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词有相同意义和用法的一项是( )
A.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割鸡焉用牛刀
B.①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②其声呜呜然③何为其然也④不以为然
C.①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④余嘉其能行古道
D.①侣鱼虾而友麋鹿②倚歌而和之③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④耳得之而为声
2、下列括号内的缩句,不符合原句基本意思的一项
A.航天探索给人类带来一次又一次成功发现的惊喜和激动。(航天探索带来惊喜和激动。)
B.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我被故事迷住了。)
C.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爱像云彩。)
D.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国家的能力,往往需要一些标志性证明。(智慧、能力需要证明。)
3、我国第一部新诗集是( )
A.胡适的《尝试集》
B.郭沫若的《女神》
C.徐志摩的《志摩的诗》
D.闻一多的《死水》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王老师的不情之请让我这个做学生的左右为难,也不知道如何去向他说明自己心中的想法。
B.很时髦的美女司机被网友誉为“公交天使”,她乐于助人,做的好事真是擢发难数。
C.某网站官司过后,不仅赔了款,又失去了重要栏目,影响了人气,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D.日本的核辐射对中国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只有西藏没有检测出辐射物,这让人受宠若惊。
5、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它们并没有因为现代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 殊途同归 B. 斗转星移 C. 甚嚣尘上 D. 销声匿迹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要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必须知道“仁”的基本含义。然而,直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孔子“仁”却有不同的认知。根据《论语》中孔子对“仁”的相关解说,有人认为孔子的“仁”即“爱人”,有人认为孔子的“仁”即“克己复礼”,也有人认为孔子的“仁”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诸如此类,所说不一。这样的状况,对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是巨大的遗憾。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条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认为“仁”是“爱人”的观点带有很大普遍性。方克立编著的《中国哲学大辞典》就认为孔子“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爱人”就是关心、爱护他人。笔者认为以“爱人”释“仁”稍嫌不足。其一,“爱人”的含义里没有“己”。“爱人”这个词包括两个字的含义,一是“爱”,二是“人”,这里的“人”指他人。一个人能够关心和爱护他人,这是好事,但是自己内心有没有爱呢?“爱人”一词里是反映不出来的。但“仁”的内涵里面恰恰包含了要爱人首先自己得有爱、得有仁心的意思,而“爱人”一词显然没有这层含义。其二,“爱”不能用善恶来规定,从而不能体现出“仁”的本质。“爱”这个字概括性太强,单用“爱”这个字不能反映出爱的善恶。“仁”作为孔子宣扬的最高道德标准,首先是善的,这是最基本的,而“爱”这个字恰恰不能体现的就是善恶。比如关爱别人是好事,但是过度的关爱岂不适得其反?但又不能说过度关爱为恶。正由于这方面的原因,用概括性强的“爱”来规定“仁”有所不足。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条云:“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事实上“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并不是出自孔子,并且“克己复礼”是践仁,即实现“仁”的根本途径,而不是“仁”本身。《左传·昭公十二年》“子革对灵王”条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是引述“古志”之言;楚灵王因为没有“克己复礼”,没有做到“仁”,所以最终遭遇乾溪之难。
《论语·雍也》“子贡曰”条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已。’”张岱年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才是《论语》中孔子给出的最确切的关于“仁”的解释。首先,“夫A者,B 也”正是古人定义概念的惯用格式。其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包含了关于人己关系的一种重要观点,即确认自己是人,亦确认别人是人;肯定自己有立、达的愿望,也承认别人有立、达的愿望。这是道德的一项最根本原则,也是孔子所谓“仁”的中心含义。最后,“爱人”是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最简明的高度概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消极方面的陈述,而“克己复礼”则是一项道德修养方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仁”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家对其基本含义理解上的分歧导致我们无法继承孔子的思想。
B.文章认为单用“爱”不能反映爱的善恶,过度关爱会起反作用,用概括性强的“爱”来规定“仁”不全面。
C.大家都认为《论语》中没有给出“仁”的确切含义,但张岱年认为孔子曾明白地界说了“仁”的含义。
D.作者率先提出了“克己复礼”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的观点,认为用“克己复礼”定义“仁”不恰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方克立的观点旨在说明“‘仁’是‘爱人’”的说法与《论语》中有关“仁”的解说高度一致。
