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永州,心中常常忧惧不安。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们爱他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
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不断流逝的东西,就像这江水,实际未曾消逝。时圆时缺的东西,就像这月亮,但最终没有增减。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互相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就是曹操围困周郎的地方吗?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整个赛季同时失去姚明和麦蒂这两位巨星的休斯顿火箭队,居然取得了42胜40负的战绩,主教练阿德尔曼的执教能力让人侧目。
B. 在影片《2012》中,地震、冰雹、狂风接踵而至,火山爆发穿云裂石,这些灾难带给了人类前所未有的震撼。
C. 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D. 总理和网友的互动,是网络民主的体现,而且上行下效,互联网在各级政府管理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大。
3、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汝幸而偶我 偶:邂逅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第:只是
B.抑汝能之乎 抑:还是 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付与
C.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
D.刽子磨旗、提刀 磨旗:摇旗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4、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永保无疆之休 休:福禄
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察
B.辟邪说,难壬人 难:排斥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是:认为正确
C.六王毕,四海一 毕:完结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以为侵宫、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 谤: 诽谤
5、下列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情
B.常以身翼蔽沛公 蔽:掩护
C.卫士仆地 仆:倒下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视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科举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推行时间长达1300年之久,其选官功能经久而未衰,是中国古代最有效的选官制度。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特点。
科举是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因此,从唐代开始就注重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以确保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如对考试科目的设置、考生资格的确定、考官的选任、考场的管理、阅卷的程序、主管部门的确定等,都做了详细规定。科举制度自创建以来,不断在改进、完善之中。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建设在1300年间从未间断,即使在废除科举前,清廷为改革考试科目,还特开经济特科,以破格求才。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中,历代对公平取士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科举制度的发展,也是其本身不断规范化的过程。唐玄宗时,科举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标志着科举考试机构完全从官员铨选机构中脱离出来,取得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科举制度向规范化发展迈进的重要一步。历经宋元,自明代始,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各级考试的规范化,这也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情况,如朝代更迭的动荡,王朝的对峙,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等,但它始终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科举制度不但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反而形成诸多适应性的特点。例如,元、清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上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摘编自李世愉、贺晓燕《从制度建设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科举功名又称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特定身份和资格。获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进之路,享受相应待遇。科举功名也就自然成为唐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特别是凝聚和稳定社会最为得力的工具,且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
首先,科举功名的影响和吸引力不断提高。科举功名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科举成为当时社会公认的“至公之典”,其所具备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良民都可报考的开放性,使天下士子都对由此实现自身价值及家族地位的上升充满希望,都持续加强了科举对天下士子的吸引力。其次,科举功名体系的不断变化,既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又体现出明显的合理性。其中,科举功名由唐代的“平行多元”发展为宋元的“一体多层”,提高了进士的尊贵度及其“综合素质”的适用性。明清功名层级的显著增多,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进士的选拔质量和更好满足了选官对不同层级人才的需要,而且还为低级功名的士子通过逐级考试不断提高功名层次提供了制度保证,由此大大提升了其活力、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再次,科举功名凝聚社会、巩固统治的功能不断增强。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故统治者必须处理好落第士子的问题。宋代设立“特奏名进士”,明清举人、监生、生员都成为固定功名,就是统治者不断扩大对落第者优抚政策的结果。
(摘编自郭培贵《科举功名制度的变迁及其政治和社会功能》)
材料三:
隋唐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科举制度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转变。隋唐科举制相较汉魏察举制,在选举内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质的变化。
一是选举内容实现了察举重“德行”向科举考“才能”的变化。察举制的核心是由州郡长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辅之以中央“经学”考试。由于“德行”很难考察,“才能”则可以通过考试定等,有利于公平选才,创建科举制就成了人才选拔的必然选择。科举制分科考举子的“才能”,“以文取士”,兼及“时舆”即社会评价。“舍德行而趋文艺”,反映了唐代科举考试、吏部铨选的突出特点。二是逐步建立了考试“至公”的取人制度。唐代进士科三百年取士基本做到了“喻之明镜,喻之平衡,未尝不以至公为之主”。唐代科举制开创的考试“至公”原则,成为后世科举考试追求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出身决定命运的社会痼疾。三是科举考试科目多样,以选拔各类人才。唐代科举科目多样,大致可分为文举、武举两大类。文举又可分为常举、制举和吏部科目选,有近三百个科目,还有献书、献策授官等取人之法。
科举制的创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制度创新,使得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获得发展,显示了制度创新、选贤用能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中国后世选官制度和文化传统,其中的经验与智慧具有重要历史启示意义。
(摘编自金滢坤《科举制度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清等少数民族定鼎中原后,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上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这表现了科举制度的适应性。
