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悔相道之不察兮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 谢家来贵门 多谢后世人
C. 留待作遗施 采之欲遗谁
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始适还家门
2、下列词语中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潦倒(liáo) 多财善贾(gǔ) 传记(zhuàn) 杳无音信(miǎo)
B.双鬓(bìng) 前后相属(zhǔ) 伺候(cì) 洁身自好(hǎo)
C.萧条(xiāo) 人才济济(jì) 静谧(mì) 博闻强识(zhì)
D.混淆(xiáo) 渚清沙白(zhǔ) 徜徉(cháng) 操胜券(quàn)
3、下列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于:介词,比
B. 但见悲鸟号古木 但:只
C. 所守或匪亲 或:或者
D. 以手抚膺坐长叹 以:介词,用
4、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沛公欲王关中 沛公军霸上 范增数目项王
B. 泣孤舟之嫠妇 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 素善留侯张良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D. 吾得兄事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5、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使快弹数曲。一曲红绡不知数。
B. 自言本是京城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C. 轻拢慢捻抹复挑。商人重利轻别离。
D. 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的“变”与“常”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 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只要重新认识这些“常”就能让新诗振衰起弊。
C.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D. 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 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 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这便是创作的过程。
D. 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 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 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我们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 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 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和对仗,表达了脱离官场,回归家园的强烈愿望。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4)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借“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6)在《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短歌行》中,曹操引用《诗经》中的句子,用女子对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渴慕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示什么事物都有个限度的句子是______ ,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
(3)《离骚》中写屈原忧愁失意,走投无路,十分迷茫困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曹操《短歌行》中表现朋友久别重逢,欢快畅谈的句子是____,____。
(5)《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诗句是___,___。
(6)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方式,一种是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另一种则是这样写的:____ ,_____。
(7)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话来批评:_______, __。
(8)《赤壁赋》中用蛟龙、寡妇听箫声的感受和反应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_____ ,____。
(9)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 ,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向东的军容之盛。
(10)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 , ____
10、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氓》 中描写女主人公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抒发诗人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为此死多次也决不后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诗人借《诗经》中姑娘思念情郎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4)诗人杜甫在《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手法,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在经过了舒缓紧急达到高潮之后,却又戛然而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秋兴八首》(其一)中,诗人杜甫用“一语双关”的艺术手法手法,在情景交融中抒发自己的故园之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商隐在《锦瑟》中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情感和无尽的惆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强烈的对比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自己过着奢靡的生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朝代】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以上两诗相比,描写塞外景物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13、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乙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帝曰:“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高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B.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C.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D.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盘庚,是商朝明君。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迁都到殷后,整顿商朝的政治,发展经济,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
B.忧,这里指丁忧,这是封建传统礼制。古代朝廷官员在任职期间如果遭遇父母亲的丧事,要辞官回到家乡为父母守孝。
C.卿,既可以指男性也可以指女性。可做古时高级官名,也是古时夫妻或好友之间的称呼。文中是君王对臣子的称呼。
D.神宗,是赵的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唐玄宗、宋太祖、康熙帝等都是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不卑不亢。他回信言辞之间既表达了对司马光的尊重,又有理有据阐述了自己变革是为了兴利除弊。
B.王安石刚毅坚定。他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C.王安石才能很高。他屡次辞官不任,士大夫们唯恐不能与之共事,可见就职前王安石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士大夫肯定。
D.王安石刚愎自用。他陈述儒家经义,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即便驳不倒群臣,也执意坚持自己的想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2)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
【5】在“变法”问题上司马光、唐介和皇帝对王安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习近平
②希望疫情结束以后,国家要给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向导,把高薪留给一线的科技人员,不要让年轻人一味地追求演艺明星,他们是强不了国的。——李兰娟
③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伏契克
④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鹜的人。——波德莱尔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我的英雄观”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自选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透露学校、班级、姓名等个人信息。④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