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西河”指黄河以东地区。
B.古人以西为左,以东为右,所以“江左”指的是长江以西地区。
C.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两广一带。
D.“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中的“京畿”指的是京城及附近地区。
2、下列句子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B.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
C. 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 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3、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在故事的开端,我还没上小学,初夏时在村子里闲逛,逮一种叫“苞米虫”的昆虫,用秸秆插进它肩胛骨的位置,就得到了一只生物电扇。那孩子①不胜其烦地用它吹去额头上的汗珠。如果他去菜园,那么一定是去看浇水。抽水机嗡嗡响着,清洌的地下水喷涌而出,②不瘟不火地跳过垄沟,水流鼓起筋肉,状似绳索,总是令人③心旷神怡。正式的夏天是从吃豆角的那一天开始的。豆角炖猪肉,因为用铁锅,汤会发黑,却也④大快朵颐。盛夏,烈日当空,⑤七月流火,黄瓜不那么好吃了,可是西红柿正好,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西红柿裂开了,像花朵,像伤口。秋天,它们把菜籽洒在地上,以为自然界⑥无为而治,大有来年生根发芽的机会,全不知人们已经接管了一切。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杜甫《旅夜书怀》的前四句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A.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B.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D.山隨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5、(题文)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2013年就在苹果商店上线的“芒果TV”移动应用,能够在近日引爆用户下载,主要得益于《我是歌手》在其网络平台的独家播出而助推的。
B. 高密方面将围绕莫言旧居,打造一个莫言旧居乡村文化体验区,内容包括莫言小说中提到的红高粱酒坊、蛙码头、会唱歌的墙、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酒缸塔等。
C. 按照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对志愿者精神的理解,志愿精神是一种在自愿的、不计报酬或收入的条件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活动。
D. 节日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 “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 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
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 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现代产权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调动民事主 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
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对保护网络虚拟财产作出规定、细化网络侵权责任、明确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规则……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
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发展等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新华社《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在民法典通过之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治”和“人治”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是不同的。法治并不排除人的因素,其讲究“人依法而治”。
B.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无需规律”的,它有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C.维持法律、道德和礼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维持的,道德是靠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是靠传统和个人习惯来维持的。
D.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故礼治也会随之失去有效性。
【2】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法典确定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则。
B.为了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所以民法典重点关注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C.民法典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人强大的道德力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了社会根基。
D.编纂和颁行民法典,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
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
B.《论语·学而》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C.苏秦潦倒归家时备受冷遇,苏秦长叹:“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
D.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7、将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补写完整
(1)最能体现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发黄钟大吕之强音”的一问是“ ____,__?”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 。(《劝学》)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 ________ 。(《师说》)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师说》)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师说》)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青年革命者有知识分子的气质,面对革命事业热情奔放,尽头十足。
②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子表达抒情主人公沉醉在康河柔波的喜悦、依恋之情。
③“雨”是古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常常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如韩愈《早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早春时节雨的细柔与草的若有若无。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喜悦心情。
(3)《赤壁赋》中,客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心中与神仙为伴,同明月长存的愿望。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⑵__________________ ,走尽这雨巷。 (戴望舒《雨巷》)
⑶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⑷为变徵之声,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⑸流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⑹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⑺ 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诗经·氓》)
⑻_________________ 长路漫浩浩。 (《涉江采芙蓉》)
⑼曹操在《短歌行》中以明月比作贤才,表达对贤才渴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⑽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通过描写乡村常见的声音来表现田园恬静祥和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礼贤下士、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______,______”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耳际是山顶天鸡的叫声。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也蕴含着要与命运进行抗争的精神。
1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①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②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秋,李白与被贬谪的李晔、贾至同游洞庭湖,作诗记游写下本诗。②耐可:愿得、怎么能够。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后两句写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其中“买酒白云边”更是想象奇妙。
B.两首诗词境界澄澈如画,然李诗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而是即景发兴,启人逸思。
C.张词称“妙处难与君说”,综观上阕,主要就是“妙”在洞庭风光之美,独一无二。
D.张孝祥挹西江、斟北斗,以万象为宾客,奇思妙想中表现出包怀天地的大胸襟。
【2】试分别简要分析两首诗词中“月”的意象特点。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赞善。从西洋人利马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士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丘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曰:“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古。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召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节选自《明史·列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B.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C.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D.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在古代官职的任免术语中,“擢”“陟”“升”都是指提升官职,“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C.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一般每三年的八月在省城举行,故又称“秋闱”。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D.“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让官吏各有专职,所以称“有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光启博学强识,曾跟从西洋人利马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等技术,完全掌握其方法。继而遍习兵机等其他书籍。
B.徐光启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他负责编写的《测天约说》二卷等著作中,有关论述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
C.徐光启胸怀大志,可是不被重用,几起几落,曾先后遭到兵部尚书崔景荣、御史丘光麟和魏忠贤的党羽智铤弹劾。
D.徐光启堪称治国经世之才,可遗憾的是,等到他掌握大权时,年纪已老,又赶上奸臣专权,其抱负无法得以实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
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8年已进入尾声,回首这一年,多数人和这个国家都经历了许多事情。有的在情理之中,有的在预料之外,有的令人激动自豪,有的促人反思感伤。但无论哪一种情形,都值得化成记忆,并据此展望未来。
请结合个人经历与所见所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