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与“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无以至千里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师不必贤于弟子
D. 学于余
3、下列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厥秦以利晋 D.以乱易整,不武
4、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沙渚(zhǔ) 廿四(niàn) ##dot## 柘林湖(zhà) 潦草塞责(sāi)
B.哽咽(yàn) 匏尊(páo) 平父(fù) 义愤填膺(yīn)
C.迸(bèng)发 长咨嗟(jiē) 流觞(shāng) 悄(qiǎo)无声息
D.砧(zhēn)板 癸丑年 (guǐ) 肄业(yí) 象弭鱼服(mí)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靡:倒下
B.单于使使晓武 晓:通知
C.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徒:只,不过
D.衡乃拟班固《两都》 拟:模仿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废物”张德才
张德才是我们营部的一个马夫,依照这个怪老头子自己的说法,便是给一个“四条腿的战士”当勤务。这以前,他初参加部队的时候背过几天步枪,后来做第三连的伙夫:他的工作调来调去,只有一个原因,便是他力不胜任了。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常常用手摸着他的胡须对别人宣布他早已成了一“废物”,不中用了。
现在,他等待着什么似地站在我们面前,不肯听从调动的时候,这些印象便活生生地浮现于我们脑际了。
“你不要太固执!”营长将他膝边的那块地图掀开,挪动了一下腿子,向张德才说,“平时行军你还掉队掉了老远,我们到宿营地半天等不着看马的人。何况现在这样繁重的战斗任务呢!”
“俺死了,也让人家说俺当八路军了。俺……”
“尽搞些怪名堂,你!”营长打断了他的啰嗦,说,“调你到县游击队就是把你踢出去了?你也不想一想,每个人带三天的干粮,两天的生粮,天又落了雪,这一仗打下来还有你没有?把你留在地方武装里,还不是想让你多吃几天小米饭哩!”
他一辈子是一条光棍,没有妻室儿女,没有财产和固定职业。阳春三月,他也许背起褡裢上庙会去赌博;而当农忙了的时候,他便给随便什么人做几天短工。1937年开始的这个战争——谢天谢地,他说——结束了他的永无休止的流浪。他参加了我们的部队不久,聪明地看清了我们的一切,逢人便说这下子解决了他死以前的一切问题……
“做在里边,吃在里边,这就是好家。又不受谁的冤气,一个人一辈子还想怎么呢?”他说。我初到这营里不久的一次行军中,在大休息的时候,他端一碗水,腿子一拐一拐地双手送到我的面前。我感谢地接过来喝着,他站在旁边等待着他的碗。我喝完时将它交给他,他没有立刻走开,迟疑了好久,终于问道:“刘干事,听说你是才从延安来的……”
“是的。”我说。
“他们从延安养伤回来的同志都说,咱们那延安又是学校,又是工厂,又是医院,又是托儿所,嘿嘿……养老院有没有呢?”
他是一个“废物”,已经开始打听养老院的事情了。这种人在我们的战斗部队里不仅无用,而且有时会成为很恼人的累赘。若是张德才被俘了去,极刑使他供出了他所知道的我们的一切,那该多么糟糕啊!
突然,营长猛地转身过去,暴叫了起来:“脱掉你的军装,给你一套便衣走你的路!”
张德才冷不防这一着,打了一个寒噤,脸色刷地白了起来,瞪着眼了。好久,他才稍稍复原了一点——他弄不清这是吓唬,还是真要他离开队伍……
张德才扯住自己的袖口,擦了擦嘴角的胡子,颤声说道:“俺跟队伍走。”
这使得我们都张起嘴来,莫名其妙了。对于这个老头子,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可想呢?
就在这时,从我们所驻的村庄后边的高山上传来了喇叭声。我们立刻静悄悄地屏住气听着,号音落了的时候,教导员对营长说:“去吧,团部在叫我们两个。”
张德才也只好受命退了下去,以后再说。
我们收拾了地图,揣测着将会发生怎样的新的情况。直至半下午的光景,他们才回转来了。庭院里的积雪已经可以埋住鞋袜,天空的雪朵还像往下筛一般地落下来。我们猜想:在这样的天气里有可能提早行动。但是谁料五点钟晚餐,六点钟便走呢?