B.科举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公民都可以报考的开放性等,持续加强了其对天下士子的吸引力。
C.科举功名具有凝聚社会、巩固统治的功能,历代统治者都设法使所有落第士子都拥有固定功名。
D.汉魏时期形成并长期沿用的察举制,由州郡长官等考察士人“德行”,“以德取人”不看才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将科举的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使科举考试机构完全脱离官员铨选机构,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熟。
B.明清的功名层级可以通过考试由低向高流动且制度化,体现出科举功名体系内在的必然逻辑和明显的合理性。
C.唐代科举制开创的考试“至公”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出身决定命运的社会痼疾,但于今而言缺少现实意义。
D.历史上,李白、杜甫等人都不是进士出身,但凭进献颂、赋而获得授官,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分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建设对封建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及其历经千余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
B.材料二重点阐述了科举功名的内涵,同时通过列举事例分析了科举功名的功能日趋完备和不断强化的具体表现。
C.材料三认为科举制度的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转变,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在选举内容等方面有质的变化。
D.材料一提纲挈领,总说科举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材料二、材料三进而阐述其功能和影响,三则材料呈现层进式结构。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建设的特点。
【5】孙中山认为:“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是从中国学过去的。中国的考试(科举)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则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请结合材料内容及你对科举制度的理解,简要说明孙中山和李光耀评价科举制度的出发点的不同。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 。_____ ”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
(3)古代,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能够与家人书信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书”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也频繁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_______ ,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借助意象,把洞箫的哀音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描写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3)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在《六国论》中,苏洵说明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也随着五国的灭亡而灭亡,原因是:“____________。”唇亡齿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沦落天涯后,只有在梦里回味往昔的“时光”梦醒无限哀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圣先贤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是一致的。
(2)在《师说》中,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现象发出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当时耻师陋习的持续时间之长和相应的不良后果。
(3)“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过去不可挽回,未来仍可把握。陶渊明《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是同样的意思。
(4)《短歌行》中,曹操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对贤才渴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屈原在《离骚》中感叹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
杜甫
风尘①暗不开,汝去几时来。
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
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②。
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
注:①风尘,指的是社会环境。②乡台,指的齐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艰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之情。
B.首联次句在与弟弟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不舍之情,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C.尾联“长东北”“安在哉”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天各一方,伤别之情更进一层。
D.“日落望乡台”极富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之情。
【2】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武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②千呼万唤始出来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 ④如听仙乐耳暂明
A.①第二年 ②开始 ③走了以后 ④暂时
B.①今年之后的下一年 ②才 ③走后再回来 ④忽然,一下子
C.①第二年 ②才 ③走了以后 ④忽然,一下子
D.①今年之后的下一年 ②开始 ③走后再回来 ④暂时
【2】下列对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十年”中的“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所谓“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迁谪”是说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左迁”也指升职。
C.“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有职无权;“青衫” ,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
D.“教坊”是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3】下列对《琵琶行并序》一诗中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共描写了两次演奏,第一次演奏是诗人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第二次是琵琶女感“我”之言,“却坐促弦”。
B.“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祥和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C.诗歌第二段描写琵琶女的演奏过程,运用了大量的拟声词和恰当的比喻,生动地摹画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弹奏的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
D.琵琶女的身世激起了诗人自我悲伤的情怀,江城的僻远,环境的凄凉,完全没有娱乐的无聊,独处的寂寞,凡此种种,一一涌上心头。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2)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一个结论:群体就是一个聪明人带着一群傻瓜,群体是没有思考力的!
我们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一个个你可能没有察觉的群体中。
比如,校园里霸凌别人的常常是一个头头后面跟着一群人,领头的让干啥就干啥。这一群人就是群体。比如,“双十一”,大家在优惠活动下开始疯狂地抢购产品,即使不是那么需要那样东西,也忍不住跟风,这一群人就是消费群体。比如,虽然没看过某部电视剧,但大家都骂这部电视剧很烂时,你为了和大家保持一致也开始附和,你就在这个群体中。
于你个人而言,你是否在某个群体中?你是否意识到这种群体的非理性?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