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B. 凌万顷之茫然
C.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D. 何方圜之能周兮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然,表面的公正不等于公正。 ① , ② 表面功夫都不做足,内在的真诚性 ③ 是值得怀疑的。 ④ ,议员在议会中打架, ⑤ 只是作秀,但也有可能是全力为选民争取利益; ⑥ 假如他们只顾着打呼噜,连表现一下的念头都没有,那就一定是置选民利益于不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然而 假如 一定 正如 虽然 /
B. 可是 / 肯定 也许 即使 那么
C. / 一旦 似乎 也许 那么 可是
D. 但是 如果 大概 比如 也许 而
4、下列句予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謇朝谇(谏诤)而夕替 又申之以揽(采集)茝 其谣?(诽谤)谓余以善淫
B.偭(违背)规矩而改错 忳(忧闷)郁邑余侘傺兮 宁溘(意外)死以流亡兮
C.伏(保持)清白以死直兮 延(请求)伫乎吾将反 进不入以离尤(指责)兮
D.荀余情其信(确实)芳 唯昭质其犹未亏(损害) 长余佩之陆离(色丽繁杂)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①通过诗人的揭露,使读者得知封建社会全盛之日的伞盖下面,遮掩着几多下层劳动人民的血泪,真是不忍卒读。
②负有引领社会风气之责的娱乐圈,是诲人还是要毁人?一些明星言行无忌,而追星族们却对他们的不雅言通行不以为然,依旧痴迷和疯狂,这透漏出道德瓦解的隐患。
③陈寅格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④有考试必有所淘汰,沧海遗珠之憾难免。
⑤中国队小组赛初战告捷,从比赛中整个球队的战术意识、进攻手段和体能上的表现来看差强人意。
⑥你尽管放心,你的困难,也就是我的困难。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②③⑥
6、“礼”“法”均为人君所设立,都带有制度性。“礼”是用来防止超越道德界限的,“法”是用来惩治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论语·为政》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和“刑法”,民虽然可以暂时避免犯罪,但不是自觉地遵守法规,因此对犯罪并无羞耻心;如果用“道德”和“礼教”,民则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走上正道。这说明,用“法”和“礼”在效果上是不同的。“法”具有强制性,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的,它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起的是规范作用,它是在教化基础上形成的,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止,要靠长期养成,所以在道德上带有自觉意义。
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礼法”这一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礼法”这一概念包括“礼”又包括“法”,这两者是相关的。荀子说:“故非礼,是无法也。”我们可以解释为,离开了“礼”,“法”是无法合理地建立和起作用的。“礼”是规范社会存在的一种根本制度,或者说它可以是指导“法”的根本原则。“礼”与“法”从制度上说虽是两套,但有着互补和从属的相联关系,因此从精神上说则是一贯的。就这点看,荀子提出“礼法”这一概念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治理,应是十分有意义的。“礼法合治”应是维系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制度。
从中国社会的理想形态看,它应该是一个“礼法合治”的社会。“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出礼”达到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就要用“刑法”来制裁,但有的情况下“出礼”并未达到危害社会的程度,就并不一定要被绳之以“法”。例如,儿子辱骂了父亲,这当然是“违礼”的,可是并不需要用“刑法”来判罪。“礼”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制定各种“礼”的制度。这正如孔子所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是起教化的作用,“法”是对犯法的人起惩治的作用,因此,圣人既制“五礼”又制“五刑”,以保证社会的安宁。就这点看,“礼”“法”虽为两套不同功能的制度,但对社会来说都是不可少的。
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看,我们能否通过继承儒家“礼”的精神并吸收和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建立一套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礼法合治”的社会制度呢?我想,这无论如何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摘编自汤一介《儒家的“礼法合治”》)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为政》的话,论证了“礼”与“法”在功用上的区别。
B.文章第二段基于对荀子观点的认同,阐述“礼”“法”关系,进而提出自己的论断。
C.文章第三自然段举例阐明“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
D.文章论及“礼”“法”“礼法”“礼法合治”等多个概念,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法”有从属关系,在精神上是一贯的,可见中国社会是先有“礼”,再有“法”。
B.“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则难立竿见影,所以从效果上看,“法”更有优越性。
C.“礼法合治”就是既重“礼”也重“法”,二者皆不可偏废,以此来保证社会的安宁。
D.只有吸收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才能建立一套更适应当代中国的“礼法合治”制度。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用于防止道德败坏,而“法”则是其进一步的补充,二者都是制度的产物。
B.“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禁恶于未然;而“法”则带有强制性,是惩恶于已然。
C.“礼”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教化民众有着重要的作用。
D.做出越“礼”的行为即为“出礼”,可能为“法”所不容 ,需要用“法”来制裁。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_________,__________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2)《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飘过,像梦一般的,__________。(《雨巷》)
