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同学竞选高一(1)班班长,提及班风班纪不如人意,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慨叹。
B.某跨国企业招聘高层领导时,引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达期盼众多优秀人才加盟的意愿。
C.李阿姨经常回想起她童年时代“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乡间生活氛围,既安宁又不失生机。
D.这真是美妙的一天,约一二好友“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的怀抱。
2、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了媒体的报道,我们才知道电影《你好,李焕英》到底有多火。
B.风来了,荷叶为什么就不能迎风招展?谁规定了它的下场非得是宁折不弯?
C.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日本的东京、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中国的北京、上海,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特大城市,都有申办大型国际会议的实力。
D.成才的关键有三条:一是身体健康,二是作风踏实,三是耐得住寂寞。
3、下列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孔雀东南飞 B. 顺流而东也 C. 东望武昌 D. 乌鹊南飞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这个展览会规模宏大,其展品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美不胜收。
B. 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除了书本知识外便身无长物,被认为缺乏一技之长而在现代职场中难以立足。
C. 网络文学走过十年之路,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D. 他把相敬如宾当作与朋友交往的一条起码原则,但在生活中他却常常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他为之很苦恼。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①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②大人故嫌迟(起得晚)
③延伫乎吾将反(久久立着) ④红罗复斗账(又,加上)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到朝廷参政)⑥却与小姑别(但是)
⑦宁溘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⑧苟余情其信芳(相信)
A.①④⑤⑦ B.①③⑦⑧ C.②④⑥⑧ D.②③⑦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 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我”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 文章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 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2】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3】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描写的山光水色中,被人誉为“写尽三秋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望岳》中,表达泰山高俊、幽深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被子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塞外风狂雪早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从俯视和仰视的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
(2)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3)________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
(4)《荆轲刺秦工》中“易水诀别”时,荆轲所唱的“____,_____ ”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氛围,也表达了他誓死为国的决心。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鸿门宴》中樊哙用别人掌握生死,自己处于被宰割地位劝刘邦逃离项羽军营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段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荆轲蹈死不顾的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青年志士搏击时代风雨、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在写景的同时深沉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悲怆。
(2)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了春日的洞庭湖景色,其中写到花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1、名句名篇默写。(任选3道作答)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苏轼在《赤壁赋》第二段中,模拟屈原的骚体形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诗人对天各一方的 “美人”的情思。
④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抒发自己老当益壮,仍不忘为国效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子 规注
杜甫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
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
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注:此诗是永泰元年(765年)诗人客居云阳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云安县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貌,一个“齐”字写出江楼的整饬。
B.江岸两边的大山与树木交合在一起,山高林茂,营造子规悲啼的环境。
C.“眇眇”写春风吹动的样子,“萧萧”写夜色的凄凉,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客愁”的。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B. ①履巉岩,披蒙茸 ②至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C. 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D. ①攀栖鹘之危巢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2】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本是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艺”之一。汉代成为一种文体。“赋”分“大赋”、“小赋”、“文赋”、“骈赋”、“律赋”,苏轼的《赤壁赋》是文赋的代表。
B. 望:月圆的那一天,通常指旧历每月的十五日。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朔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C. 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泛指水神。
D. 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前后赤壁赋》。这里的“神宗”是庙号,“元丰”是年号。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 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 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所学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张栩爱玩滑板。他挑战不同的场地,揣摩每一个技术动作,琢磨滑板构造。他成了小有名气的滑板运动员。
李逸对动漫感兴趣。他学画画、找材料,为了做好道具甚至去研究力学。他成了动漫公司争抢的人才。
周欣欣喜欢布娃娃。她自学缝纫、配色,还学会了服装设计。她开的手工布娃娃店门庭若市。
以上文字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