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如因善遇之 遇:遇到。
B. 臣愿得谒之 谒:拜访,前往。
C. 使使以闻大王 闻:闻名。
D. 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大多数人选择网购的理由是省钱,“同样的东西,网上买的比商场便宜”。 。 , 。 , ,
。
①因为网络中新奇有趣、受人追捧的商品太多了
②但仔细一算账,更多的是没有什么用、图便宜或新奇买回来的闲置品
③事实的确如此
④所以普遍的现象是,消费者一开通网银,就沉溺于网购不能自拔
⑤虽然买回不少物美价廉的产品
⑥但很少有人只在网上购买单一货品
A. ⑥①④⑤②③ B. ①④③⑥⑤②
C. ⑤②③⑥①④ D. ③⑥①④⑤②
3、下面各句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君为我呼入 ②君王为人不忍
B. ①会其怒,不敢献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
C.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D. ①故遣将守关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王宝森之流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国家财产,他的人格可说是不名一文。
B.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C.当衡水市民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难道不羞愧吗?
D.身为国家的公务员,一定要危言危行,注意自己的生活工作作风,为百姓做好榜样,这样才能为百姓服务。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期间,在中央十套黄金时间连续播出10天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了炙手可热的节目,从主持人、选手到嘉宾,甚至节目设计、舞美都广受称赞。
B. 虽然他一再伪装以掩人耳目,然而在确凿证据面前,他贩毒的行径终于图穷匕见。
C. 九寨沟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D.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聚焦。在人工智能的“作品”中,“林黛玉大战孙悟空”之类“脑洞大开”的情节纷纷亮相,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料。面对《聊斋志异》里的经典故事,人工智能竟然创作出了“蒲松龄笔下的狼袭击了多个城市却无人能敌”的现代式情节。一时间,围绕着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产生了不少讨论。许多人不禁想问:人工智能在创作领域能否取代人类?有朝一日,我们看到的文字作品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包揽”。
其实,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创作能力”。前几年一度流行的“AI写诗”,便曾赚足舆论的目光。当时,“AI小冰”的诗歌大获好评,其“创作水平”远超文化素养一般的普通人。但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创作”基于强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背后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与人类的艺术创作有本质不同。当下的人工智能再“智能”,也不具有情感与思想,而文学创作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指出:文学是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着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钱谷融先生也提出过“文学是人学”。说到底,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极强的个人思想与情感表达力,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并不足以使其获得这一能力。
中国古人讲:“文章憎命达。”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个体与国家的苦难,杜甫很难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千古名句。同理,《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也饱含了作者的血泪。情感的抒发、改造与升华,造就了动人心魄的佳作。这些与人紧密相关的东西,很难在人工智能身上得到体现。
从这一点来说,当下的人工智能,就算写出来的作品再“像样”,也无法取代人类进行真正的文学创作。其最高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创作。
当然,如果我们放宽对“创作”的定义,还是应当承认:人工智能的写作,在很多领域有不小的价值,甚至可以取代一部分人类的工作。此前,有人提出可以在媒体领域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新闻写作。而中国地震台网的人工智能写作机器人,已经可以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发布最新的地震消息。仅就速度而言,动作再快的媒体人也不可能比人工智能更快。不过,即便是在新闻写作上,人工智能也无法彻底取代人类。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事件的点评与解读,都是超出人工智能能力之外的事。
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取代情况,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我们的生活,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即便有一天,科学进步到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开展几乎所有繁重劳动的地步,文学创作仍会是捍卫人类精神力量的宝贵园地。
(摘编自黄西蒙《人工智能真的能“创作”文学作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是由人工智能强大的算法与数据储备来决定的。
B.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是人工智能“创作”与人类的艺术创作的本质区别。
C.人工智能写作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学创作,因此没有必要发展人工智能写作。
D.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写作与杜甫特殊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文章从人工智能“续写”名著的现象引出对人工智能在创作领域能否取代人类的讨论。
B.文章引用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和钱谷融先生的话,意在反对人工智能“创作”。
C.文中列举中国地震台网的事例,证明了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一部分人类的写作工作。
D.本文论证条理清晰,分析客观、理性,肯定了人工智能“创作”存在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人工智能才能创作出“蒲松龄笔下的狼袭击了多个城市却无人能敌”的现代式情节。
B.“AI小冰”“创作水平”远超文化素养一般的普通人,这是过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
C.在新闻写作上,人工智能缺乏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以及对新闻事件点评与解读的能力。
D.在媒体领域可以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新闻写作,因为新闻写作不需要个人思想与情感表达。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求得一夕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了洞庭湖浩瀚无边的磅礴气势,形成了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4)《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
(2)《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
10、默写
(1)书生意气,__________。《沁园春 长沙》
(2)________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3)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劝学》)
(4)________,金石可镂。(《劝学》)
(5)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用心躁也。(《劝学》)
(6)师者,________ 。《师说》
(7)位卑则足羞,________。《师说》
(8)桂棹兮兰桨,________。《赤壁赋》
(9)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 。《赤壁赋》
(10)寄浮游于天地,________ 。《赤壁赋》
11、补足下面名言名句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石可镂。
(3)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师说》以贻之。
(5)仰之弥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吟罢低眉无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寺见牡丹
刘子翚(注)
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
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
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
今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
(注]:刘子晕(huī)(1101~1147),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南宋诗人。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出了牡丹花开时的耀眼夺目,“新”突出了诗人在倦游中看到牡丹的新奇惊艳之感。
B. 颔联写牡丹养在公卿家,赏牡丹的也是富家人,“穿”“傍”二字也暗示出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C. 颈联表现了诗人年华逝去之愁和难以再回中原之恨,而仕途不顺正是诗人漂泊的原因。
D. 尾联的“意萧索”是说诗人暮春到山寺寻牡丹,却只看到几朵残花,再加上诗人对自己、对牡丹命运的感伤,因此感到意兴阑珊。
【2】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甚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甚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注:子房:张良,字子房。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B.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C.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D.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将犯人置于鼎镬之中烹煮,在刑罚中是一种酷刑。
B.太公,这里指姜太公吕尚,他辅佐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周朝,是周朝开国大臣。
C.肉袒,即脱去上衣,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裸露肢体,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
D.高祖,谥号,是后人按逝者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认为,普通人一旦受侮辱就会拔出宝剑,挺身搏斗,而豪杰之士能在感情上有超过凡人的忍耐,遇事不惊不怒,这样才称得上是大勇。
B.苏轼认为,张良以盖世之才,不应该像荆轲、聂政那样以个人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而应像伊尹、太公那样深谋远虑。
C.苏轼认为,勾践陷于困境投降吴王,侍奉吴王三年而不倦怠,这只是为了报仇而暂时屈己尊人,是普通人的刚强,不值得肯定。
D.苏轼认为,项羽不能忍耐,虽身经百战却轻易消耗了自己的实力,刘邦却选择了忍耐而保存了自己实力,这是张良教会他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14、写作。
请以“我给 当助手的日子”为题目,从袁隆平和钟扬两人中任选一人填入空格,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