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芜湖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丈夫,二壶酒 B. 形容枯槁

    C. 诸君以故严重 D.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 2、依次填入下面这句话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过一样。

    A.泻  

    B.泻  

    C.照  

    D.照  

  • 3、关于元杂剧的一些说法,下列不当的一项是(     

    A.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有些有楔子。折是戏剧故事发展的大段落,也音乐组织的单元。楔子是指四折以外增加的独立段落

    B.杂剧剧本由曲词(元杂剧的主体)、宾白(剧中人物的对话)、科(主要指演员的动作)和舞台说明、剧名等构成

    C.杂剧角色分末(男角)、旦(女角)、净(刚强、凶恶或滑稽的人物)、杂(末、旦、净以外的杂角)等。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的主唱角色

    D.元代的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关汉卿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他和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

  • 4、下列各句中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不拘于时

    C.圣人无常师

    D.而耻学于师

  •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唐代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他在《师说》中阐述了择师的标准,批判了“耻学于 师”的不良风气。

    B.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 “近体”。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C. 海明威是英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作家之一,1954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当时“迷惘的 一代”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

    D. 《林黛玉进贾府》中,“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 即瞋视而有情”说的是林黛玉。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会上树的姑娘

    贾大山

    我到梦庄不久,便听到一句歌谣:“王庄的姑娘会织布,梦庄的姑娘会上树。”王庄离梦庄三里地,那里的姑娘们怎样织布,我并不关心,梦庄的姑娘们怎样上树,却引起我很大的兴趣。

    我们房东家,有个姑娘就会上树,据说身手不凡。那姑娘叫小欢,当时不过十六七岁,小巧的身材,墨黑的头发,长得很白净。我们无法想象,这么一个姑娘,怎么会上树呢?一天,在地里干着活,和我一块儿下乡的石小芳故意逗她:

    “小欢,你都会干什么活呀?”

    “我会绣花儿。”她说。

    “别的呢?”

    “我会做鞋。”

    “那是细活,粗活呢?”

    “我会锄地,也会摘棉花。”

    小芳忍不住了,指着井台上的一棵大杨树说:“那棵树,你上得去吗?”

    “你哩?”

    “我们城里姑娘,哪会上树呀?”

    “你不会,我也不会!”她的脸红红的,眼里像有敌意。

    那天中午收工后,我们正要做饭,听见她父亲叫她:

    “小欢,上树捋点榆钱儿吧,吃‘苦累’呀。”

    她家院里就有不少树木,有榆树,有槐树,我们屋的窗子前面,还有一棵合欢树。她在院里洗了洗脸,到屋里去了。我们以为她去拿篮子,就在院里等着观看。可是等了很久,她再也不出来了。她父亲两手一摊,朝我们笑了笑说:

    “看,你们来了,欢儿变娇了,不肯上树了。”

    小欢的父亲还不到四十岁,长得很是糟糕。他的头顶早秃了,头顶四周立着几根黄黄的头发,像是旱坏的禾苗;他像有什么病症,眼里总是含着泪,嘴角也湿汪汪的,显得水分很充足。可是他爱说话,吃饭的时候,他便端了一只大碗,蹲在合欢树下,不住地和我们说话。他说梦庄紧挨着老磁河沙滩,属于风沙地带,1949年春天,华北人民政府在附近的一个村里成立了冀西沙荒造林局,他们就开始栽树了,村里村外,栽的净是树。他又告诉我们,村里粮食紧缺,花钱困难,庄稼人的生活来源一半指望地里,一半指望树上。春天,孩子们上树捋榆钱儿,采槐花儿,榆钱儿、槐花儿掺一点玉米面蒸了,就是一顿饭,村里人叫“苦累”;秋天,孩子们上树扒槐角,打出槐籽能卖钱。他说去年秋天,小欢上树扒槐角,给他“扒”了一个皮袄,给她娘“扒”了一条棉裤。我们听了咯咯地笑,小欢便在屋里摔打一件什么东西。他听见了,赶忙吸溜一下嘴角的水分,笑笑说:“不说了,不说了,欢儿急了。”

