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就:成就。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假如没有
C.吾其还也 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D.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假借:宽容,原谅。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东望武昌 顺流而东也
B.如泣如诉 泣孤舟之嫠妇
C.惑而不从师 孰能无惑
D.孔子师郯子 吾从而师之
3、下列选项中的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是( )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B.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秦王购之金千金
D.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下段文字中画线句子中应重读的词语依次是( )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①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②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③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④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A.①这样 ②才算 ③外 ④嫡
B.①真 ②今儿 ③外 ④嫡
C.①这样 ②今儿 ③竟不 ④竟是
D.①真 ②才算 ③竟不 ④竟是
5、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 “风”“雅”“颂”三大类,艺术手法上常用“赋”“比”“兴”。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天干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表达,地支用“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表示。前人说“子时”为一天24小时中的1-3点,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
D.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著述20余种、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郁达夫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之后不久,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整体的青春感颇为自信。“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启迪。
B.在“她”的眼里,那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仅仅是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
C.文中描写“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表达出城市的“她”对农民工母子生活方式的羡慕。
D.会所里的暮鼓有点暗哑和憋闷,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呐喊,六十岁的“她”迎着鼓声回家,此刻,生命的积极鼓点在她心中敲响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烘托了人物暮年感伤的心理。
B.“暮鼓”是串联整个故事的线索,使文章情节紧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在文章结尾以此来点明主旨。
C.小说人物描写细腻传神,体型壮实的儿子急切反复呼喊“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一个憨厚孝顺的儿子形象跃然纸上。
D.小说主人公一直以为的“老头”竟然“是个老太太”,前后的反差造成十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使得小说的情节曲折动人,精彩奇妙。
【3】请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老头)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2)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4】铁凝的小说向来以“委婉细腻”著称,这跟她巧设、善用意象不无关系。《暮鼓》小说的篇名,就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意象,请结合全篇,分析“暮鼓”的丰富内涵。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从4个小题中任意选做3个小题。每空1分,共6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曾记否, ,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青年时畅游江中劈波斩浪的气势。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 。(《荆轲刺秦王》)
(3) , ,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4)《鸿门宴》中樊哙劝说沛公不必顾忌礼仪而应尽快脱身,说道:“ ,大礼不辞小让。 ,我为鱼肉,何辞为?”
8、名句名篇默写。
(1)诗人们瞻仰或凭吊古代遗迹,往往会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如李煜《虞美人》的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再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称自己用三年时间就能将“____,______,______”的国家治理得“有勇”且“知方”。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描绘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承载万物的磅礴气势、宏阔意境。
(4)《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君王虚心采纳臣下意见、端正自身远离奸佞小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写出了对历来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
(3)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典故哀叹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4句,如超出4句,则取前4句评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生乎吾后,_____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4)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雪》
11、名句默写+整本书阅读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2)_____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
(3)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角度来论证作者认为的“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观点。
(5)《红楼梦》总的叙述线索,是石头下凡到复归,历尽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________作为整本书的一个主要叙事视角,见证了贾府由盛而衰的家族悲剧故事和_____________悲剧故事。
12、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忆秦娥
听戍者言
天涯路,荒荒野日黄云暮。黄云暮,年年笳吹,征衣如故。
君恩不到边庭戍,乡心空结将军树。将军树,平安烽报,翠围深固。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片一、二句,描写一幅荒凉的边塞景象,荒野落日,黄云孤飞,天涯迟暮。
B. 笳是一种古乐器,汉代流行于西域一带少数民族间,也称胡笳,其声音悲凉,常用来形容边塞。
C. 上片三、四、五句,“征衣”二者扣题中的“戍者” “年年”言守边之久,“如故”言朝廷不关心士卒,不给他们洗换的征衣。
D. 词的结句以“翠围”联想家乡,与开首“黄云”描绘边塞,两相映衬,既突出思乡的主题,又使全篇的结构浑成圆融。
E. 词的下片,作者以自己戍边的亲身感受与经历,发出了“君恩不到”,“乡心空结”的叹息。
【2】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邦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耶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果、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注释)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B.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C.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D.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弱冠:古人二十岁称“弱冠”,也叫“加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乐府:是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一种诗歌体裁。
C.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做“致仕”,也称“致事”“致政”“休致”等,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居士:原指出家人对在家信道的人的泛称;唐宋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文人雅士便以“居士”为自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序》)
【5】白居易的诗通俗晓畅,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说明。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典故教育后世。如“前车之鉴”“一诺千金”“负荆请罪”“三顾茅庐”“闻鸡起舞”“卧冰求鲤”“精忠报国”“孔融让梨”“邯郸学步”“唇亡齿寒”等。
请以其中两三个成语典故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