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朝阳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过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

  • 2、下列名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人把那些只读书而不假思索的人称为书橱,也有人称这种人为书虫书迷书呆子

    B.两会召开后,全国上下激浊扬清,形成了弘扬正气的政治局面。

    C.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D.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

    ②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B.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 顾:回头看

    ②秦王复击轲,八创 被:遭受

    C. ①坐须臾,沛公起厕 如:往

    ②道芷阳间行 间行:从小路走

    D.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来见项王 骑:一人一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戮力:合力

  •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次竞聘失利,他实在难过,因为他为此已暗暗奋斗了几年,大家也为他感到可惜,但第二天来上班的时候,他   ,一如既往。

    ②水在流淌时是不择道路的,树在风中摇摆时是自在的,云在天空飘飞时是祥和的,它们都懂得   的道理,所以它们是快乐的。

    ③生活可能是令人兴奋和轻松愉快的,也可能是步履维艰的。生活充满了起起落落,它并不会一帆风顺。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我们都要

    A.泰然处之   安之若素   随遇而安

    B.安之若素   泰然处之   随遇而安

    C.安之若素   随遇而安   泰然处之

    D.泰然处之   随遇而安   安之若素

  •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评论内容五花八门,崇拜、感叹、剧透、调侃、吐槽,也包含了“前方高能反应”“美爆了”“劝你善良”……等弹幕文化的常用语。

    B.“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C.《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都是随笔,作者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

    D.打陀螺讲求技巧,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比起传统文艺的备受重视,网络文艺的迅猛发展显得更为引人瞩目。时至今日,网络文艺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无孔不入,各类网络文艺样式以其新颖的方式和新颖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只需你点点鼠标,精彩纷呈的网络世界就触手可及。

    当前网络文化蓬勃发展,但其中存在的泛娱乐化倾向却不容忽视。因此以传统文艺来作为价值导向,可以为网络文艺开辟更广阔的价值空间。由于现在网络文艺的发展还是以商业盈利性为主导,为了吸引眼球,博取点击量,大量低俗无聊的内容充斥了网络空间。其实现在网络文艺并不是与传统文化完全隔离,以网络小说中的仙侠小说为例,这类小说往往取材于,中国古代的神仙道化传说,其核心还是中国传统的修仙故事、侠义精神,但是除了极少数优秀的作品之外,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网络文艺对接传统文化,略显苍白而无力,大部分是对中国元素的堆砌拼贴,缺乏凝练和创新,而失去了中国文化中最精髓的人文内涵,失去了对真善美价值取向的追求,只是一味谋求感官上的愉悦。在这样的作品中,传统文化的精髓遭到背离与破坏。网络文艺创作虽然形式新颖,但是究其根本内核,现代化外壳下包裹的还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这是不可否认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在网络文艺创作中,传统文化就是“根”和“魂”。运用广博的民族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是建设网络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最坚实的源泉,是发展网络文艺宝贵的材料资源宝库。网络文艺正不断在向传统文艺抛出橄榄枝,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网络文艺正欣欣向荣地开枝散叶。玄幻、仙侠、历史题材为代表的时下最火热主题的网络小说,其灵感来源都是中国远古神话。2017年爱奇艺平台的网络剧《河神》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究其原因,就在于这部网络剧取材于中国社会民俗以及民间文化,用了精美的视听语言去展现民国天津卫的风土人情,触动了观众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欲。

    网络文艺迅速发展壮大,与粉丝队伍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而这样的粉丝队伍也可以被传统文艺所拥有。促进网络文艺和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融合,可以解决互联网文化低俗、抄袭的弊端,同时可以帮助网络文化扩大在现实世界影响力;对于传统文艺来说,则是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拥有了长远发展的可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形成一种更具有包容性、更具时代性的中华文化,帮助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扩大国际影响力。在信息时代,这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节选自胡文雯《论网络文艺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材料二

    网络文艺既不是传统文艺在网络上的延伸,也不仅仅是传统文艺的补充。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就像两个有交集的集合,既有藩篱也有突破,既交融又交汇。从本质看,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只是媒介载体不同而已,那些经历过无数前辈提炼和检验的传统文艺创作和传播的基本规律、审美价值和文艺理论依然适用于网络文艺。由于技术带来的文艺内在特征和审美方式的质变,网络文艺突破了传统文艺内容和形式的限制,拥有传统文艺无法比拟的优势,隐含符合新媒体时代要求的内在规律。但必须承认的是,网络文艺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形态和特征并未完全展现,很难完全厘清与传统文艺之间的内在关联。因此,对两者关系的认知和把握应采取辩证的、长远的眼光和态度:一方面肯定两者的天然联系,但又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一方面承认两者的本质区别,但又不能将网络文艺视为独立的文艺类型;一方面认识网络文艺的优势和潜质,但又要关注网络文艺的弊病。

    同时也必须肯定的是,传统文艺仍然是主流文艺形态。传统文艺具有网络文艺不具备的优势,譬如传统文艺的精英文化带来高质量的文艺品质;而网络文艺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譬如网络文艺的科技色彩将消解其人文价值,商业化运作将导致审美导向缺失,表现形式多样将导致管控困难,审美需求通俗化将导致内容低俗问题凸显。因此可以判断,网络文艺不可能如某些学者所预判的那样将取代传统文艺的主体地位,至少在短时期不可能取代,网络文艺也不会给传统文艺带来颠覆性改变乃至如少数学者担忧的毁灭性打击。