    真的,我们到了梦庄,好像破坏了这里的风俗,姑娘们当着我们的面,再也不肯上树了。一个春深夏浅的日子,我们几个下乡知青到村西的沙岗上玩耍,路上看见几个姑娘,手里拿着篮子,站在一棵大槐树下,像是要上树的样子。我们就悄悄躲在附近一片小树丛里,等着观看。她们把辫子盘在脖子里,正要行动,一个姑娘忽然叫了一声“有贼!”我们暴露了目标,她们就像一群惊弓之鸟,笑着跑散了。

    那年秋天,终于得到一个观看姑娘们上树的机会,那年村里成立了俱乐部,为了置买服装、乐器,大队长让我们参加一天义务劳动,到村北的树林里扒槐角去,他把我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里,有会上树的,有不会上树的。我们那一组里,有我,有小芳,我们属于不会上树的,会上树的是三个本村姑娘:文雁、春女和小欢——小欢嗓子好,也被动员参加了俱乐部。大队长做了动员,问我们能不能完成任务,我们说能,以小欢为首的姑娘们却唱歌儿似的一齐回答:

    “不能——”

    我们都笑了,姑娘们低着头,也偷偷地笑了。

    大队长生气了,对姑娘们做了严肃的批评。他说你们参加了俱乐部,成了村里的文艺工作者,可是你们不能忘了,你们都是梦庄的闺女,你们不能丢了梦庄的传统。姑娘们偷偷地笑着,不再言语了。

    那天早饭后,我们一人背着一个荆条筐子,来到村北的树林里。她们走得很快,到了林子深处,她们还不住脚。那真是一片好林子啊,一棵棵洋槐树,遮天蔽日,林中光线像是到了黄昏时候。林间的草地上开着野花,生着一丛丛的紫穗槐,小鸟一叫,像有回声。走到一片野花盛开的地方,小芳不走了,催她们上树。她们放下筐子,文雁看看春女,春女看看小欢。小欢两脚向后一踢,脱了鞋,命令我们说:

    “你们朝前迈十步吧!”

    “迈十步干什么?”我说。

    “你不要问,要不你们上树。”

    我和小芳笑了笑,只好向前迈去。她们数着我们的步子,一齐喊着:一,二,三,四。喊着喊着,忽然不喊了。我们回身看去,不见了她们的影子,树下放着她们的鞋。仰头一看,文雁高高坐在一个树枝上,悠着脚丫,朝我们笑;春女躺在一个倾斜的树枕子上,两手抱着肩,像是睡着了;小欢上得更高了,人也变小了,一串串槐角从天上落下来,下雨一般……她们上得真快呀,我只看见了树上的姑娘们,到底没有看见姑娘们上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小芳一连问小欢几个问题,实际只是想问她上树的事。这其中有石小芳对小欢的戏弄,也包含对小欢能上树的好奇。

    B.上树是特殊年代姑娘们学会的本领,但包括“我”在内的城里人却认为这是一件稀奇的事,因此总想亲眼看看姑娘们上树。

    C.小说在刻画小欢形象的同时,着力塑造群体形象,凸显了梦庄百姓身上特有的时代烙印,展现了他们坚韧乐观的品质。

    D.小说围绕“上树”精心选材,从问“上树”被否定,到要求“上树”被拒绝,最后想看“上树”而不得,结构紧凑。

    【2】关于文中小欢父亲讲述梦庄状况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小欢父亲的外貌、语言、神态等描写,塑造了一个质朴的农民形象。

    B.展现了梦庄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村民的坚韧品格,交代了姑娘们会上树的原因。

    C.借小欢父亲的讲述丰富了小欢的形象,表现出小欢天真、孝顺、矜持的一面。

    D.侧面反映出了知青们面对物质匮乏的梦庄,即使心中有苦楚也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

    【3】文中两次写到姑娘们“偷偷地笑”,请分析其内涵。

    【4】有人说贾大山的文字“构筑的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世界”。请结合全文从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探析本文所体现的“纯粹”。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要求:正楷书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在河之洲。(《关雎(关关雎鸠)》)

    (2)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少府之任蜀州》)

