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西双版纳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17年9月海南黄花梨价格“神话破灭”,由最高9000元/公斤跌至如今900元/公斤,狂跌了十倍,而且鲜有人问津。

    B.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遭遇了50年来罕见的低温寒潮天气。其中,玉树市最低气温为零下29.3摄氏度,突破了历史极值。

    C.中国海军第十八批护航编队完成了护航亚丁湾后,于19日抵达德国汉堡港访问,此外还将访问荷兰、法国、希腊等国。

    D.根据文化部的最新数字显示来看:目前,已有24个省份、275个地级市组建了文化志愿服务机构,文化志愿服务团队有6700多支。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全都用作第一人称的一组是( )

    ①好自扶将 ②嬉戏莫忘   ③回车以复路兮 ④府吏丁宁

    入前为寿 ⑥所以留者   ⑦以车来 ⑧但为

    A. ①④⑤   B. ②③⑦

    C. ③⑥⑧   D. ②④⑥

  • 3、下列对《三体》系列小说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被视为硬科幻的代表作品,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

    B. 在《三体》三部曲中,第一部最有历史感和现实性,主角是汪淼;第二部结构最完整,也最华丽好看,主角是罗辑;第三部则把宇宙视野和本质性的思考推向了极致,主角是程心。

    C. 以虚拟游戏的方式展示三体世界的历史是《三体1》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游戏表现了一个遥远的星际文明一百次的毁灭与重生,其中轮番登场的角色全是中外名人。

    D. 面对三体人强大的科技和前来毁灭地球的庞大舰队,人类举全球之力制订了“面壁计划”,由四位面壁人各自独立设计了一套构思独特,气势磅礴的反击方案。

    E. 《三体3》始于一个近乎琼瑶式的爱情故事:一个人为自己的暗恋对象买一颗遥远的星星,这故事浪漫唯美,最终,这颗星星将给无尽的黑暗森林带来一丝光亮。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善读书的关键是思考。如果只读书而不假思索,那么学到的只能是个别词句,而非精神实质,这种读书是徒劳无益的。

    ②电影《芳华》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那段特殊的历史,展现了军队文工团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爱情故事和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

    ③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各界代表长歌当哭,深切缅怀惨遭日本侵略着杀戮的所有死难同胞。

    ④高中三年的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困境与困难,我们应该发扬百折不回的精神,才有希望到达目的地。

    ⑤某心理专家的报告博闻强记,引经据典,深人浅出,给与会的各地代表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⑥这次旅行活动中,高一年级三班的同学克服了山高路窄、天气炎热等困难,一鼓作气,率先登上了山顶。

    A. ②③④   B. ①②⑤   C. ①④⑥   D. ③⑤⑥

  • 5、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例句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以适当方式了解陈独秀、黄镇、邓先……这些家乡人物,撰写一篇《家乡人物志》。

    A.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儿,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百合花》)

    B.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喜看稻菽千重浪》)

    C.“我急着赶火车,再有半小时就开了,可我又想买点首都的糖……”老张立即征得前面的同意,很快给他称完糖。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D.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探界者”钟扬》)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③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④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⑤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热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

    ⑥“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⑦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语,“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节选自《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改动)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流动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孤立和隔膜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并不是指单个人之间,当然,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

    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C.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D.无论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他们无须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礼俗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

    【4】请结合《乡土中国》的内容,分析下文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5】乡土社会对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有怎样的流弊?试做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请补写出下列名句:

    (1)层层的叶子中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抱布贸丝。

    (3)______________,以望复关,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__

    (4)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集芙蓉以为裳。

    (6)固时俗之工巧兮,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诗经·氓》中集中体现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的对比句是:____________

    (2)《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3)《涉江采芙蓉》“____________”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

  • 9、名句默写。

    (1)《诗经静女》中描写女子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清幽、高洁、美好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

    (4)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刘裕父子的典故,刘裕是“_____________”的气概,刘义隆却是“_____________”的狼狈结局。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并向江月倾诉自己的苦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用一系列细节(动作)描写,表现人行蜀道的艰难情状和畏惧惶悚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面写出蜀山高危。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一块木头即使直到“______________”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女主人公“以望复关”之前的动作,“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女主人公看不到心上人的悲伤状态。

    (2)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一句描写出作者与朋友乘坐的小船在江面上自由漂荡的状态,“____________”一句描写出作者感觉像凌空驾风而行的状态。

    (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山间春、夏的美景。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交代人物、事件,总领全诗,首联则以“收新麦”等与其作了照应。

    B.第二句的“赖”字暗示作者自己难以收麦,表现了对诸孙替已收麦的感激。

    C.颈联借家里人做饭、买酒侧面描写了诸孙收麦,表现了他们劳动的辛苦。

    D.诸孙怜惜作者年老多病,愿其养足精神,故帮着收麦。作者写诗赞许他们。

    【2】请对颔联使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B.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C.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D.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袒伏斧质,指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负荆请罪指背着荆条表示愿意接受责罚。两种都是古代向对方请罪的方式。肉袒伏斧质比负荆请罪所犯的罪更严重。

    B.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沸水在一个大锅里烹煮。我们知道的历史人物受过的酷刑有司马迁宫刑,商鞅车裂,孙膑膑刑(被剜去膝盖骨,变成瘫痪),戚夫人人彘。

    C.“位在廉颇之右”,古代的时候,官职是以左为尊,但是有的朝代不是如此,如汉朝的时候,是以右为尊的。右尊于左,次于贵左。汉代时官位设置右卿大于左卿。

    D.刎颈之交,指割脖子的交情和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古代表示友谊的还有贫贱之交、金兰之交、患难之交、八拜之交、莫逆之交等。

    【3】下列对文章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以非凡的胆识和忠勇的行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回国后被赵王重用,官位居于廉颇之上。

    B.廉颇认为自己作为将军,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蔺相如凭借个人的口才获得赵王的提拔,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

    C.蔺相如原本是宦官头目的舍人,心生嫉妒的廉颇就以此来挖苦攻击蔺相如,称之为“贱人”,表现出廉颇心理的不平衡。

    D.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之举,引起了门客的不满,而他善于做比,委婉劝解门客,他的话传至廉颇耳中,深深地打动了廉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海伦·凯勒是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她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里,对那些拥有视力而不加珍惜的人深表惋惜。

    请以“珍惜拥有”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