B.文章提出人们对“仁”的认知存在差异的现实后,着重分析了几家的不同观点,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C.《左传》的记载表明,“‘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并不是源自孔子,但是得到了孔子的认同。
D.对于各家对孔子的“仁”的基本含义的相关解释,作者没有全盘否定或肯定,这体现了文章的辨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孔子“仁”本义的理解认知不同,这对我们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B.“爱人”的含义里没有“爱己”这一层意思,这是文章认为不能以“爱人”定义“仁”的根本原因。
C.张岱年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一项最根本原则,是孔子“仁”的中心含义。
D.张岱年先生判定《论语》中哪种对“仁”的相关阐述为孔子对“仁”的界定,定义形式是其依据之一。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一诗中,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2)《劝学》在论述学习方法时,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借杯中物来消解胸中块垒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主流的精神交游方式。以“酒”入诗在高一所学古诗文中寻常可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了周瑜在谈笑之间“____________”的儒将气度;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____________”一句使用比喻描绘刘裕挥师北伐时像老虎一般的威猛气势。
(2)荀子《劝学》中,以螃蟹设喻,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于“用心躁也”,从反面论述要学习必须专注、持之以恒。
(3)《涉江采芙蓉》中写女子采莲想要送给心上人,那人却在远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一个很美的意象比喻河畔的柳树,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________________,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
(3)元嘉草草,____________,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示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声声慢》中,通过拟人的手法、用一个反问句来表达故物依然,人面全非的无限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批评男子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集中表达生死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侧面表现箫声感染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也。建安中,随张飞入蜀。建兴初,丞相亮以为主簿,迁参军右中郎将。及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闻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预将命使吴,孙权问预曰:“东之与西,譬犹一家,而闻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预对曰:“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权大笑,嘉其抗直,甚爱待之,见敬亚於邓芝、费祎。迁为侍中,徙尚书。
延熙十年,为屯骑校尉。时车骑将军邓芝自江州还,来朝,谓预曰:“礼,六十不服戎,而卿甫受兵,何也?”预答曰:“卿七十不还兵,我六十何为不受邪?”芝性骄傲,自大将军费祎等皆避下之,而预独不为屈。预复东聘吴,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曰:“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遗预大珠一斛,乃还。迁后将军,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
(节选自《三国志,宗预传》)
【1】对下面带点的虚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曰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③俱不足以相问也 ④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表示授官的词语还有“授”“除”“辟”“举”等。
B.延熙(238年-257年)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君主汉后主刘禅的第二个年号,这是年号纪年法。
C.君,是古代对人的尊称,除了“君”,对人的尊称还有“公、足下、子、先生、夫子、阁下、竖子”等。
D.“沛公北向坐”,北向,即向北,“北向坐”就是坐南方位面向北方;在座次安排上,南方位是卑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预多次出使东吴,他说话直率的特点受到孙权的喜爱,他说孙权尊敬的程度仅次于邓芝和费祎,为维护芜湖两国的友好关系,立下了汗马功劳。
B.诸葛亮去世之后,吴国在无数边境的吧丘增加了1万人的军队,蜀国听说后也加强了永安的防守,孙强问起此事时,终于做了非常巧妙的回答。
C.宗预老当益壮,按照周礼,六十岁就不再带兵打仗,而他却在六十岁时就接受了带兵的任务,这引起了车骑将军邓芝的不满,向他提出质询。
D.吴蜀两国是既对立又联合的关系,因而宗预多次受聘到吴国任职,使吴主孙权非常喜欢他,在他最后一次离开吴国时,孙权含泪相送,还赠送给他许多珍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芝性骄傲,自大将军费祎等皆避下之,而预独不为屈。
(2)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4、反思,是通过思考过去的事情总结经验教训。
反思促进个人成长;反思推动民族发展;反思助力文化传承……反思启发自己,唤醒别人,警醒后人。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样的看法、感悟或启示?请以“学会反思”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