    (4)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5)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6)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8)__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9)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0)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11)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12)_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3)海客谈瀛洲,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4)____________________,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5)____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16)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17)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8)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9)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自己蔑视权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自己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蔑视权贵、崇尚自由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最物,除写陡峭的山岩外,还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3)《琵琶行并序》中形容音乐忽然爆发、激越雄壮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

    (4)《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在城墙角落焦急等待女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一句对上文景物描写作总结,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 9、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2)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4)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5)呦呦鹿鸣,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6)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7)______________,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韩愈在《师说》中直接阐明从师学习与年龄大小无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根据教材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5)诗人们常借形象之物来写愁,如“何处得秋霜”“芭蕉不展丁香结”等,李煜在《虞美人》一词中用“水”的形象写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11、按要求填空。

    (1)湖月照我影,_________。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②。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③归来日,灵旗④空际看。

    【注】①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年)夏,为清廷发觉,遭捕,不屈而死,年仅17岁。《别云间》即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②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③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④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

    B.诗中“南冠”一词使用典故,代指诗人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满含辛酸与无限沉痛。

    C.颔联诗人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抒写了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D.从诗歌的颈联可知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表达对生命苦短的感慨及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2】本诗用典信手拈来,化入无痕,能做到文品与人品的高度契合,请结合诗歌尾联进行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献帝初平二年春,关东诸将以朝廷幼冲,迫于董卓,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曹操曰:“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初,荀淑有孙曰彧,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曰:“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被轸,东京榛芫,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操乃遣扬州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当施何计?”昭曰:“将军诛暴乱,五伯之功也,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操曰:“善!”遂迁都许。

    诏书下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诉,患其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宜徙都鄄城。操拒之。初,郭嘉往见袁绍,绍甚敬礼之。居数十日,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袁公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二人曰:“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嘉知其不寤,不复言,送去之。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喜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曹操以袁绍新破,欲以其间击刘表。荀彧曰:“绍既新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若绍收其余烬,乘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乃止。十月,董昭言于曹操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乃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彧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

    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荀彧佐魏武而兴之,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功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臣以为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第九卷》,有删改)

    【注释】①高:指汉高祖刘邦。②光:指汉光武帝刘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

    B.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

    C.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

    D.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平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銮驾,意思是天子的车驾,因有銮铃故称銮驾,借指天子。

    B.北面,旧指臣子拜君王,卑幼见尊长,文中“北面”指向北方迎立刘虞;勤王,后世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时臣子起兵救援。

    C.文中“迫于董卓”和《劝学》中“善假于物也”都是被动句;文中“去将何之”和《赤壁赋》中“而今安在哉”都是宾语前置句。

    D.文中“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中的“徒”字翻译成“只,仅仅”,曹操《短歌行》中“但为君故”的“但”也是同样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东诸将欲立幽州牧刘虞为主,曹操却在此时意识到道义的力量,这是他后来接受荀彧等人提出的“奉迎天子”主张的重要原因。

    B.朝廷下诏责备袁绍,认为他未尽到臣子责任,为此袁绍深感压力,于是上书进行辩解,提出迁都主张以表达忏悔之情,被曹操拒绝。

    C.曹操主张在击败袁绍之后进攻刘表,但荀彧却认为远征刘表会给袁绍残部喘息之机,因而主张在袁绍尚未摆脱困境时将其一扫而平。

    D.董昭建议曹操进爵国公,荀彧却认为曹操应当心存汉室,这才与匡扶朝廷、安定天下的初心不相违背,荀彧因此引起了曹操的不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

    (2)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

    【5】对于荀彧,杜牧是怎样评价的?司马光对此不赞同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景区泡脚、乱刻乱画到因飞机延误而大闹机场,从公然“霸座”到任性拉下高铁紧急制动阀,从重庆公交坠江悲剧到高空抛物致人死亡……近年来,关于国人文明素质的讨论也一直都没有停过。

    如何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文明,是一个迫切需要厘清和解决的时代课题。有人认为文明素质的高低取决于道德素养的高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德育先行;也有人认为文明素质的高低取决于规矩是否严格、制度落实是否到位,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管理先行。

    为此励志中学举办一次辩论赛,正方观点为: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德育先行。反方观点为: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管理先行。请在两种立场中选择一种,写一篇辩论稿,为自己的立场辩护,说服持另一立场的人。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