朴,失去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中间人”既不是纯粹的乡下人,也不是纯粹的城里人。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
中产阶级的新田园文化和农民的旧田园文化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机制,这种平衡机制的建立不依赖于管理运营者,也不依赖于任何商业模式,而是依赖于一种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未来,基于田园综合体,一定会生成一种全新的乡贤文化形态。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四:
“留住绿水青山,守住淡淡乡愁。”长久在钢筋水泥中生活的都市人大多有一个田园梦,秀美的风光、传统农耕场景,蕴藏着从古至今的乡村美好意蕴。
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镇素有“国兰祖地、春兰故乡”的美誉,如今正在进行“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试点,其中的棠棣村是千亩花海的核心区块。“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坏境优”,2018年,棠棣村成功创建为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漓渚利用兰花经济、美丽乡村、乡村治理等优势条件,创建生态经营示范项目,“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即将美丽绽放。
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着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改变着当地及周边乡村的发展格局,一幅推动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摘编自《钱江晚报《“田园综合体”载起乡村来来》)
【1】下列关于“田园综合体”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园综合体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其本质还是乡村社区,不过是以新范式来呈现。
B.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新型产业综合发展模式,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C.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是被异化的“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找回田园心性,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文化重塑。
D.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与城市经济逻辑不同,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指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本质,林料三关注建设中的文化重塑,材料四则用真实的事例说明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B.当前我国乡村正大力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花香漓渚”项目就是一个例子。
C.具有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的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特点。
D.田园综合体不仅文化旅游价值较高,同时也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提供了载体,因此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建设浪潮。
【3】请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田园综合体建设应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一句表示,虽然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乐趣,但他以“_________”表明自己坚持修身洁行,崇尚美好的道德情操。
(2)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憎命达”,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登高》中他用“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的《逍遥游》里,宋荣子能够看淡世间荣辱,不受外界影响,揭示他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极度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然而秦对索取来的财物挥霍无度,对这种现象进行总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在李煜的《虞美人》中使用了“明月”与“东风”的意象,反衬亡国之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影响很大,有人认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而来。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有两次写到氓的性情粗暴,一处是“________”,另一处是“________”。
(2)《离骚》中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似,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与“逝者如斯,时不我待”意思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楼梦》第37回探春请柬云“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其中“扫花以待”语出杜甫《客至》“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古国,有着发达的古代天文学。很多古诗文中对“星宿”有所涉及,如王勃《滕王阁序》的“星分翼轸”,还有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和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孔子说,君子要处理好质朴与文采的关系,二者兼备,配合恰当,否则就会出现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不好现象。
(2)《无衣》中秦人能同袍同泽同裳,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里面多用美人香草来比喻,是因为____________,至死不容于世,是因为____________。
(4)陆游在《书愤》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回忆过去戎马生涯,雄放豪迈,广为人们传诵。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登凌歌歊台感怀
(宋)李之仪①
偶向凌歌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①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岂应,难道是。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起句照应主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 “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 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一字,褒贬分明。
D. “清愁满恨”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E. 此词是咏怀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词人借登凌歌歊台抒发了内心的感慨。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颖字公实,衢州西安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调溧阳主簿。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颖白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强逋赋浚喜即奏阁免由是知之签判潭州。王佐为帅,负其能,盛气以临僚吏,颖约以中道,多屈而改为。提举浙西常平茶盐,还淀山湖,以泄吴松江,二水禁民侵筑,毋使逼塞大流,民田赖之。就迁提刑,以洗冤泽物为任,间诣狱,察不应系者纵遣之。御史以介僻劾罢。除江西运判。江州德化县田逃徙太半,守乞蠲税,不报。颖以见种之税均于荒莱,民愿耕者第减之,上供自若,而逃田尽复。除淮东转运副使。初,水败楚州城,修补未竟,刘超欲移筑,颖入对言:“国家何苦捐百万缗为军帅幸赏地邪?”光宗从之。除户部郎中、淮东总领。务场以额钞抵赏,阴耗饷计,二十年无知此弊者,颖究核得之,以所卖数论赏而总饷增羡。迁司农少卿、淮西总领。前主计者请自为都酿,抱净息而利赢余,其后稍亏,反以大军钱佐之,邀籴江、淮,回易如负贩状。颖以为失王人之体,遂罢之。内府宣限既迫,每移供军钱以应岁输。颖搜吏弊,汰冗员,分月纲解,自是不复挪移。嘉定改元,召赴行在。请老,以宝谟阁直学士致仕。卒于家,年七十八。宁宗时,学禁初起,党论日兴。颖奏:“愿陛下御之以道,容之以德,不然,元祐、崇,观之事可鉴也。”其在从班日,韩侂胄旧与周旋无间,方居中用事,而颖谢绝之。常言:“士以不辱身为重。”其为少宗正,而丞相赵汝愚适归,相遇于废寺,赵汝愚曰:“寄谢余参政,某虽去而人才犹在朝廷,幸善待之。”颖曰:“相公人才即参政人才也,使果贤,参政之责,非宰相之忧也。”余继相,卒于善类多所全佑,颖之助云。
(选自《宋史·刘颖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颖白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蠲逋赋/浚喜/即奏阁免/由是知之/
B.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颖白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蠲逋赋/浚喜/即奏阁免/由是知之/
C.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颖白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蠲逋赋/浚喜/即奏阁免/由是知之/
D.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颖白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蠲逋赋/浚喜/即奏阁免/由是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对,古代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被质问,也可以向皇帝建议。
B.户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财政、土木工程等事务。
C.改元,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也有一君在位改用新年年号的。
D.丞相,最高国务长官。辅佐国君管理军政要务。历代设置、职权有所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颖为官刚强,处事严厉。刘颖的上司王佐盛气凌人,他予以约束,使王佐改变;有官员设立酿酒作坊获利,亏损后又有不当的行为,被刘颖罢免。
B.刘颖关注民生,体恤百姓。他治理淀山湖,设法保护堤坝,使百姓的农田获得依靠;他在江西任职,采取措施,缓解德化县的田租和荒地问题。
C.刘颖为政务实,力除弊端。他建议朝廷重赏将领,获得采纳;他发现官府存在二十年的弊端,设法予以革除;他革除挪用军费充当税款的弊端。
D.刘颖为人正直,善待贤人。刘颖认为士人要看重尊严,不可受辱;赵汝愚被贬返乡,与刘颖相遇,赵汝愚请刘颖善待官场的贤人,刘颖表示同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洗冤泽物为任,间诣狱,察不应系者纵遣之。
(2)韩侂胄旧与周旋无间,方居中用事,而颖谢绝之。
1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②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③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④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患者千虑,必有一得。
⑤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上面的材料均出自《史记》,阅读后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 写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文体特征鲜明,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