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盛行于宋,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句式长短不齐。又被称作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歌曲等。
B.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提倡“性善论”。
C. 被后人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D. 朦胧诗往往借助象征、比喻、暗示等手法,变诗歌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2、下列划线词语不都是古今义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行而无信
B.愿大王少假借之 终已不顾
C.秦军旦暮渡易水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行李之往来 将军岂有意乎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A. 唐代诗坛上,名家辈出,李白、杜甫合称“李杜”;元稹、白居易合称“元白”;李贺、杜牧则合称“小李杜”。
B. 现当代诗坛上,名作众多,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等。
C.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品塑造了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D. 19世纪法国优秀小说家莫泊桑,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截取片段,笔触细腻,思想深刻,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4、下面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今天,小王到我家做客,父亲也高兴地与我一同出来迎接。小王一见,问道:“这是家父?”我点点头介绍:“这是令尊。”
B. 一位同学在主题班会上深情地说:“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尽绵薄之力,对此我们深感荣幸。”
C. 暑假,他独自一人背上一个简单的背包,就出门游历了。他仅靠一双腿,走遍了东南五省。回来后把这一路见闻诉诸文字,并请语文老师拜读。
D. 在小明的再三邀请下,我朗笑出声,对他拱拱手,说道:“那在下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5、下列对《劝学》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乱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比看。(《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甜蜜的爱情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诗作宛然可见她迷人的风姿。
B.文章第一段中的“凄冷”既包括词人创作时“冷冷清清”的环境特征,又包括词人愁苦的内心世界;将“凄冷”上升到“美”的高度,还应包括读者感受词人内心而获得的一种凄美。
C.乱世中美神的美,不仅在容颜的美、自信的美、心灵的美,更在于才藻的美、独立不迁的美。
D.国家不幸词人不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到达了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词作。
【2】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请以“亡国破家”为界分条列出她后半生的种种磨难。
【3】这篇文章反衬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手法的好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确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3)《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常见的乡村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5)《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环境的寂静衬托出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起刘裕挥师北伐、收复中原故土的历史事实,把其形象地概括为振奋人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对听者和江中月影的描写,侧面表现了琵琶乐的巨大魅力。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感慨人生的短暂,情不自禁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3)《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寡妇听到箫声的反应来表现箫声凄切、委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5)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_________,则某知罪矣。(《答司马谏议书》)
(6)_________,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7)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10、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高远、胸襟博大而被后人传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出师表》中写诸葛亮在艰难时期承当重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则》中,既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又讲学习方法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雨霖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柳永用“杨柳”“残月”等意象,景中有情,表达离别后的凄凉、冷落之情。
(2)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抱负不能实现,知音难求,得不到同情与慰藉,并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居①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这是作者被贬永州迁居愚溪后的诗作。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③夜榜:夜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诗人来到南夷的原因,“累”字写出诗人长久为官的心理。
B.诗人居住在农田旁边,他偶尔觉得自己像隐者,终于过上了向往的生活。
C.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谪之后,颈联承接上联,描绘了诗人一天的活动。
D.诗人在碧天之下长歌的情景,塑造了一个借歌声排遣情怀的骚客形象。
【2】诗人说自己“幸此南夷谪”,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诗人思想感情时却说:“不怨而怨。”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声音)劲疾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驾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师不必贤于弟子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木直中绳,?以为轮 作《师说》以贻之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以为轮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学习使人“知明而行无过”的中心观点,劝导君子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B.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中,使行文变得生动形象,“木受绳则直”就喻示了君子接受学习的重要性。
C.在作者看来,君子学习应务求“积”,而要到达圣人的思想境界,前提还是积累善行。这对时下一些人学习的浮躁心态敲响了警钟。
D.作者还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作文。
夜读是一种温馨的境界,夜读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消闲。
夜读,知识在这里增长,视野在这里扩展,不刻意追求,却每有所得。
夜读,如饮一杯清茶,人增精神,满屋溢香。
请联系你的感受和认识,以“夜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