    (摘自光明日报《网络文艺不会取代传统文艺》,有删改)

    【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相比,发展迅猛,已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B.网络文艺是对传统元素的堆砌拼贴,缺乏凝练和创新,因此背离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C.要建设网络文化强国,必须要运用广博的民族文化资源讲好中国的故事。

    D.中国远古神话为仙侠、历史、玄幻题材的网络小说提供了灵感,可见网络文艺扎根中国传统文化,正不断向传统文艺汲取营养。

    【2】下列关于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网络文艺和传统文艺关系的认知和把握应采取辩证的、长远的眼光和态度,不能简单地认为网络文艺是传统文艺在网络上的外延和补充。

    B.传统文艺之所以仍处于主体地位,是因为传统文艺具备网络文艺不具备的优势,以及网络文艺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

    C.网络文艺突破了传统文艺内容和形式的限制,拥有传统文艺无法比拟的优势,使技术带来的文艺内在特征和审美方式发生了质变。

    D.网络文艺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未完全展现形态和特征,要完全厘清与传统文艺之间的内在关联是很困难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较好体现网络文艺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的是(     

    A.手游《绘真·妙笔千山》以 《千里江山图》为灵感,还原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和技法。

    B.网络微综艺《敦煌藏画》用可视化的讲述串联起敦煌本身的“故事性”,又通过“修复”主题让观众了解敦煌壁画、乐舞的知识和概念。

    C.网络短片《年兽》以春节年俗为背景,融入剪纸等特色,呈现了中国式的乡愁和亲情。

    D.晋江文学城大批“致敬”《红楼梦》的网络小说,紧紧围绕着爱情的圆满和家族的复兴展开故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就如何促进网络文艺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提出几点建议。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1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那经历了无数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总体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描写秋日的色彩。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5)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认为古代很多人随着时间而磨灭,但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称道,表明此心志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书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这一道理。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不能草率北伐抗金,否则最终可能会像宋文帝刘义隆一样,虽有“____________”之雄心,最后却只能“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行路为喻,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2)《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人墨客陶醉于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之时,或借助景物抒发内心的感慨,或将山水神韵诉诸笔端。白居易渡口送别,在《琵琶行并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清秋别离的萧瑟凄凉;苏轼夜游赤壁,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月光下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姚鼐登临泰山之巅,在《登泰山记》中则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雪后美景,抒发内心对胜景的赞叹。

    (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自己登天姥山途中的见闻,以突出天姥山之高耸。

    (7)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______”,以美人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再写“____________”,以曹操军队的惨败衬托周瑜的军事才能。

    (8)李煜《虞美人》中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静女》中,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表达爱屋及乌的情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古典诗词中往往蕴含了古人的胸襟和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1)“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洒酒祭月,超旷明达,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感慨;(2)《__________》中的(3)“__________,天下归心”表达出曹操求贤若渴之心,以及希望天下人才心向往之的人生大志;《登高》中(4)“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杜甫对功业无成而身已衰老的抱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5)“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体现了李白蔑视权贵的傲骨和对自由的向往。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易水诀别”一幕中,通过写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悲壮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梅花落

    [南朝]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注】①霜质:耐寒的品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偏为梅咨嗟”中的“咨嗟”,意思是赞许、感叹。庭院中有各种树木,而诗人独独赞赏的是梅花,其态度十分鲜明。

    B.本诗第三句“问君何独然”运用了拟人修辞,写“梅”迷惑不解,询问诗人为何对自己情有独钟。

    C.末两句以感慨作结,以杂树的有华无质突出梅的品质,表明了作者不愿顺随俗流的坚定不拔的志趣。

    D.全诗采用杂言,音节顿挫激扬,构思新颖巧妙,借助对话、对比等手法,使诗作的深刻含意得到形象的体现。

    【2】诗中的“梅”和“杂树”各有什么象征意义?请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而语。汉王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入成皋。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注释) ①转漕:陆运叫“转”,水运叫“漕”。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 汉王笑曰:  _________ (2) 乃自甲持戟挑战 _________

    (3) 项王嗔目叱之  _________ (4) 汉王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的一项是

    A.楚、汉久相持未决 B.项王令壮士出挑战 C.汉王不听 D.入成皋

    3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1)徒以吾两人耳 (2) 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3)汉王使人间问之 (4) 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

    A.两个“徒”字相同,两个“间”字不相同。

    B.两个“徒”字不同,两个“间”字相同。

    C.两个“徒”字不同,两个“间”字也不同。

    D.两个“徒”字相同,两个“间”字也相同。

    4对“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决雌雄”的正确意思是:决断胜败。

    B.“毋徒”是“不要”的意思。 “苦”的意思是使……受苦。

    C.句中的“民”是“人民”,“父子”即是父亲与儿子,意思就是“老老少少的老百姓”。

    D.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楚、汉(两军)相争久持不下,项王欲与汉王(刘邦)“决一雌雄”,从而使天下安定下来,独霸天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每天5点起床,晚上12点休息。32岁的谭超是烟台大学一个快递代理点的快递员。他还有一个身份——延边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白天送快递,晚上一头扎进文献堆,在厚厚的史料中探究古代东北亚历史问题。现在,他成为这个快递点的老板,被誉为国内学历最高的“博士快递哥”。

    每年,北京大学保安队都有20 余名保安,通过工休时间自学和免费旁听北大课程考进大学。17 年来,北大保安队共走出了300 多名大学生。这些保安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中有的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了北大;还有的考上了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毕业后当上了大学教授。

    这两则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