张德才的事当然无法解决了。
我看得清清楚楚,他跟着队伍出发了,脸上阴沉沉的,像我们所有的战士一样,一声不响,活像一队哑巴在前进着……我在路上碰到他,一半担心一半鼓励地说:“张德才,丢脸的事可干不得呀!”
“俺老张?放心!”他头一转向我说,正像他吹牛的神气一模一样。雪落在他的军帽上、肩膀上和背包上——他低头看着路,一拐一拐地追赶着队伍;他的那个老伙伴,一根未削皮的柳杖,帮助着他……
在部队开始行动和在战斗中间,军政首长们有更多的事务要处理。三天两整夜之内,我们进行了两次战斗,突破汾河和同蒲铁路,越过耸入云天的绵山,跑上了几百里路。我们谁也没有碰到张老头子。只在到达一个叫作马跑泉的山村里时,我突然想起在第二次战斗以后,我就再没见过他了。
驻扎在马跑泉村,我们的任务便只有恢复疲劳。可是,我刚刚闭起眼来,还没睡去,张德才便一拐一拐来到我的面前……
“俺跟队伍走。”我的耳朵好像听见他说。
我不知道我为这个“废物”心里难过到怎样。我知道这没有丝毫用处,然而我不能够克制我自己。但到驻扎这里的第三日,当我们的便衣收容队的同志们赶来,我从他们那里知道了张德才的结局时,我一下子感到好像他们卸去了压在我心上的一块石头——他们说他牺牲了。当他清楚自己无法赶上队伍的时候,他大约向从他身边跑过的一个战士,要到一颗手榴弹。他坐着,将它的保险盖揭去,用手指勾着它的铁丝环子,等待着他的死神。有三个日本兵要来活捉他,我想大约同我见到的一样,还喊着“巴格亚鲁”,而在他们到他身边时,手榴弹爆炸开来,四个人一同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当地的居民说那正是天将要亮的时候……
1941年5月13日在杨家岭
(作者柳青,原文及标题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德才说自己给“四条腿的战士”当勤务,表现了他对马夫工作的不满,也为后文部队要调他去县游击队作铺垫。
B.张德才坚持要跟队伍走,不愿意留在地方武装里,是因为他对延安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向往,希望能到那里养老。
C.营长和“我”都担心张德才掉队,一方面是因为担心他牺牲,另一方面也是担心他一旦被俘会给部队带来灾难。
D.当地居民目睹了张德才牺牲的全过程,小说细致而真实地对他牺牲的过程进行了描写,让人不忍卒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废物”一词,表面上是张德才的自称和“我”对张德才的评价,实际上在描写人物和表现主题方面颇含深意。
B.小说对张德才参加队伍前的流浪经历的补叙,使得张德才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让读者感受到了革命塑造英雄的力量,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化。
C.小说中的对话符合人物的身份,如张德才经常说“俺……”,营长经常加重语气,而“我”说话直截了当,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D.结尾没有再提起张德才的名宇,仅用“他”来代替,这样的人称处理让作者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他牺牲的场景,另一方面也用“他”指代了当时历史背景下千千万万个小人物的命运。
【3】请结合文本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人物形象是可以在小说推进过程中逐步加深的,《百合花》中新媳妇的本质之美就是这样体现的,请就这一特点,具体分析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塑造张德才这一人物形象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使几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的志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2)《齐桓晋文之事》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
(3)《庖丁解牛》中表现庖丁在最后一阶段解牛时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语句是:方今之时,________,________。
8、(1)苏洵用精妙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2)《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的治国志向,他首先从自己谈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消除弟子顾虑。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子路的性格直率。
(5)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6)在《阿房宫赋》中,文末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以讽今,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引以为戒,仍要重蹈历史覆辙。
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过秦论》)
(2)________,________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3)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师说》)
(4)“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东船西舫悄无言, 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杜甫在《咏怀古迹》中用“画图省识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 写昭君的身世遭际和只有魂魄能在月夜归来的悲戚与无奈;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 ,愁空山”,渲染蜀山环境的凄凉,读之使人更觉蜀道之难。
10、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__,忧思难忘。(《短歌行》)
(3)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5)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6)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同于《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景象,苏轼《赤壁赋》以“______,______”高度概括了赤壁一带的自然风貌。
