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A. 伏清白以死直兮
B. 群臣怪之
C. 孔雀东南飞
D. 长余佩之陆离
2、选出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 《社戏》里写“我”早年若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
B. 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其实这样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C. 曾经因开心农场引发全民“偷菜”热潮的开心网本来已渐被遗忘,成为明日黄花,可是,赛为智能却以15倍溢价收购究竟图个啥?
D. 从小,妈妈就教我坚强,所以我很少落泪,但最近看了新一届的《中国达人秀》,确确实实被一位选手感动,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这是我的涂鸦之作,敬请拜读。
B.在九十大寿茶话会上,汪老激动地说:“我今年九十高寿,见证了国家跨世纪的发展变化。”
C.承蒙抬爱,委以重任,只是鄙人才疏学浅,只能敬谢不敏了。
D.家父大人是否安康? 多年不见,甚为牵挂,改日定登门看望。
4、下列关于文中划线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朝济而夕设版焉”中划线的字“夜”“东”“西”“朝”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B.“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中划线的“以”字都是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中划线的“以为”“东道主”“行李”在句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都有所不同。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鄙远”“阙秦以利晋”中划线的字“亡”“鄙”“利”都是使动用法。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长沙》的下片就上片“谁主沉浮”的浩问提供了答案,那就是: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此回答既是中国一代青年关注现实,追求理想的见证,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毛泽东个人的豪迈志向。
B. 《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C. 《前方》从一幅摄影作品写起,最后进入到对人的精神状况的思考——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揭示出了人的生存无法克服的悲剧。
D. 《像山那样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提出了良好的建议,认为人作为大自然的主人,应站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发挥人类的聪明才智更好地利用自然。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杂剧产生以前,正统的诗文一直占据着文坛的统治地位,而宋元时期戏曲小说的逐渐勃兴,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态。读元明杂剧,既要看到它与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联系,更要注重它的特殊性。
说到联系,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古老的诗歌传统对元明杂剧的深刻影响,它首先是诗的戏剧,是“美文舞蹈的、诗韵兼全的”一种艺术形式。元明杂剧不仅汲取了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还熔铸了诗的灵魂和精神。只要认真读一读《西厢记》《汉宫秋》等杰作中优美的曲词,就不难领略到这一点。如明人何良俊评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之〔圣药王〕曲曰:“清丽流便,语人本色;然殊不浓郁,宜不谐于俗耳也。”
然而,元明杂剧毕竟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的曲词必须与情境、矛盾冲突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必须与表演艺术水乳交融。《元曲选》的编订者臧晋叔谈到:“词本诗而亦取材于诗,大都妙在夺胎而止矣。曲本词而不尽取材焉,如六经语、子史语、二藏语、稗官野乘语,无所不供其采掇,而要归断章取义,雅俗兼收,串合无痕,乃悦人耳。”杂剧展现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故须兼收并蓄,雅俗共赏,便是所谓“情词稳称之难”。王国维激赏《窦娥冤》第二折的〔斗虾蟆〕等曲,说:“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元初所谓当行家,大率如此。”王国维是真正读懂读透了元曲,他不仅将其当作戏剧的文学剧本来读,且当成美文来读:“由是观之,则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在我国文学中,于《楚辞》《内典》外,得此而三。”
王氏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同一著作中,他又指出“元剧最佳之处……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足见王氏的“自然”与“意境”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元杂剧的“自然”与“有意境”又与诗词文赋不同,这就是它总体风格上的恣纵、奔放、朴野、犷悍,即本质上的自然之美,本色之趣。这个特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其艺术语言方面。明初无名氏的《贫富兴衰》第一折〔点绛唇〕以下三曲,起手不凡:“四玲云迷,雪花飘坠;长空内,柳絮纷飞,裁剪的鹅毛碎。”将雪景描写与人物内心活动溶成一片,用语精炼,比喻恰切,真可与《水浒传》中“风雪山神庙”的描写相媲美。
“自然”之誉当然包括剧作家深刻敏锐的思想感情,“意境”说也与戏剧情境、人物命运以及矛盾冲突相联系,语言文字自然是情感与思想自然的外化,而深层的东西当然是思想感情和内容。
(摘编自王星琦《元明杂剧的独特魅力》)
【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宋元以后,戏曲小说取代诗文而占据文坛统治地位,使文坛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元明杂剧表现出的“诗的戏剧”的特点,是指曲词与表演艺术的水乳交融。
C. 诗、词、曲一脉相承却又各有特点,但曲作为新的艺术形式,又具有特殊性。
D. 元杂剧的“自然”特指语言文字上的自然之美、审美之趣,即奔放、朴野的艺术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讨论元明杂剧的独特魅力,论证思路清晰严谨。
B. 文章分析了杂剧与诗词的联系与区别,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杂剧特殊性的表现。
C.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通过丰富的论据使观点显得更为真实可信。
D. 对于杂剧的分析,文章兼及艺术和内容两个层面,对内容的分析是其更重要的目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按照何良俊的观点,《倩女离魂》的曲词充分体现了郑光祖对诗歌传统的借鉴和超越。
B. 元明杂剧必须与表演艺术相互交融,这既是一种约束限制,也为其发展带来机遇。
C. 只有真正读懂、读透元曲的人,才能体会到杂剧曲词的“稳称之难”,进而欣赏其美。
D. 《窦娥冤》中窦娥临终发下三桩誓愿,由此可以看出王国维评价元曲时所谈的意境。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 ,在河之洲。(《诗经》)
(2)酒酣胸胆尚开张,________________,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3)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4)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巷》戴望舒)
(5)那河畔的金柳,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徐志摩)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徐志摩)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2)《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四个弟子分别回答了自己的志向,也引发孔子不同的评价,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子路的回答让孔子微微一笑的缘由。
(3)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难以排遣的身世之苦和国运之恨,表现出沉郁的风格。
(2)荀子《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3)古人常有在天地面前感慨个人渺小或人生短暂的诗句,比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_________,_________”等。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展现了李白对达到理想彼岸的乐观自信情怀。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了与友人夜晚泛舟赤壁时把酒吟诗的快哉乐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题文)根据语境,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相应语句。
(1)《登高》中杜甫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交代了他与琵琶女产生情感共鸣的原因。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释】 ①“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先描绘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B.“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用词平淡质朴。细细咀嚼,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C.“遥隔”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
D.“迷津欲有问”暗寓隐居与从政的冲突,可大致推知作者当时与主政者存在巨大心理隔阂。
【2】本诗颈联、尾联是如何抒情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
13、(一)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又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族
B.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C. 后秦击赵者再 再:第二次
D.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当与秦相较
B. 谁得而族灭也 则施施而行
C.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作 《师说》以贻之
D. 赵尝五战于秦 齐人勿附于秦
【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 顺流而东也
D.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文和苏文都采用对比的手法逐层推进,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B. 两篇文章中“呜呼”“嗟乎”“悲夫”等叹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感慨的语气与说服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时势的深切忧虑。
C. 苏洵认为,燕赵两国“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但后来因为燕国“以荆卿为计”,赵国诛杀李牧,所以才导致了灭亡。
D. 杜牧从秦亡的教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都是因为不爱民而自取灭亡,见解极为深刻。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4、下面是曲沃中学校徽,请写出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