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C. 于是相如前进缶 D. 璧有瑕,请指示王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划线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豪不敢有所近 ⑥发尽上指冠
⑦皆白衣冠以送之 ⑧烛之武退秦师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 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拙归园田 守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B.契阔谈讌 契阔:久别重逢
C.可怜体无比 可怜:值得同情
D.淇水汤汤 汤汤:水势很大的样子
4、下列有关《芣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
B.这首诗表现了妇女们在田野边采车前草边唱歌的欢快的劳动景象。
C.“薄言袺之”中的“言”是“说”的意思。
D.这首诗在重章叠句中展现出车前草采摘的全过程,诗中的几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不能调换位置。
5、下列各项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兴于唐盛于宋,又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词牌”规定词的格式与曲调。
B.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而作。
D.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是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派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而以机械的方式理解其中的虚实空白艺术。
C.“写”和“不写”影响读者感受:“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若所有细节都交代清楚,作品就显得死板。
D.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不写之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不能喧宾夺主;二者应主次分明,相得益彰。
B.《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质疑,进而推想缘由,探求真相。
C.“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
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等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就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
A.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并表示“尽我所有罢了”来料理丧事;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
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嬷嬷作其他描写。
C.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却没有写宝钗和迎春二人的反应。
D.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并“讲与贾母听”;宝玉作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4】请简要分析文本中设置的空白在读者感受方面的作用。
【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堪称“不写之写”的典范。请结合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在“空白”处补写两条内容,并对其简要说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告诫人们如果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一样,景象旷远,境界雄阔,给人视通万里、山河尽览的感受。
(3)《论语·侍坐》中的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五六个成人,六七个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唱着歌回去。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以秦国征服蜀地的神话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蜀道之“难”。
(2)杜甫的《登高》极具“沉郁顿挫”,曾被罗大经评点有八层含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的弹奏有个“声暂歇”的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典故,比喻往事成空,理想破灭。
(5)荀子《劝学》强调博学、自省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师说》中韩愈认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语境补写下列题目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用“丝竹”指音乐,《琵琶行》中白居易以“________________”一句慨叹被贬后与音乐绝缘,《陋室铭》中刘禹锡以“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陋室清静而无乐音烦扰。
(2)杨万里《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描写,表现了插秧的辛苦,以及农家夫妇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
(3)《静女》中一位娴静而美好的女子与男子约定相会,却“___________”,令男子“_____________”,这样的场景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快乐。
(4)苏轼《赤壁赋》中,洞箫的声音哀婉悠长,连绵不绝,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意境相似。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海潮》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3)《雨霖铃》中以细节刻画离别时依依不舍情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佳节又重阳,________________ ,半夜凉初透。
(5)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
(6)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
(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 。
(8)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完成默写。
(1)《论语先进·侍坐章》中,曾皙讲述了人们春日畅游的欢愉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人际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境界,既符合儒家的理想,也契合了孔子晚年的心态。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用严刑峻法压制百姓结果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
(4)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举例说明自己改革的合理性和决心的是这三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描写了楼阁之间通道的壮丽景象。
(6)《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轻率割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六国论》中苏洵充分肯定赵国良将对抗秦国进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籍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注释)①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南若耶山下。②艅艎:舟名。③逾:同“愈”,更加。④长年悲倦游:长年悲伤于做官生
(1)颔联是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你认为哪两个字用的好,请简析
(2)颈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请从艺术手法上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高祖仁而爱人,喜施。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秦二世元年秋,陈胜[注]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降轵道旁。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陈胜,字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B.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C.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D.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这里指汉朝开国之君刘邦,后世如唐高祖、明高祖都是开国之君。
B.季,与伯、仲、叔一起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是排行最后的,如刘季。
C.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D.咸阳,秦朝都城,有说法认为因其位于山之南、水之北,所以称咸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二世时,陈胜在蕲县起兵,到陈地后自立为王。各郡县的人有很多都杀掉他们的长官来响应陈涉,沛县县令也想起义来响应陈涉。
B.沛县县令害怕刘季他们发动事变,关闭城门坚守,想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翻过城墙去投靠刘季。刘季鼓动沛县父老杀掉沛县县令。
C.沛县父老杀掉沛县县令后打开城门迎接刘季,想让他做沛县县令;萧何、曹参等文官也要刘季担任。刘季反复推让后还是被立为沛公。
D.沛公人关后在关中称王,与父老们约法三章,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去向百姓们讲清楚。而项羽西进后,一路屠杀并焚烧了秦朝宫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
(2)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14、作文:
日月如梭,流年似水。
毛泽东追忆往昔峥嵘岁月,豪情满怀;巴金反思对包弟的残忍,潸然泪下……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行,也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一天又一天,我们感知世界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也体验深深浅浅的忧伤。几个月前还在中考考场上奋笔疾书的你,此刻已经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走进同州中学的校园,步入自己的高中生活。
面对着高中生活,你可能充满了很多复杂的情绪:欢喜、惊讶、兴奋、不安、迷惘甚至苦闷……蓦然回首,是否有某个时刻某些人让你念念不忘?是否有某些情景某些事情萦绕你的心间?
请用你的笔记录下自己在高中的点滴生活,表达对青春、对学业、对未来等的感悟或理解。
要求:选取典型事件,描写要有细节,抒发真情实感,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