(2)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慨叹人生短暂、个体渺小。
(3)针对客人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江水为喻,提出了“______,______”的观点。
(4)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达到了本质的飞跃:“______”——忘记了空间;“______”——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豁达超然之“乐境”。
(5)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绘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江上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莘莘学子要把《劝学》中的“______,______”当成座右铭,勉励自己要持之以恒,因为只有坚持,才会成功。
(7)《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8)朱自清《松堂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如果换用诗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
(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不禁感叹,江山不变,而“______,______”。
(10)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中对此进行直接描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1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古伤怀,抒发理想幻灭、人生失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12、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唐)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夜行船
(宋)欧阳修
忆昔西都欢纵。自别后、有谁能共。伊川山水洛川花,细寻思、旧游①如梦。
今日相逢情愈重。愁闻唱、画楼钟动。白发天涯逢此景,倒金尊。殢②谁相送。
(注)①旧游:指当年在洛阳与欧阳修相交的梅尧臣等七人,其中谢绛、尹洙、张汝士三人此时已去世。②殢:本意为沉溺于,此处指困扰于,纠结于。
【1】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词的思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参的诗头四句从凉州城写到城中人,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在皎洁月光照耀下所呈现的繁荣和宏大气势,也写出凉州浓郁的边地情调。
B.岑参的诗“故人别来三五春”一句中,采用“三五”这一约数,与前文“多故人”有密切关系,因为故友多,与各人离别的时间不尽相同,可见下笔是经过斟酌的。
C.欧阳修的词上阕忆旧,“有谁能共”这深沉的慨叹蕴含着词人对青春生活的追忆,而一别以后竟难重聚,这又包含着世事难料、人生沧桑之感。
D.欧阳修的词下阙感今,“今日相逢情愈重”三句叙写词人与友人们重逢,不觉已是一年,一个“愁”字则隐含着暮年重逢时年华易逝、一事无成的遗憾与感伤。
【2】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词的艺术特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参的诗吸取了民歌的艺术特点,运用顶针句法;每两句一换韵,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构成咏唱的情调。
B.欧阳修的词上阕写“伊川山水洛川花”,用白描手法,言简义丰,能引发读者对当年挚友相聚同游的美景乐事的想象,颇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意味。
C.两首诗词写作者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宴饮。前者先写环境背景,再从正面实写宴会的场面;后者则虚实相生,又有今昔对比,更显悲凉。
D.两首诗词从整体上看,气象截然不同:前者兴会淋漓,豪气纵横,颇显盛唐气象;后者却愁情不绝,沉郁伤痛,充溢着人世沧桑的感慨。
【3】诗词写相逢时的劝饮,结合全篇,分析两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13、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11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各句中划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3】翻译(5分):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分)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分)
1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同学们,从小学到高中,在你们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有很多老师值得你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你们的心灵。写一位你熟悉的老师,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②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某中学高一(1)班学生李同学因病缺课两个月,面对新的高考形势,他非常担心自己跟不上学习进度,影响高考。于是,请同班好友赵同学帮他补课。经过赵同学的帮助,李同学的学习跟了上来。李同学的家长很感激赵同学,便托人给赵同学捎来了五百元钱作为报酬。赵同学收到钱后感到很为难,他找班主任谈了自己的看法。
班上的同学知道这件事后,产生了各种议论。在班会上,大家围绕这件事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名成员,请你在参加了讨论会并和赵同学沟通后,给校广播室写一篇全面反映这件事和班上同学各种看法的广播稿。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