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大庆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项羽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外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 项羽之所以拒渡乌江,是因为他觉得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C. 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 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一生创作甚丰,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剧本《茶馆》《雷雨》等。

    B. 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名的剧作家,短篇小说巨匠,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的三大巨匠。

    C. 鲁迅创作的《故事新编》强调一个“新”字,意在古为今用,针砭流俗,批判社会。

    D. 《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战国时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似乎又要反对执著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

    “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从客观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而所有现实存在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 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鹞宋荣朝茵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注“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 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可见落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我们必须平齐是非,抛却时待,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既然“莫寿于殇子”,则如何“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其实,逍遥若是一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有否为物所累而已。我们要明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此。

    郭象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真正的圣人,“出世”而未尝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无为而治天下,不以柱梏为桎梏——连桎梏之为桎梏也被超越了,便做到真正的无待,真正的逍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逍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只有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才能逍遥。

    B.“逍遥”不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而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艺术境界。

    C.“逍遥”不属于道德修养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D.“逍遥”即通过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达到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针对庄子《逍遥游》《齐物论》中的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提出疑问,然后逐步论证真正的“逍遥”。

    B.文章第二段从理解“逍遥”的境界的角度,论证了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C.文章第三段论证了郭象对“逍遥”的认识与庄子在《逍遥游》中的观点并不矛盾。

    D.文章结尾用尧和许由两个入世者的正面事例,论证了即使居庙堂之上,也可以实现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虽然大鹏、小鸟都是自由的,但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得小鸟羡慕。

    B.既然庄子还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那么对他在《逍遥游》 中“小年不及大年”的这一讲法就不可执实。

    C.“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不应认为这是主张有大小对待。

    D.真正的圣人,既“入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即使整天忙碌于世俗事务,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自己回归田园后在庭院中的活动,表现生活的闲适自在。

    ②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表达的意思相似。

    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庄子在《逍遥游》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类似的境界。

    ④《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写道自己借书回到客舍,因寒冷四肢僵硬动弹不得,在“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状态才有好转。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孔子用浮云作喻,说明君子面对不义之财正确的心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子罕》中讲艰难困苦的环境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中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一脉相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蜩与学鸠起飞后只能“____________”,飞得不高时便落在地上,所以他们不解地诘问大鹏“____________”?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对英雄的追慕转向对自身现实的嗟叹。

    (3) 在《离骚》中,屈原在投机取巧、违背准绳的世俗面前,内心烦闷失意、走投无路,却表示“____________”,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这种丑态。

  • 7、名篇名句默写

    (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中的“东风”一般指春风,也用来比喻有利的时机或条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夫运筹策帷帐之中,________________。(《高祖本纪》)

    (2)_________________,没有石棱中。(卢纶《塞下曲》)

    (3)桃李不言,_________________。(《李将军列传》)

    (4)________________,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5)________________,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6)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7)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8)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借用理性的质问与悲戚的想象,说明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及其人生悲剧的根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南宋)张元干

    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绿卷芳洲生杜若,数帆带雨烟中落。傍向来沙嘴共停桡,伤飘泊。   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寒食清明都过却,最怜轻负年时约。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

    (注)①沙嘴,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滩。②桡:船桨。

    1本词的词牌名是()

    A.扬州慢 B.满江红

    C.水龙吟 D.念奴娇

    2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卷芳洲生杜若”句炼字精当,以一“卷”字,生动刻画芳草丛生的小洲绿茵似烟的朦胧景致。

    B.“沙觜共停桡”一句兼用借代对比,传达出词人飘泊天涯的羁旅之思。

    C.“寒犹在”四句,承上转下,由叙事到抒情,描写了寒夜停泊时自己的处境。

    D.“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三句,采用对面落笔法,本来是写自己思归心切,却说佳人在小楼里终日痴望,等自己归来。

    3下列对本词相关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中“豫章”,今江苏南京市。“吴城山”地名。据《太平寰宇记》:“南昌县……吴城山在治东一百八十里,临大江。”船经常航行到这里风浪所阻。

    B.此词开头“春水迷天”两句,点明旧历三月,春暖雪化,江水猛涨,此时正值桃花盛开的的季节,故称“桃花浪”。

    C.“绿卷芳洲生杜若”二句,写景如画。“杜若”,香草名。屈原《九歌·湘君》有“采芳洲兮杜若”。

    D.“蓬窗”犹船窗。张元干的在《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中亦有作词“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的描写。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荆公子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免矣乎!

    伯牙子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削迹拔树以从我者,奚益于吾亡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朝周室”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相同。

    B.“其固免矣乎”与“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伯牙子鼓琴”与“虎鼓瑟兮鸾回车”(《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鼓”字含义相同。

    D.“善哉乎鼓琴”与“素善留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洁,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种、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

    B.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作者是为了论述弹琴时有知音的重要性。

    C.面对身边人的质疑,子罕指出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再次回来,是因为子韦曾教导他,所以子罕重用子韦。

    D.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明的人却不能任用,轻视不贤明的人又不能斥退,以致于贤明的人与不贤明的人都对其怨恨仇视。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

    (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

    【5】本文所体现的人才观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提到的“睡眠惯性”的现象,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少见。有时候,惯性似乎不能被随意改变。但有些惯性如果一成不变,也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