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也
C.其可怪也欤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2、对《再别康桥》一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共7节。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正见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 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所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
C. 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八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D.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作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红楼梦》这部古典长篇小说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B.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一生中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使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对社会上的种种黑暗有所认识,从而为他对《红楼梦》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C. 《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耳闻目睹,再次描写了贾府的环境,通过不同的描写手法刻画了贾府的主要人物。照应前两回的内容,为小说情节的展开作了充分准备。
D. 曹雪芹从事《红楼梦》的创作,全书未成而病卒。《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使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发展到顶峰。
4、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B.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被鲁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指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侯”和“伯”指的是爵位,春秋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 古代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5、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必固其根本 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B.①宗庙之事,如会同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①项伯亦拔剑起舞 ②筋骨之强
D.①沛公居山东时 ②所以饰后宫,充下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有宋以来,接地气的词、小说、戏曲的兴盛,促成了中国文化的下移,由此导致官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因时而变。在承袭固有的诗文传播之外,如何使词、小说、戏曲担负起像诗文一样宣传正能量的职责,不仅要突破“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更要面对的是文化下移带来的意识形态有效传播途径的探索。
戏曲与意识形态的传播虽有深刻的关联,但官府因其“不登大雅之堂”而疏于管理。随着戏曲从业人员规模的壮大,题材、内容、思想的拓边扩界,“优孟衣冠”式的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演出,这“违规越礼”之事时时有之。如《墙头马上》,剧中李千金与裴少俊在后花园“违规越礼”,颇为大胆。此类传播有违儒家教化,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官府的警觉,于是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也多了起来。“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等条文在《元史•刑法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明承元风,逐渐强化。《御制大明律》云:“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明初,朱元璋盛推《琵琶记》。《琵琶记》出现之前,蔡伯喈、赵五娘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内容多为蔡伯喈应试及第,抛亲弃妻,被暴雷轰死。高明感于蔡伯喈行为有违教化,故在“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创作动机的驱使下,把原本负心题材的故事,演绎成“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教化剧。
朱元璋之子朱权,潜心戏曲,援引“治世之音安以乐”,为《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鸣锣开道,并云“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理学家丘濬继承高明戏曲遗风,言“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清初流传甚广的《桃花扇》与《长生殿》,更是接续“资治通鉴”之史家意识,使情摆脱了晚明一己自由之立场,而放到一己之情与国运相关的宏大叙事之中。
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易知易晓。丘濬直言,经书所载三纲五常,不如诗歌吟咏性情,容易感动人心。“近世以来做成南北戏文……人人观看,皆能通晓,尤易感动人心”,使人“手舞足蹈,亦不自觉”。在感动人心这点上,丘濬不但看到了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的一致性,而且体悟到“性情”传播的文体差异性。
戏曲传播的另一个特性是剧场的群体接受。戏曲批评界崇尚场上之曲,鄙弃案头之书,这种批评旨趣反映了舞台性之于戏曲的重要,而对舞台性的衡量离不开台下受众的接受。丘濬著作中曾记录群体受众的面部表情:“座中观者不下数百人,往往有感动者,有奋发者,有追悔者,有恻然叹息者,有泫然流涕者。”相较于诗文的个体阅读接受,戏曲之剧场的群体接受,更显示出戏曲传播的宽度及其演员、观众互动的特殊性。(选自《有宋以来戏曲传播的有效利用》,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属于官方重视戏曲传播举措的一项是( )
A.创作者怀着“只看子孝与妻贤”的创作动机,改编戏曲内容以宣扬教化。
B.元明时期拟定了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以法律形式对戏曲进行禁限和倡导。
C.明朝统治者盛推能宣扬儒家伦常、实现传播教化的经典戏曲,如《琵琶记》。
D.明朝朱权支持《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并认为杂剧是“太平之胜事”。
【2】下列对官方重视戏曲传播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戏曲虽然地位不如诗文尊贵,但与意识形态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之一。
B.戏曲不登大雅之堂,且妄撰词曲,在演出中常有“违规越礼”之事,未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传播的功效。
C.戏曲从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平民演出,文化下移也迫使官方重视意识形态传播途径的探索。
D.戏曲传播易知易晓,且受众广泛,传播面大,可以成为有效而广泛地传播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然有“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但在感动人心上,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具有一致性。
B.《御制大明律》中的“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体现了官府借戏曲传播意识形态的意愿。
C.诗文是个体的阅读接受,戏曲是剧场的群体接受,因此戏曲比诗文更能打动受众,更具有传播的广泛性。
D.清初流传的《桃花扇》与《长生殿》,将一己之情与国运相融合,不但具有教化功能,而且接续了史家意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
(3)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这可以用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解释。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___________”一句,则表达了使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2)《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9、请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6)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流露出些许失意的情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有类似的表达和情绪流露。
(2)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劝学》中,荀子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制作的刀剑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引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断。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杜甫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忧愁不断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歌,完成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 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D.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2】《金黄的稻束》写的是一片秋天的静穆,一幅米勒式式的画面。诗人不单是借景抒情, 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和对人类存在的联想和思索,来把握更本质、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请简要概括。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③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 ①周生:汉时的儒者。②重瞳子:目中有两个眸子。③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后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B.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C.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D.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就是刘邦,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号称“沛公”。
B.“亚父”是项羽对项伯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意思是拜两次。
D.“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
【3】下列对两则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城府很深。不管是对属下还是对敌对阵营,沛公都表现出超于常人的谦卑。
B.项王没有杀沛公的决心。如果以沛公离席等为借口,挑起战争,项王胜算很大。
C.张良和陈平忠心耿耿。沛公能顺利从鸿门脱身而去,张良与陈平二人功不可没。
D.文段(二)中对项羽的一生做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请认真阅读上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要求:记叙描写生动、抒情动人、议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