(4)寻梦?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再别康桥》)
(5)一代大侠荆轲,为了生命的精彩,高吟着“______,______”慷慨赴秦。(《荆轲刺秦王》)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
(1)恰同学少年, _____________;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又前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辞为?(《鸿门宴》)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既以“___________”一句写自己遭到谣言中伤,又以“___________”一句表达为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死多次也不后悔。
(2)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一俯一仰看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侧面表现箫声的魅力。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②《归园田居》(其一)中“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思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③《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史记》曾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又说“孔子设礼稍诱子路”,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路“哂”的原因。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告诫最高统治者,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修仁政,济苍生,他形象化地指出“_________,_________”,深刻地表明人民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必须审慎地对待,千万不可轻忽。
(3)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梦山中故人①
朱熹
风雨萧萧已送愁,不堪怀抱更离忧。
故人只在千岩里,桂树无端一夜秋。
把袖追欢劳梦寐,举杯相属暂绸缪②。
觉来却是天涯客,檐响潺潺泻未休。
【注】①此诗作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作者23岁,在同安县主簿任上。山中故人:某位隐居山中读书的朋友。②绸缪:缠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萧萧”描摹风雨的声响,用凄冷风雨反衬诗人的忧愁,令他难以承受。
B.诗人以“千岩里”点出故人隐居处所,流露出两地相隔、不得相见的惆怅。
C.“桂树无端一夜秋”营造出感伤凄凉的情感氛围,“无端”一词,无理而妙。
D.全诗音韵和谐,表意深沉真挚,层层深入,结句“檐响”呼应首句“风雨”。
【2】请简要赏析诗歌后两联。
13、 李芃,字茂初,赵郡人也。解褐上邽主簿,三迁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严武为京兆尹,举为长安尉。李勉为江西观察使,署奏秘书郎。 时宣、饶二州人方清、陈庄聚众据山洞,西绝江路,劫商旅以为乱。芃乃请于秋浦置州,守其要地,以破其谋。李勉然其计,以闻,代宗嘉之,以宣州之秋浦、饶州之至德置池州焉,芃摄行州事,无几,乃兼侍御史。居无何,魏少游代勉为使,复署奏检校虞部员外郎,赐金紫,为都团练副使。顷之,摄江州刺史,州人赞之。丁母忧,免丧,永平军节度李勉举除检校工部郎中,寻摄陈州刺史。岁中,勉署芃兼亳州防御使,练达军事,兵备甚肃;又开陈、颍运路,以通漕挽。
德宗嗣位,授检校太常少卿、兼河阳三城镇遏使。抚劳备至,资廪善者,必先军士。间一年,为节度使路嗣恭之副,以东畿汜水等五县隶焉。时河南北连大兵,芃进收新乡、共城,遂围卫州。明年,诏与河东节度马燧等诸军破叛将田悦于洹水,以功加检校兵部尚书,累封开郡王,实封一百户。进围悦于魏州,将符璘引精骑五百夜降,芃内之。悦所谋不遂。兴元初,检校右仆射,无何,以疾固让罢归。芃将请告,谓所亲曰:“今年夏被蝗旱,人主厌兵革,然则天下城垒坚厚矣,戈铤铦利矣,以力胜之,则有得失,其可尽乎!除弊之急莫先德化循而理之斯易致耳方镇之戴翼时主宜先退让贪权持禄吾所不取也吾既疾病岂能言而不践乎!”乃手疏乞罢。贞元元年卒,年六十四,废朝一日,赠太子太保。
(选自《旧唐书·李芃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除弊之急/莫先德化/循而理之/斯易致耳/方镇之戴翼时主/宜先退让贪权/持禄吾所不取/也吾既疾病/岂能言而不践乎
B.除弊之急/莫先德化/循而理之/斯易致耳/方镇之戴翼时主/宜先退让贪权/持禄吾所不取也/吾既疾病/岂能言而不践乎
C.除弊之急/莫先德化/循而理之/斯易致耳/方镇之戴翼时主/宜先退让/贪权持禄/吾所不取也/吾既疾病/岂能言而不践乎
D.除弊之急/莫先德化/循而理之斯/易致耳方镇/之戴翼时主/宜先退让/贪权持禄/吾所不取也/吾既疾病/岂能言而不践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又称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個与本名有关系的名字。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取字。
B.金紫,指金印紫绶。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借指高官显爵。
C.废朝,古丧仪制度,皇室的重要成员或者是名臣猛将去世,朝廷会停止朝会以示哀悼。
D.赠,是指古代朝廷为推恩死去的重臣,依其生前功绩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赠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芃仕途顺利,多次受人举荐。他从主簿做起,直至右仆射,做过地方官也做过京官,他先后得到严武、李勉等人的举荐,其中李勉多次举荐他。
B.李芃洞察形势,建议置州防守。方清等聚众作乱,截断长江航道,李芃请求在秋浦置州以打破贼人的计划,这一建议得到认可和称赞。
C.李芃精通军务,多次领兵出征。他的武器装备肃整,对士兵关心备至,天资禀赋好的人,一定优先提拔为军官。他多次率兵出征,攻打叛军。
D.李芃不恋权位,主张道德教化。到了晚年他以生病为由,上奏书要求辞去职务;面对自然灾害,他反对武力杀伐,主张以德教化天下,消除弊害。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平军节度李勉举除检校工部郎中,寻摄陈州刺史。
(2)进围悦于魏州,将符璘引精骑五百夜降,芃内之。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先要学会走,然后才是跑。任谁都跑过——无论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你或许有难忘的经历,或许有独到的认识。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跑的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