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如会同,端章甫 端章甫:端,古代用布制成的礼帽;章甫,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
B.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C.人君当神器之重 神器:指帝位,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故称帝位为“神器”。
D.项王、项伯东向坐 东向:面向东,古代在室内的座次则以坐西向东为最尊。
2、下列各组中无古今异义字词的一项是( )
A. 弃甲曳兵而走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C. 请以咸阳为赵王寿 D. 做《师说》以贻之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其志不在小 ②道芷阳间行 ③常以身翼蔽沛公
④其人居远未来 ⑤素善留侯张良 ⑥籍吏民,封府库
⑦项伯杀人,臣活之 ⑧吾得兄事之 ⑨樊哙覆其盾于地 ⑩邻之厚, 君之薄也
A. ①②/③⑥/④⑩/⑤⑧/⑦⑨
B. ①④/②⑥/③⑧/⑤⑩/⑦⑨
C. ①⑩/②⑥/③⑧/⑤④/⑦⑨
D. ①⑦/②⑥/③⑧/④⑩/⑤⑨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全都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议开始比较沉闷,多亏张教授抛砖引玉的一番话,大家才活跃起来,积极发言。
②看了《夏洛特烦恼》,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联想起那些值得细细品味的青春故事。
③百米决赛开始了,我们班的王平同学一下子就冲到了前面,同学们沸反盈天地高声呐喊助威。
④他当了两年的局长却没有干过一件实事,这次被免职,实在是众望所归。
⑤中国女排在先失两局的情况下,第三局破釜沉舟,调上全部精锐人马,拼力反击,终于反败为胜。
⑥军队改革必然会触碰到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可能会在“深水区”遇到种种阻挠,但无论如何,都应该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前行。
A. ① ② ④ B. ② ④ ⑤ C. ① ③ ⑥ D. ② ⑤ ⑥
5、对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故都的秋》中“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一句,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彰显了北国之秋色彩浓烈、回味隽永等特点。
B.《我与地坛》中“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一句,运用排比手法凸显了地坛历经沧桑、荒芜冷落的破败景象。
C.《荷塘月色》中“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运用通感手法,以听觉来烘托视觉形象,借跳跃的音符不仅把景色写活了,且让氛围更添热闹和欢快。
D.《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句,以朝生暮死的蜉蝣、沧海中的一粒米来设喻,极写人生的短暂易逝和卑微渺小,如此感触跨越千年,仍让读者心有戚戚。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中国北京开幕。会议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商亚洲文明发展之道,共话亚洲合作共赢大计,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节选如下:
我们看到,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应对这些挑战,既需要经济的力量、科技的力量,也离不开文化的力量、文明的力量。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文明加强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新平台。
我们认为,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在历史的启迪和现实的昭示中,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共同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华章!
(摘编自《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全文)》)
材料二:我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被各个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摘编自《“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
材料三:喜马拉雅共识机构创始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高级国际研究员龙安志表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正当其时,抗击了西方逆全球化风潮的兴起,迎合了亚洲经济体转型契机。“虽然亚洲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但加强共识后,能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好。如能源使用的转型,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等国可以通过金融、科技、环保领域的合作,践行经济可持续发展。”他说,“在文明交互加深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领域合作将更容易。”
此次大会还吸引了亚洲以外国家的参与。对此,龙安志说,与古代丝绸之路一样,沿线经贸文化往来的受益方不仅限于亚洲。“随着大会的开展,相信会有更多国家关注,但最重要的是,亚洲各国立足自身的根基,在平等尊重、求同存异的认识下做好自己的事情。”
(摘编自《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推进多领域合作共赢》)
材料四: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除了分论坛之外,还包括亚洲文化嘉年华、亚洲文明周等一系列活动,囊括了各色美食节、电影节等,将促进亚洲文明合作。
国外某电视台报道说,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生”。
印度某报报道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推动相互理解和知识共享,有助于解决今天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近几年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摘编自《“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生”——外国媒体积极评价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1】下列关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相关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举行的时代背景。
B.“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达成的共识,为各国文明对话交流提了平台,能解决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
C.“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成功召开,是对西方破坏全球化进程的有力回击,并迎合了亚洲经济体转型的契机。
D.“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参与者不只是亚洲国家,还包括亚洲以外的国家,他们也会成为经贸文化往来的受益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力量、科技力量与文化力量、文明力量,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容易产生“妄自菲薄”“闭关排外”等倾向,是因为他们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
C.亚洲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但加强交流后能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好,逐步消除隔阂与差距。
D.外媒对“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大会期间活动丰富,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3】请结合材料,概括在北京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时代意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声声慢》中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将作者的情感融入落花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听了子路的志向后笑了笑,这是因为他认为“________, 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4)在《六国论》中,苏洵就“弊在赂秦”的观点可能引发的疑问而设问:“________,________?”
9、把下列名句补写完整。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论证了为学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
(2)京剧传统剧目《四郎探母》中“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浅水龙被困沙滩的唱词,唱出了陶渊明笔下“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的心境。
(3)“月”这一经典意象经常出现在苏轼和白居易的诗文中,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前后相连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________,_____。”
(2)古诗词中,“眼泪”与“悲愁”总是结合在一起,如《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女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的愁苦。
(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到水与月,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
11、名句名篇默写。
(1)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2)_____________,塞上风云接地阴。
(3)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5)______________,老大嫁作商人妇。
(6)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
(7)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
(8)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B. 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C. 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 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E. 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意象相关。
【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对下列文化常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B.浮图:梵语音译,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和豪华的民间住宅。
C.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其中韩、柳是唐朝人。
D.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白己的名宁,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等到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3】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达到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思考是行为的种子,行动是思考的果实。
②思而后行,方能行而成功。
③没有行动,思虑再美也只是风景。
以上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