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 察邻国之政,毋如寡人之用心者。
B.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C. 养生丧死无撼,王道之始也。
D.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捡,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2、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题目:对上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土地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句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中“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条纹,作为最简洁而又生机勃勃的视觉设计语言,自石器时代便被广泛运用。彩色采编依旧不断( )于当今时装界,新锐设计师们拒绝了浮华,但同样( )了高调。
②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文学读物大量涌现,使人( ),其中不乏各种文化珍品的翻译精编,但也有选材不严的( )现象,为读者所诟病。
A. 流行 维持 目不暇接 鱼龙混杂
B. 时兴 蕴含 叹为观止 鱼龙混杂
C. 风靡 保持 目不暇接 鱼目混珠
D. 时兴 延续 叹为观止 鱼目混珠
4、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而今安在哉 B.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5、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刘夙婴疾病 若属皆且为所虏
B.此亡秦之续耳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C.邠人偷嗜暴恶者 凌万顷之茫然
D.何为其然也 非汝,谁与成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思想学说不仅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真正伟大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有人认为,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留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的早就被历史淘汰了,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这样说对吗?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留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本身,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进行文化传承的。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而是要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因为在阶级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我们处于社会主义中国,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认为,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的确,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可以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对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这就是阅读和理解。只是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而已。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就是精华,一切迷信的、落后的、反动的都是糟粕。
用什么观点来解读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以西释儒、以儒释儒,抑或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其差别之大是不言自明的。在当代中国,儒学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肯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取代儒学,但如果当代儒学研究仍然超不出儒学原有视角,那么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都仍然囿于儒学传统范围内,充其量是新儒学。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仍然处于原有传统之中,而不能生发出新的与时代相适应、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思想,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
材料二: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我们这样做了,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我们国家发挥作用,也可以为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
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传”。“传”就是记录、保护、保存。现在很多物质或非物质的传统文化岌岌可危,有的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的人,或者只剩下一些残余、遗址、遗迹。所以,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如果实物已经不能保存,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当前,最重要的也是“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要尽量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因为这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还有,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先不要忙着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也许中间所蕴含的智慧今后可以发挥作用。
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承”。“承”就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不行,要区别和选择。对于精华的部分,不仅要保留,还要使它发挥作用;对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但不要复制,也不需要扩大。中国以前有各种礼仪,尊重别人,自己保持谦虚、谦卑的姿态,恪守正常的次序和礼节,这是对的,但过分的甚至不讲人性的那种谦虚,是要不得的。
在“承”的过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优先”。一般情况下,中国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比较适合本土的环境。所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优先采用更加符合本地条件的内容。另外,因为要“承”的东西太多,所以应该分轻重缓急。比如,同样是精华,现在某个地方最紧缺、最需要继承的是什么,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应该优先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些传统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就可以晚一点。传统文化在用的时候要注重效果,要根据社会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有的要加上新的内容。如果不完成创造性转化,那么传统文化的精华就很难得到弘扬,更难以得到延续。以孝道为例,中国孝的本质是保证家庭、家族的延续,也就是生孩子。在中国,可以通过对传统孝道做新的转化来解决人口增长缓慢的问题。怎么转化?就是要对孝道作出新的解释:孝道不仅仅是尊老爱幼,而且是每一个人要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其中就包括成家生子。
(摘编自葛剑雄《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传”和“承”》)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称得上真正的伟大。
B.传统文化的流传与演变受着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更受着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
C.当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就是无条件、无差别、有自觉、有意识地“传”。
D.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是有条件的,是有所选择的,既要兼收并蓄,也要讲究“本土优先”。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所以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是分不清的。
B.作者认为,儒学研究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
C.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我们要保留,但不可复制和扩大,还要转化和创新。
D.现在有些学校让小孩子穿上汉服,朗诵儒家经典,回家给父母洗脚,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南北朝时期,南方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北方方言大量地吸收了外来民族的语言。
B.某地方的古老山歌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在社会上传唱。
C.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人类“恶”的集中表现,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存下来。
D.美国建筑师设计燕京大学时,外部采用中国宫殿结构,内部添加暖气和现代设备。
【4】材料一第二段是如何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5】材料二的语言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文与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诗人往往借酒抒怀。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和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荀子以“行路”为喻,从反面阐述学习必须善于积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怅问,表现了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2)《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中写诗人归去后的生活,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活中我们难免身处困境,陷入迷茫,此时,可以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勉自己。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对人生短暂和渺小的哀叹。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比喻表达了自己脱离官场庆幸与愉悦。
(3)《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离骚》中屈原以古代圣贤推崇的做法勉励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 , ___________。”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这个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古代诗歌阅读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最终取得了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
【1】上阙从哪些角度来写景?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七岁袭唐国公。及长,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隋受禅,补千牛备身。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由是特见亲爱,累转谯、陇、岐三州刺史。有史世良者,善相人,谓高祖曰:“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忘鄙言。”高祖颇以自负。
大业初,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征为殿内少监。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迢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高祖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杰,众多款附。时炀帝多所猜忌,人怀疑惧。会有诏征高祖诣行在所,遇疾未谒。时甥王氏在后宫,帝问曰:“汝舅何迟?”王氏以疾对,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焉。
十一年,炀帝幸汾阳宫,命高祖往山西、河东黜陟讨捕。师次龙门,贼帅母端儿率众数千薄于城下。高祖从十余骑击之,所射七十发,皆应弦而倒,贼乃大溃。十二年,迁右骁卫将军。
十三年,为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群贼蜂起,江都阻绝,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俄而马邑校尉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反,太宗与王威、高君雅将集兵讨之。高祖乃命太宗与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徳、刘弘基各募兵,旬日间众且一万,密遣使召世子建成及元吉于河东。威、君雅见兵大集,恐高祖为变,相与疑惧,请高祖祈雨于晋祠,将为不利。晋阳乡长刘世龙知之,以告高祖,高祖阴为之备。
五月甲子,高祖与威、君雅视事,太宗密严兵于外,以备非常。遣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等谍反,即斩之以徇,遂起义兵。开仓库以赈穷乏,远近响应。
(节选自《旧唐书·高祖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
B.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
C.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
D.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业,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会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或为帝王所宠爱为幸,文中是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C.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黜”,提升官职;“陟”,废掉官职。
D.本纪,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不过也有例外,比如项羽,无皇帝之实,却列于本纪,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渊宽厚待人,有意广结人缘。在周为唐国公时,因其宽厚爱人,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喜欢他;隋时到地方做郡守,也有意结交人才,拉拢人心。
B.李渊相信相术,曾经得意自负。文帝时因姨母独孤皇后的关系,受到亲近和宠爱,历任三州刺史;一位善看相的人说他必成帝王,为此他很是自负。
C.李渊英武善战,并能身先士卒。在龙门之战中,他亲自率领十几个骑兵攻击有数千之众的贼兵,箭无虚发,接连射杀七十人,使得贼人大败溃逃。
D.李渊善于应变,做事足智多谋。他故意纵情饮酒、收受贿赂来蒙混隐瞒自己的野心,以消除杨广的猜忌;得知王威等将对他不利,他不动声色暗中作好准备。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月甲子,高祖与威、君雅视事,太宗密严兵于外,以备非常。
(2)会有诏征高祖诣行在所,遇疾未谒。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研究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跨界”思维让他打开一片新天地。但有位大科学家却不以为然。他表示尊敬这位物理学家,但不能容忍这样的做法,这就好比在一块木板最薄的地方,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了许多孔。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但是也有人说,“一辈子钻最厚的地方”,不如多钻几处“最薄的地方”,那样更容易取得成就。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不少于800字。